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英语教育中智慧生成引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英语教育中智慧生成引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前,英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教育进入了迷惘期。文章分析了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产生智慧,对英语教育中的引导智慧生成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探究,总结出解决英语教育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育;智慧教育;引导智慧;人文教育

随着社会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越发突显出来,而作为培养英语人才的英语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效果却事倍功半。英语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迷惘期,以至于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英语教育应该转向专门用途的方向发展,取消或减少英语教学在教学中的比重,使英语成为工具性课程。然而,社会所大量需求的是掌握英语语言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把英语作为工具的其他专业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育中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树立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理念。

1.当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英语教育中仍以考试为主导,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习低效。学术界内各种观点不一,致使教育理念模糊不清,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固化,目标不明晰。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定位模糊。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稳定发展和改革三个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学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改变。根据变化,我国重新编订了各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重新定义了各阶段英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但在教学要求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教师却对要求理解不到位,再加上要求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尚不完善,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英语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虽然要求中对英语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观念的固化和目标的不明晰,改变的仅仅是教学形式上的变化,其实质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然而十几二十年的社会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当前英语的教育环境。在时代特征、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观念的固化阻滞了英语的教育发展进程。(2)英语教育的主导文化———应试。当前,提到英语教育很难与考试脱离关系。在实行英语考试初期普遍受到重视,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在实施以来的几次考试改革中,改革的只是考试结果的形式和试题结构,而对形成考服务于教、教服务于学却没有起到明显作用。教师仍处于热衷辅导应试技巧的提高,而忽视了对考试内容的理解和英语表达的加强。(3)兴趣的缺失。由于英语教育以应试为主导,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形式上的单一性。在教学形式上仍是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教学内容上与之前学过的英语语法重复率较高,除了词汇量有所增加,并无实质性变化。这种被动性和单一性的学习,无法在基础上对主动学习和个人知识生成及其他方面进行引导。形式和内容上无实质性改变的英语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单纯地停留在对英语的过关考试目标上,无法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英语教育中的引导智慧生成

2.1智慧教育

要实现英语教育的要求,切实达到英语教育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入智慧教育。在学校范围内,教学与教育在我们理解的教学条件下其含义并无区别。通常所说的教学是指书本知识的讲授,内容上往往选择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基于上述对教学的理解,那么教学与教育则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非认知心理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那么教学就接近于智慧教育了。智慧教育才是英语教育的根本方式和根本途径。知识是智慧的载体,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途径,发展智慧教育需要以教学的形式开展,传统的知识教学中通过考试来判定学生。只有把知识教学转化为智慧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对智慧和数据、智慧和信息、智慧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归类总结出智慧具有的三要素:知识、思维和人格。该关系显示出资料、信息、知识、智力和智慧五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从资料到智慧的路径和条件。这五元素之间资料是原始组成,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信息,信息被内化后成为知识,知识重组个人心理过程,使个人智力得到提升。运用智慧教育的理念来引导学生智慧的生成。在智慧教育中,一般将引导学生智慧分为四个阶段:(1)对资料的加工和处理;(2)对信息内化后产生知识;(3)重构学生心理从而使学生智力提升;(4)引导学生生成智慧。分成四个阶段可以明晰智慧教育必须包含的基本阶段和要素,而我国当前的英语教育处于仅仅是教授学生对资料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第一阶段。由引导智慧的四个阶段和智慧的三要素可知智慧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加工处理资料的基础上,使用消化吸收后产生的知识重构自身心理,从而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提升。

2.2人文教育在引导智慧中的作用

当前普遍认为狭义上的英语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这种狭义上的观点忽略了语言教学的特点,即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和学生在通过言语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引向智慧,而不是单纯地教授给学生一门技能。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是组成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引导智慧中引入人文教育,就是要在英语教育中以人为导向,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关注人的学习过程,实现人的发展,是在内涵上向学生提供人生的启示。这启示中包含了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同时也包含了对语言学习的精神、毅力、思维和策略。

2.3解决英语教育问题的途径

针对现在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指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目标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不以考试为唯一目的,弱化其工具导向的单一性,发挥其语言教育的功能。当前英语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其教育目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正因如此,英语教育陷入了迷惘期。面对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在提出转向的同时,也要谨慎思考。当前提出转向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增强国际竞争力;(2)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高;(3)国外英语教学就是学习专门用途的英语。根据这三点可以看出其转向的根本原因就是工具导向,即将英语教学作为一门专业工具,让学生快速掌握该工具。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语言教学,即普通英语教学,而非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只有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教育,使学生掌握好普通英语之后,学生完全可以自学专门用途英语。所不同的只是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的专业术语和行文风格。专门用途英语是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之后再开始学习的,有一定的深度,所以英语教育不适合直接转向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智慧引导生成才是英语教育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若要改变英语教育现状,则应将智慧生成设定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和追求。引导学生智慧生成可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和人格培养。其中知识习得是基础,思维训练是关键,人格培养是根本。根据智慧教育和语言学习的理论、语言和思维、文化的关系,在英语教育中要达到教育内容的和谐,就必须使知识习得在内容上要求语言和文化并重。在知识习得的引导过程中强调观念意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筑认知、建构和探索的过程,在该环节使学生生成个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向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实现智慧的发展。在知识习得的基础上,不能忽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智慧的本身不是兴趣和质疑,但它们却是导向智慧的重要元素。在语言学习中语言直觉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智慧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智慧生成的关键所在。在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上主要有激发兴趣、鼓励质疑、提升直觉和发展隐喻。隐喻是思维和认知方式,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指向了智慧的生成。学生语言学习思维的发展需要兴趣、质疑、直觉和隐喻的综合发展和共同作用。好的语言学习思维发展能够激发学生乐学善思,使学生向智慧型的学习目标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能力。同时,作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教师智慧是学生智慧发展的原动力,在培养学生智慧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人格的养成。它在引导学生知识习得和思维训练等方面同样重要,因为人格养成是学生智慧生成的灵魂。事倍功半的英语教育发展进入了迷惘期,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社会所需的英语专业人才又需要英语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许多学者将这个矛盾指向英语教育的转向,并将英语教育目标重新定位,甚至提出英语课程的存在是否合理。这些言论的提出恰恰说明了英语教育的目标不明晰,教学质量不高,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教育的改革不是转向,而是如何进行科学定位和高效学习。智慧教育是解决英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智慧生成,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宝红,金志茹,徐媛媛.关于我国目前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08(6).

[2]李长吉.知识教学的使命:转识成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0):48-54.

[3]王寅,李宏.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4(6):140-143.

[4]陈国华.重新认识英语和英语的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5]程晓堂,岳颖.语言作为心智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J].中国外语,2011(1):51-57.

[6]何晓斓.从知识教学到智慧教育———“五I”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及其实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