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跨文化交际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跨文化交际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跨文化交际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摘要】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是一种文化。跨文化交际教学不仅要了解目的语文化,还要恰当地融入本国文化。本文通过英语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详细论述了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以期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7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工具,为学生适应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未降低,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非常有必要。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正常地进行信息互通和情感交流,既是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者,也是本土文化的输出者。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掌握基本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既要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也要加强和深化对母语文化的学习。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一)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目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对本土文化有所忽视,这种不平衡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和传达中国文化。学生在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本土文化,拓宽视野,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可以将中国文化恰当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汉英词汇及语法的差异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英文化内涵,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例如学习地方戏剧、茶艺等等,鼓励学生用英语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案例分析笔者以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第二版)》中Unit4《TextATonyTrivisonno’sAmericanDream》为例,从课前预习、课中讲解和课后作业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比分析中英文化因素,发现两者间的异同之处,通过发挥汉语文化的正向迁移作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和跨文化交流表达能力。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托尼•特里韦索诺的年轻人的美国梦。托尼身处社会底层,在美国一无所有,更为糟糕的是连英语也说得不好。大萧条时期,托尼不得不请求老板允许他帮忙修剪草坪,却只字未提薪水。他语气坚定,让人难以拒绝,最终获得老板的准许。之后在工作中,托尼也非常努力,得到老板的认可。快到冬天的时候,托尼又请求老板允许他去工厂门口扫雪。后来托尼去工厂当了学徒,成为熟练工,每一项工作都做得很出色。在老板的帮助下,托尼结识了一名银行家,通过抵押贷款拥有了一栋房子,转手后赚了一大笔钱,买了一处农场,把远在意大利的妻儿都接到美国,不久又说服儿时的伙伴来美国奋斗。当托尼去世的时候,家里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农场也是一片生机。这是一个非常平凡的故事,尽管托尼没有辉煌的成就,但凭借自己的双手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梦。

1.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主题来布置课前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美国梦到底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到广义和狭义的美国梦,美国梦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美国的平等、民主、自由,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能使自己的梦想成真。许多欧洲移民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而前往美国。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成为那么多外来移民者梦想开始的地方,从而让学生了解美国梦的起源。鼓励学生分小组完成美国历史的简单介绍以及美国梦的含义。由于本节课故事背景发生于大萧条时期,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上网了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到故事发生的场景中,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保证。

2.课中学生合作交流。一是课前启发环节。课前进行预习与准备,让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引导学生讨论“whatisyourdream?whatkindofdreamdoyouhaveforourcountry?WhatistheChineseDream?”使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中国梦。可以列举名人事例来解读不同历史时期下不同的梦想。最后引出“TheChineseDream:Itsbasicideaistomakethecountryprosperousandstrong,rejuvenatethenation,andenablethepeopletoleadahappylife”。二是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分小组展示关于美国历史的概况以及美国梦起源的PPT。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包括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教师向学生讲述美国梦的形成:“美国梦”一词最早出现在亚当斯的《美国史诗》一书中。但在亚当斯提出之前,美国梦就已经形成。1620年,一批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驶往北美殖民地,抵岸时却只有102人,他们渴望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家。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理解美国的历史就是不同时期实现美国梦的历史。教师可根据这一单元的主题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whatisChineseDream?Whatare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DreamandAmericanDream?”教师介绍中国梦形成的简要背景: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中国的“大同梦”就能看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同梦”来源于《礼记•礼运》一文中,将大同梦描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中国官方正式提出中国梦是在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此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样的中国梦深入人心。通过将美国梦与中国梦对比分析,鼓励学生将这种文化差异延伸到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差异的认知水平。三是课文知识建构环节。在之前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通过PPT、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例如单词、词组、语法结构等,当学习到DepressionDays时,给学生播放关于经济大萧条下的美国相关视频,补充经济大萧条下同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困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了解国外形势的同时,也能了解到自己国家的那段历史。要强调的是,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并不是将其作为单独存在的环节,而是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目的语和本国的文化。四是反思总结环节。课文讲解结束后,学生对主人公托尼如何逐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已经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及我们伟大的中国梦。通过不断应用与实践,加强对学生基本语言知识的训练,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鼓励学生尝试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并用英语来诠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梦想,从而使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得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锻炼。

3.课后学生拓展任务,加深知识意义建构。该环节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外寻找自己身边或者名人的励志故事,面对挫折不放弃,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并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从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以“我的梦,中国梦”为话题,练习写作。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将目的语学习和本土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逐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洁.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5):190-191.

[2]陈俊.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及实践要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9(6):95-100.

[3]李荫华,王德明.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10:80-104.

[4]张兴祥,洪永淼.“中国梦”与“美国梦”网络关注度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百度指数和谷歌指数的实证检验[J].厦门大学学报,2017(5):1-13.

[5]赵璟.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20(2):52-54.

[6]陈俊.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及实践要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9(6):95-100.

[7]姜洋,杨春会,郑春丹.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8(13):167-168.

[8]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65-266.

作者:杨静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