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英语教学生涯与教学思想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英语教学生涯与教学思想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英语教学生涯与教学思想探究

一、张士一的英语教育生涯

1917年在美留学期间,张士一目睹中国学生遭人欺辱,令他感到愤愤不平。他认为,这不仅是对人的侮辱,同时也是对国家的侮辱。因此,他买了一面小中国国旗用别针别在胸前。他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以及国家的尊严。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士一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他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从事教育抗日工作。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教学环境也极为恶劣,甚至存在着生命危险。张士一先生用自己的决心和毅力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先后出版了《英华会话合璧》、《英语尺牍教科书》、《英文学生会话》等英语教学专著八部,撰写了《国语统一问题》、《我国中等学校英语教授之改良》、《大学教育系的课程问题》等论文二十五篇,编写了《初中直接法英语教科书》等五册。由于张士一的突出表现,当时国民党教育部授予张士一荣誉一等奖。

此后,又因张士一连续任教三十年而颁发五万元奖金。尽管如此,但政治腐败,世风日下,张士一感到深深的失望与迷茫。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解放战争的序幕。4月24日清晨,在看到解放军张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布告时,张士一看到了新的希望。6月中旬,他欣然接受党中央的邀请,来到北京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同年11月,他又参加了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其间他多次参加军、政首长组织召开的座谈会、学习会。经过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入接触,张士一思想上、觉悟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的张士一,燃起了巨大的工作热情,他决定要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1949年12月,南京市首届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南京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粟裕当选为主席,张士一等当选为副主张士一英语教育生涯及其思想探析□潘蒙科席,他愉快地参加了人民政府的工作。1955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市监察局副局长。1954年至1969年,张士一先后担任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等,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二、张士一的英语教育思想

张士一的教学思想极其丰富,除了他英语教学有独特的贡献外,对于体育、音乐、国文教育、国语统一等事业他也积极参加,作出成绩。他认为这些都是做人、作为一个国民的根本。他是英语教学的理论家和改革家。六十多年中,他殚精竭虑,年复一年地培养了一大批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南京大学的范存忠、吕天石、沈同洽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陈邦杰、邬展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吴棠教授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1.直接教学法

尽管19世纪60年代中国便有了英语教育,但是在漫长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没有深入研究英语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英语教学目标,甚至不少人提出过取消中学外语教育的主张。对此,张士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通过深入研究来证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1928年,张士一应教育部之邀,草拟了《初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我国英语教学的方针作出开创性的贡献。他详细拟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一种职业上应用的才能;一种研究高深学问的工具;从英语方面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的兴趣。关于教学方法,张士一倡导一种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的崭新的教学法———直接教学法。20世纪20年代,张士一发表了《英语教学法》,编著了《初中直接教学法英语教科书》。张士一认为,直接法是自然法与演进法的结合,是一种以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的,采取以前各种教法之长而舍弃其短的集成法。它包含三层意义:直接法所要教学的是语言材料;符号、意义之间有直接的联系;教材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

2.提倡英语教学理论研究

当时,我国英语教师的理论知识贫乏,张士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是指明了一条崭新的英语教学的道路。由这一理论出发,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也被当时的英语老师们接受采纳。张士一认为初学英语要注重耳、口练习,他指出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则是代表语言的符号。语言好比人体,文字如同照片,真正的生命在人身上。只有首先打好口头运用语言的基础,才能进一步把文字学好。口头练习可以快速进行,反复练习,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因此效率高,而且一问一答,答得对不对,老师或及时肯定或当堂纠正,绝不含糊,正确率高。当时,我国的英语教学是把汉语翻译当做一种主要练习形式的。张士一在1922年就指出滥用翻译的危害,他说,常用翻译会养成学生时时处处依赖汉语的习惯,这就妨害了学生直接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即使用了外语也是别别扭扭,而且还难免说出中国式的英语。他还说,外语中有许多东西不可能翻译得恰当,常常会形成词不达意或错误。因此,他倡导通过实物、动作、手势、下定义、类比等手段,来直接建立文字符号与意义间的联系。当时对文法也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把文法当做一种学术,过早分科学习正式的文法。结果让学生钻牛角尖,耗费了大量的时光。于是张士一及时指出,文法是从语言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教文法前先要教够大量的语言材料。语言的正确主要靠在语言上有足够的复习,养成深固的习惯。即使要教文法,也必须先教许多包含文法的语言材料,经教师指点后,学生才能领会。为了使学生语言纯熟,张士一提出要靠大量阅读,而且要选用已经熟悉的浅近的普通材料。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课外补充材料,材料要浅,目的是使学生能读懂并乐于复习,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大词汇量。张士一在南洋公学任教时,受黄炎培先生的影响,倾向于改良主义。1922年又经陶行知先生介绍加入中华教育改进社,投身于教育改革。他决心研究英语语音学,认真地阅读了不少英语语音学的书籍。他细心观察英美人的发言,领会其神情语气,刻意模仿。他深深体会到教好英语语音是教好英语的先决条件。他参加国际语音学会,坚决把英语国际音标带回祖国,带进中国英语教学的课堂,这一创举大大地改进了我国的英语教学,提高了我国英语教学的质量。

3.积极培养英语教育人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每个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师负担重,影响了教学效果。1931年张士一撰写《怎样解决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一文,他提出要在全国分区设立培养英语教师的学校,即后来的师范学校。建议教育部规定英语教师必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各校聘请教师要完全以人才为标准,宁缺毋滥,并强调要把教学最得法的教师去教低年级以便打好基础。他还提出各省、市、县教育厅、局、科要设置英语教学指导员,深入中学巡回视察,实地指导。他还要求学校应购置足够的教学参考书,并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切磋,不断提高。张士一十分重视培养教师的基础教学能力。在张士一看来,教师基本功如果不过关,必然会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张士一曾说“:英语教学就像煮饭,一入手就要让学生练习纯熟,不能煮成夹生饭。”而要做到这点,教师的基本功是关键。张士一还提出了著名的“四熟主义”,即听熟、说熟、读熟、写熟,要求学生声音一进耳朵,马上知道正确的意义。一有想法就要说出来,嘴里马上能发出正确的声音;字形一进入眼内,马上理解正确的意义;头脑中一有思想要写出来,并且马上写出正确的字形,总起来也就是一句话:刺激一来,就有反应,不但迅速,而且准确。为了教育好学生,张士一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示范。上课时,他带着一张发音挂图,按挂图讲解发音的部位,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前元音、中元音、后元音等。不同的元音,嘴唇的形状、口开的大小等都不相同,他让学生带个小镜子来上课,对着镜子看自己发音时嘴部的形状,反复练习,直到掌握。在教清辅音和浊辅音时,他让学生摸着老师的喉咙,再摸摸自己的喉咙,来感受声带振动和不振动的区别。有时上课,他带个小盒子,里面装着牙签,让学生用牙签的接触体验来找准正确的发音部位。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些学生的口音很重,张士一根据他们各个不同家乡的方言所造成的语言障碍,如南方同学前后鼻音不分等问题作为指导的重点,反复纠正。上课时,他不停地在座位间走动,仔细听,耐心教,不漏掉一个学生,来达到让学生学好发音的目的。

在张士一的悉心教导下,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走上了教学岗位。他们运用张士一的教学法,培养了更多优秀的学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英语教学质量。

作者:潘蒙科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