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英语口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英语口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英语口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分析

[摘要]口译是一种跨越文化而相互交际的重要方式,在现如今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口译并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词与词之间的翻译,相关的实践理论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口译更多的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交换。口译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当译者进行翻译时,不单单是词与词之间的翻译,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的转变。在英语口译中,导致文化空缺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英语口译;文化空缺

口译是看似普通实质很复杂的一种交际方式,两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将要表达的含义用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表达给交流者,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一种交际活动,所应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方法。(朱丽丽,2015)口译,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并不仅是机械地将两种语言符号之间转换,而是将不同的文化与文化之间融合。中西方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文化不同,历史不同,表达和思维方式也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进行交流时,必然会有很大的交流障碍。一句赞赏的话,在口译中,可能变成了一句普通话,甚至变成了一句冒犯的话。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文化空缺”现象给口译带来的问题。

1英语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文化信息在翻译语言过程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一种语言的文化形式并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中,即为文化空缺(culturalvacancy)。文化空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化空缺现象如果在交流中能够被恰当地翻译,原语义就能被清晰地表达,相互交际也能够更好展现。否则,原语义就可能会被曲解,导致交流方困顿不解,给双方交际带来不便。虽然,目前已经有大多数研究人员致力于文化空缺现象的分析、研究,但其很多聚焦于笔译对文化空缺现象的影响和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分析,而对于研究文化空缺影响英语口译方面的研究相对不多。中国会议的口译员是中国和其他各国发言者和听众沟通的桥梁,如果口译员对于文化空缺现象处理得不妥当,不仅造成外国听众的困惑,而且会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的不善,影响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张旭雯,2017)因此,有必要分析英语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目前,文化空缺现象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一个民族在认知其他民族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个现象。综上所述,本文试图探究英语口译中文化空缺现象。

2造成英语口译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所在的历史背景、所在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其所产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审美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文化空缺由此产生。

2.1思维方式的差别

思维方式是人的大脑特有的产物和机制,是全社会群体都具有的典型的独特思维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不同的民族隶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独特的思维风格和特点。中西方民族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变革,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总而言之,中国人更侧重于历史思维方式、经验总结方式、感性认知思维方式,而西方人更侧重于超前思维方式或理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显著的表现在不同人在语言表达的方式上。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导致语言的特点和表述的改变。例如,turnoveranewleaf在西方文化中是“洗心革面”,但是在汉语中表达的含义是一个动词成语“弃善从恶”。汉语成语多数是四字格,而英语的构词不同于汉语,有多有少。汉语大多数强调结果,而英语突出的是使用方式,强调其功能。

2.2文化历史的差别

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西方语言文化由于其不同的文化历史形成了很多的文化空缺现象。汉英口译中包含了很多成语,如:破釜沉舟、抛砖引玉、铁杵磨针、水涨船高等。此外还有一些人尽皆知的俚语,如:最近老走背字、越活越抽抽、有两把刷子等。英语中常常也会出现大量的习语,如:apieceofcake小菜一碟、seeingisbelieving眼见为实。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口译者在汉英口译中善于变换,必须同时通晓中西方文化知识。

2.3情趣审美的差别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情趣与审美存在差异。鉴于不同的情趣与审美,对于相同事物的想法,赋予其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不同的语言内涵。在一种语言下,可能同时有着正面与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另外一种语言下可能就变成了反面、消极的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很多能带给人们积极意义的汉语或者极具情趣审美的语言未必能同样引起外国人的共鸣。例如,在汉语中,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在戏剧里,红脸的关公是忠义的象征,是人人敬仰的英雄。当人们说“走红运”“事业红”“红红火火”时,很多欧洲人不懂、会迷惑,因为对于西方文化,红色是血的颜色,是灾难的象征。同样,在西方,拥抱、亲吻是一种礼仪,朋友、同学、家人都可以拥抱,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是一种肌肤之亲,很少有人拥抱、亲吻,中国文化中缺少这种身体语言的表达。

3针对英语口译文化空缺现象的对策

通过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俄罗斯空缺理论派针对翻译中文化现象处理提出了一套理论方法,他们认为能够补救的方法主要有“填空法”“补偿法”这两种方法(胡坤,2014)。“补偿法”指的是“针对文化空缺现象使用母语文化中相似性的进行的阐释”。“填空法”指的是“针对文化空缺,通过对象国的语言进行意义的具体化、解释及翻译”。可以看出,两种方法一种是针对不同翻译的方法,而另一种是通过规划语义的方法。基于口译的翻译标准“顺、达、雅”和翻译特点“及时性、随时性、当场性”,并结合以上提到的翻译方式,本文针对英语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提出音译、意译、直译以及增补法。

3.1音译

音译是最普遍的翻译形式,在翻译一些比较特殊的词汇时,一般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北京(Beijing)、太极(taichi)等词汇,这些词汇的翻译用的都是音译法,音译法的好处在于方便快捷、通俗易懂,使得音译法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3.2意译

意译又可以称作为“译意”,意思就是不对原本的词汇进行翻译,而是将原词汇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翻译,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开文化的障碍,在翻译后可以准确表达出原词汇所表述的含义。比如:临时抱佛脚seekhelpatthelastmoment。通过意译,可以很好地弥补不同文化的空缺,减少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障碍。

3.3直译

直接将词汇进行原文字面上的翻译就是直译。由于文化存在的差异,直译的方式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中西方同时都有这种说法,但是表达的形式不同,这时候我们应该按照字面意义直译。比如:小菜一碟apieceofcake。另一种是中西方都有相同的这种含义,比如:禽流感swineflu。3.4增补法该方法主要涵盖了释义增补法,当翻译后还是无法表达原语句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时,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一些词汇来辅助语义的理解,从而达到翻译交流的目的。

4结语

语言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能够蕴含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展现形式,口译则是不同文化相互沟通的渠道。身为合格的口译员,不仅要有很强的交流意识,具备扎实的口译水平、语言功底,还必须针对文化空缺现象相应的策略进行分析,降低口译交际的问题。本文仅仅只针对中西方文化间的空缺现象做出了简单的研讨,并且对于弥补文化空缺做出了初步策略方案。但是由于不同文化的多重性、变换性,口译这项工作非常复杂,必须灵活多样,但又难以叙述详尽。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越来越多学者加入文化口译的工作中去,领悟口译的深意,为消除口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胡坤.口译活动中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及应对策略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4.

[2]张旭雯.俄汉翻译中的空缺现象及其消除策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3]朱丽丽.汉英口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其应对策略[D].内蒙古大学,2015

作者:张珊迪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