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的青少年心理健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的青少年心理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汶川地震8年后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以892名汶川地震四川10个受灾市(县)的15~23岁青少年作为被试,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症状自评量(SCL-90)和事件影响量表进行调查,并将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处理。结果16.8%的地震灾区青少年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地震灾区青少年scl-90各因子得分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焦虑、恐怖、躯体化因子上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地震时是否被困者和对救灾是否满意者在闯入、回避、高警觉因子上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回避因子得分上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汶川地震灾8年后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仍然较低,因此有必要对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进行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事件影响量表

地震属于创伤性事件的一种,其毁害性和对今后生活环境的不确定对灾民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影响[1]。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成人而言,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其心理承受力和身体抵抗力较弱,因此地震对其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也表明创伤性事件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大脑功能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长期症状反应[2]。2008年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多人伤亡。由于地震发生在下午上课时间,中小学生属于受灾情况最为严重的一部分人群。因此课题组于2016年10至12月,对2008年汶川地震的10个重灾区进行了抽样调查,其目的为:跟踪研究四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灾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以遭受地震重创的10个市(县)作为样本区域,对每个区域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1000份。10个市(县)分别为汶川县、茂县、北川县、安县、平武县、绵竹县、什邡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青川县。其中有效问卷为892份,有效问卷率89.2%。444名(49.8%)为男性,448名(50.2%)为女性。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按照统一的指导语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的问卷为:(1)一般情况调查本文所编制的一般情况问卷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是否被困、对救灾是否满意等。(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3]症状自评量表用于评估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共90个项目,包含10项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态等。量表分为5级评分(1-5级),1=从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计分方法:总分≥160分为阳性;阳性项目数≥43为阳性;因子分≥2为阳性。(3)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mpactofEvent-Revised,IES-R)使用Mar-mar和Weiss1997年修订的事件影响量表的中文版,该量表用于评估精神创伤在过去1周的影响。共计22个项目,包括3个因子:回避、闯入、高警觉。该量表分为5级评分(0-4级),0=没有、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总分0-88分。黄国平等人研究显示重测信度为0.86,Cronbach'sα系数为0.96[4]。

1.3统计学分析

对所获得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6年汶川地震

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892名青少年中有587人因子分≥2,150人因子分≥3。根据我国SCL-90使用标准,65.8%的青少年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16.8%的青少年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地震后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

2.22016年汶川地震

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SCL-90因子分与中国常模[5]比较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SCL-90各因子得分在1.360~1.767之间。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2016年汶川地震

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比较女生在躯体化、焦虑和恐怖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在其他因子得分上,则无统计学差异。

2.42016年汶川地震

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事件影响量表得分总体情况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的事件影响量表总分平均得分为16.260±10.827,闯入因子平均得分为5.450±4.180,回避因子平均得分为4.470±3.878,高警觉因子平均得分为4.510±3.307。

2.52016年汶川地震

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事件影响量表差异比较地震时是否被困者在闯入、回避、高警觉因子得分中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对救灾是否满意者在回避、闯入和高警觉因子得分中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性别在回避因子得分中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地震灾害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研究表明震后灾民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强迫、躯体化反应等心理障碍[6-7]。本研究在汶川地震8年后对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65.8%的地震灾区青少年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16.8%的地震灾区青少年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虽然汶川地震已经过去8年,但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仍非常突出。本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与中国正常人SCL-90常模比较,其SCL-90的各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得分,其中地震灾区青少年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强迫症状、躯体化及人际关系敏感,研究结果也与张春芳[8]等人对地震灾区中学生研究的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多数青少年在经历地震时,总体年龄偏小,心理复原能力较弱,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地震灾区青少年会出现总是担心祸事而强迫自己准备应变等强迫心理。而地震灾区青少年躯体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可能是由于在地震中造成的躯体受伤有关,除此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转化为躯体症状,如头昏,四肢发麻、胃部不舒服等模糊的症状。其他多个研究也表明地震过后40%~60%的受灾者会出现躯体化症状[9-11]。再者,人际关系敏感可能是由于青少年对未来可能发生祸事的敏感造成的,从而使其情绪暴躁、易怒,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在躯体化、焦虑和恐怖因子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张晓茹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12]。说明地震对女生的影响大于男生,其原因可能由于女生的情绪敏感和心理、生理相对不稳定的特点,使其在面对与地震相关的场景时会有焦虑、恐怖感觉以及躯体化症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在回避因子得分上,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这与黄月胜[13]等人的发现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社会对男性的角色要求为“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面对创伤性事件可能会促发情绪反应,因此男性会采取回避的方式。在回避、闯入、高警觉因子得分上,对救灾不满意者均显著高于满意者。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对于救灾不满意者对救灾过程中的归因方式为责备救灾人员。Delahanty[14]等发现以责备他人为归因方式的PTSD患者的症状水平尤其是闯入性思维高于自责归因方式患者。在回避、高警觉、闯入因子得分上,地震中被困者显著高于没有被困者。研究结果与朱秀杰[15]等人研究相似。这说明在重大灾害事件中,被困经历是心理创伤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汶川地震8年后,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仍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为确保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卫生健康,我们今后仍需定期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再者对于对救灾不满意以及在地震中被困的青少年需要对其心理健康予以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胡丽,赵玉芳.汶川地震7个月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4):2676-2678.

[2]HOFFMANMA,KRUCZEKT.ABioecologicalModelofMassTrauma[J].TCP,2011,39(8):1087-1127.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6-310.

[4]黄国平,张亚林,向慧,等.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在女性犯人中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28-31.

[5]陈昌惠.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长沙:湖南长沙科技出版社,1993:31-36

[6]张媛媛,杨艳杰,乔正学,等.地震灾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相关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77-378.

[7]刘斌志.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应激障碍表现及疏导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153-1154.

[8]张春芳,赵玉芳,赵雪峰.汶川地震后震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77-478.

[9]CHENCC,YEHTL,YANGYK,etal.Psychiatricmor-bidityandpost-traumaticsymptomsamongsurvivorsintheearlystagefollowingthe1999earthquakeinTaiwan[J].PSYCHIATRES,2001,105(1–2):13-22.

[10]ZHAMGW,LEELC,CONNORKM,etal.Symptomsofneurastheniafollowingearthquaketrauma:re-examinationofadiscardedsyndrome.[J].PSYCHIATRES,2007,153(2):171-7.

[11]王丽萍,张本,姜涛,等.唐山大地震所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17-520.

[12]张晓茹,石静,彭怀晴,等.芦山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0):1338-1341.

[13]黄月胜,郑希付,王海涛,等.汶川地震灾区儿童归因方式、焦虑感受性与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6):750-752.

[14]DELAHANTYDL,HERBERMANHB,CRAIGKJ,etal.Acuteandchronicdistressan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safunctionofresponsibilityforseriousmotorvehicleaccidents[J].JConsultClinPsychol,1997,65(4):560-7.

[15]朱秀杰,蒋霞,张兰,等.泥石流灾后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1):65-66.

作者:李希彤 陶璐 谢静涛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