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工具性。在语言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语言的人文性和教育性。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进行跨文化教育,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素养,掌握充足的跨文化知识,培养其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以顺应当代外语教育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下的发展需要,从而满足国际化信息时代和文化多元化趋势对于跨文化人才的需求,最终实现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Kolb体验性学习循环培养模式,高一虹“跨越”与“超越”模式,“了解、参与、比较与对比和调整”模式。从词汇、听力口语、阅读、课外活动四方面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从文化和交际角度来看,著名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Samovar,L.A(2000)指出,文化最直接影响交际的特征在于:一是文化是可以习得的,人们可以通过谚语、民间故事、神话、艺术作品、大众传媒等方式,接触和体会并学习到不同文化;二是文化是建立在符号上的系统,具有累积性、历史传承性和可保存性的特点;三是文化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是一个建立在符号基础上的动态系统;四是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团共有的,以民族为中心,但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二)从交际能力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提出对20世纪语言学发展和外语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Chomsky(1965)对“理想的说话人”在“完全同类的言语群体”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的语言理论一度主宰着语言学界。交际能力是指具有社会和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有效、恰当交流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美国学者Canale和Swain(1980)指出,交际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即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交际策略[1]。这一概括也成为外语交际教法的主要理论来源。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Kolb体验性学习循环培养模式Kolb(1984)对于体验性学习循环做了相关研究。在其研究中指出,文化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并体验文化,从而实现最终习得文化的目的。该模式中,语言和文化二者的教学被视作密不可分的整体,而且认为语言从属于文化,可将其视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种来进行学习,也就是培养语言意识。该理念有助于将语言作为一门技能来学习。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文化教学,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将二者有效结合,在语言教学中向学生输出跨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不同背景的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使其在跨文化视角下,更好地习得语言技能并提升文化素养。
(二)高一虹“跨越”与“超越”模式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将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作为对学习者的培养重点。文化意识既包含对文化多元性的了解,又涵盖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心态以及对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与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刻认识与反省。树立文化意识有利于交际者更加主动和深入地探究、理解、处理跨文化差异,在今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更为灵活地处理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信息。二是应着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态度和情感表达,这种表达尤其指具有批判性的独立和具有创造力的反思能力。三是不仅可应用于目的语文化,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同样适用。依据以上要求,高一虹(1998,2000,2002)在其研究中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跨越和超越两种模式。除了获得目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文化“跨越”也包括从本族文化中的立场、情感行为等到目的文化的转移。当学习者不被文化差异所束缚,能够灵活、有效地交流并逐步建构自我认同,就达到了文化“超越”。在英语教学中,文化“超越”要远远难于文化“跨越”。
(三)“了解、参与、比较与对比和调整”模式根据以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因素、能力培养模式的分析,通过借鉴Patrick(2004)文化教学的模式[2],笔者认为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应该是了解—参与—比较与对比—调整,且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第一,了解指的是对语言的了解,即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二,参与是指模拟的课程训练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跨文化实践过程中,有助于学习者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使他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交流时,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三,对比是指用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从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总结其差异和相似性,对不同语言和文化体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做到客观且深入。任何一种文化均有其独特之处及存在优势,最终实现从文化特性到文化普遍性这一理解范围上的超越。第四,调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以及目的,最终使其充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以上分析可知,各个层次或过程的核心始终是学习者。在此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学习者个体因素,也称为个人能力因素最终得以体现。学习者的本民族文化在各个环节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们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他们看待其他文化的态度以及接受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疏导学习者在其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的疑惑和阻碍,有效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快建立跨文化意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词汇教学束定芳,庄智象(l996)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隐含于词语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内容。比如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字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词语在文化涵义上的不等值性、不同文化对相同现象的观念划分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语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不同方法介绍词汇中的文化内容。第一,直接阐释法。例如,英文单词“toilet、restroom、washroom、bathroom”等都可用来表达“厕所,洗手间”。学习者不仅仅只是记忆这些英语词汇,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同单词表述背后的真实使用差异,并进行深层次理解,可以在真实情境中正确使用,从而丰富跨文化知识。第二,对比差异法。“red”一词,汉语对应意思为“红色的”。自古以来,红色在中国的庆祝活动场合出现,象征着喜庆日子。英语表达“red-letterdays”也表示“节假日”。学习者需注意的是,“red”或“红色”还意味着危险状态,如交通信号灯中的“redlight”,“inthered”表示亏损、负债,并无盈利之意。第三,情境展示法。情境展示法是指运用场景表演、讲故事、做游戏、互问互答等形式对某些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实际展示。以中英饮食方面的词汇为例来进行演示。分组后,向各组学生分别展示简单的场景,学生就所设定的场景内容,用英语进行描述和翻译,表达完之后,将场景表演中用到的有关跨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知识点和词汇进行分类总结。在此过程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猜单词或者其他一些有趣的游戏,进一步强化对于情景展示中所用到词汇的记忆。这一过程会涉及大量词汇,如butter/奶油、cheese/乳酪、bread/面包以及forkinlefthand/左手拿叉、knifeinrighthand/右手拿刀等用餐习俗[3]。由其他学生来总结表演中用到的相关词汇,最后组织一系列高效有趣的小游戏,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加深记忆。
(二)听力口语教学造成学生听说能力薄弱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真实语境,听说训练少,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社交用语及社交习俗的不同文化知识了解不够。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语言方面的不当表达,即学习者是否违反英语母语者的语言习惯,是否误用英语的其它表达方式或将英汉语表达等同,即按照母语的语言习惯套用英语。下面,仅选取日常教学中出现频繁的“称呼”“称赞和致谢”和“私人问题”为例介绍相应的教学操作方法。第一,称呼。日常教学中,学生问好老师:“Goodmorning,teacher.”其实在汉语中,“老师”可作为一种称谓语,而在英语中teacher指代职业[4],英美人习惯用Sir.或Mr./Mrs来表达对教师的称呼,学生可称呼老师的名字。在中国,学生不能随意称呼老师姓名,因为涉及长幼尊卑的传统礼仪文化。第二,称赞和致谢。在西方国家,人们很乐于听到来自他人的褒奖。“Thankyou!”常在回应别人夸赞时使用,以表示接受他人夸赞并表达对他人的感谢,彰显了鲜明的文化特征。中国儒家文化盛行已久,谦虚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传统美德,因此当受到他人表扬时,中国人更常见的是以自谦方式来回应,比如“哪里哪里”。第四,私人问题(personalquestions)。汉语中,人们习惯会问别人的年龄,似乎没有禁忌。但如果问一个外国人“Howoldareyou?”得到的回答却是“Ah,it’sasecret(秘密)”。这直接反映出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极为看重Privacy(隐私)[4]。因此,在与外国朋友交谈时,要注意回避询问或者讨论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等禁忌,这在西方文化中相当于他们的个人隐私。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在中国不太熟悉的人之间是可以提的。
(三)阅读教学阅读是对语言知识、认知技能、经验及世界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需要对文章中涉及的文化、历史、价值观、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等有充分了解,才能真正理解篇章的含义。阅读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Pre-reading(读前)阶段,针对要阅读的材料,教师提出几个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鼓励学生根据已知部分信息来猜测课文内容;While-reading(阅读中)阶段[5],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培养他们分析文章背后文化现象的能力;Post-reading(读后)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尽量使用目标语,比较两种文化的不同并进行思考。
(四)课外活动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来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之外[5],可创造性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或小游戏,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提升英语技能,做到得体地接受和传递信息,从浓烈的文化氛围中习得语言知识,培养语用能力[5]。第一,开设第二课堂。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活动,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课外交际活动。比如:英文小说、报刊等的阅读;收听英语广播节目,欣赏英语电影;并用英语进行讨论、表演等,使学生在全方位了解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较好地体会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5]。第二,举行节日文化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西方节日与我国节日不尽相同[6]。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我国传统节日“除夕”(ChineseNewYear)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Christmas)进行比较,通过电影或者视频等媒介,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来源、庆祝方式。在此过程中学习其背后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带着兴趣学习英语的同时,直观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跨文化交际的存在,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在教学中出现的西方文化,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自我认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了解对方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将跨文化交际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体现在教学中[7]。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文化“跨越”到文化“超越”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洪特.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合一”模式[J].山东社会科学,2013(S2):312-314.
[2]付天军,陈凤然.单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构建[J].东岳论丛,2010(8):138-140.
[3]周红茹.中学英语词汇文化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218-219.
[4]刘晖.中学英语中的英美文化教学[J].宿州师专学报,2003(3):130.
[5]马婷婷.在初中阶段实施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6]韩颖.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化的结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5):135.
[7]沈春花.跨文化交际能力下的旅游英语教学[J].科教导刊:下旬,2017(11):90-91.
作者:柳瑞华 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