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创设路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创设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创设路径研究

[摘要]在“准自然”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自然、真实地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在耳濡目染中习得语言和使用语言。国内外学者围绕语言文化环境这一课题的研究从未间断过,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值得语言教学研究者认真梳理和深入探讨。为创新性地构建更加真实、逼真的“准自然”语言生态学习环境,有必要了解目前各高职院校现有语言学习环境的构建现状以及学生对现存语言实验室的满意度,旨在有针对性地改善不利于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学习环境,增加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和输出。

[关键词]创设路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准自然;高职院校

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研究现状概述

通过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的搜索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语言学习环境研究的论文不少,多数论文是基于宏观理论研究而提出了语言环境对二语习得的诸多影响。由此可见,部分学者已经注意到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者的影响。21世纪初,欧洲专家设计了基于3DMAX软件的英语虚拟世界-VirtualRealityLanguageLearningNetwork(VirLAN),此项目得到欧盟资助。VirLAN为外语学习者创建一个虚拟现实的外语环境,为他们提供实时协作、沟通。俄国专家则设计了“三维多用户俄语虚拟世界”方案,旨在创建俄语的虚拟学习环境,使教学情境最大化地接近现实交际。20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语言学学家弗斯(J.R.Firth)、韩礼德(M.A.K.Halliday)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理论,该理论指出语言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环境的制约。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艾纳˙豪根(EinarHaugen)提出了“语言生态”这一概念,重点研究语言与生态的关系。国外VirLAN理论、“三维多用户俄语虚拟世界”方案、“典型语言环境”理论和“语言生态”概念的提出为我国解决外语语言学习环境匮乏的现实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支持。张崇富(1999)在论文《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中提出:影响第二语言获得的变量分为四项,其中一项为语言环境,而语言环境又分为“宏观语言环境”和“微观语言环境”。陈三东(2005)在论文《语言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中指出:语言环境有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之分,二者对二语习得有着不同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创设接近自然的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即学校外语环境化和外语环境社会化。郁美(2005)在论文“准自然语言环境与外语习得”中提出外语习得可以通过营造“准自然语言环境”来实现,呼吁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创造“准自然环境”,营造浓厚的外语氛围。马冲宇,侯晓舟(2008)在论文《第二语言习得策略的关键:虚拟语言环境的创建》提出: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均离不开语言环境,创建外语虚拟世界是解决我国外语语言环境缺乏的有效方案。刘坤,汤红娟,周娟(2015)在论文《大学生外语能力发展的校园语言生态环境调查分析》中指出:当今高校语言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应对现有资源进行改善、整合和分享,唤起高校对语言生态环境的重视。上述论文大多都着眼于宏观和微观语言环境研究,重点在于通过课堂的大量外语输入、情景式外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二课堂活动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而致力于“准自然”语言生态环境的创设路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分析高职院校语言学习环境建设的现状,了解学生对语言文化实验室的满意度,观察不同语言环境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效果,创新构建更加真实、逼真的“准自然”语言生态学习环境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语言学习环境建设现状及学生对语言实验室满意度调查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语言学习环境建设情况,真实掌握学生对语言实验室的满意度,笔者带领研究团队成员赴济南、青岛、潍坊和东营的高职院校,深入各院校的语言实验室,采访实验教师和学生,观察“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效果。基于此,团队研究人员分别撰写了访谈实录和调研报告。

(一)高职院校语言学习环境建设现状

通过整理分析访谈实录和调研报告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外语语言学习环境建设情况可概括如下:1.各大高职院校都建有外语学习者使用的语音室或多媒体教室,英语听力、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译等需要通过“听”来输入或理解信息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课程大多数安排在上述专门教室上课,对训练学生的“听”“解”“说”“译”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分布在教学楼的不同楼层,相对分散,仅发现一所高职院校建设有包含十三个“国家村”的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2.在专门实验室上课时,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即“教师-课本-练习”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授或解读课堂内容,学生则机械地记笔记,然后完成课本上的配套练习题,学生的思路被老师牵着走,缺乏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这种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学习内容枯燥,训练方式单一。3.现有语言实验室布局(如座位横向或竖向排列、墙体空白)单调,陈设(桌椅、试听设备等)“冰冷”,忽视了语言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不利于诱发有意义的输入和输出。4.各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有专门的教学楼,教学班级桌椅摆放整齐,多呈稻田式分布,布局单一,呈静态化的状态,不符合学生创新求异的心理;教学楼走廊两边、教室内外的墙面上,各大专栏标题与内容、宣传口号、各类通知等都使用汉语进行描述,这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很难走出自己的语言“舒适圈”,缺乏刺激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氛围。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语言实验室满意度调查

本次问卷主要在山东省济南、青岛、潍坊和东营的10所高职院校中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5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86份。问卷调查涉及:所学语种、教学班人数、专用语言实验室使用比例、上课桌椅摆放方式、学生上课所坐教室区域、上课压力、教师授课方式、学生理想的语言实验室以及学生对学校语言实验室建设的建议等内容。1.调查结果如下:(1)调查对象:91.5%的被试对象为英语专业的学生。(2)班级人数:60%以上的语言学习班级人数超过50人,呈现大班授课现象;接近88%的学生希望自己语言学习的班级人数少于50人。(3)语言实验室建设:约90%的学校都建立了外语学习者使用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而仅有不到10%的学校专门建立了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仅有3%的学校把大多数语言课程安排在语言实验室授课,约有一半以上高职院校语言实验室的使用率低于60%;约45%以上的学生对学校语言实验室的建设表示满意,约48%的学生则认为一般,仍有约6%的学生明确表达不满意。(4)语言实验室桌椅摆放:75%以上的教学班上课桌椅摆放方式仍然为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对课桌摆放方式呈现多样化需求,各种桌椅摆放方式均有其独特的优势。(5)学习区域和压力:97%的学生喜欢坐在离主讲台比较近的前4排、或前8排中间或两侧区域;有趣的是认为坐在中间1-4排/靠近主讲台的压力很大或较小的学生比例均为20%左右,而近60%的学生则认为该区域的学习压力一般;约97%的学生认为坐在中间5-8排、两侧1-4排/中间区域上课比较放松,压力较小或无任何压力;54%以上的学生认为坐在中间8排以上、两侧5排以上/远离主讲台上课非常放松,无任何压力,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6)听课效果:78%以上的学生认为坐在中间1-4排/靠近主讲台的听课效果良好,精力集中,仅有个别学生偶尔存在开小差的现象;30%左右的学生认为坐在中间5-8排、两侧1-4排/中间区域的听课很好,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而66%以上的学生则认为听课效果不甚理想,偶尔会开小差;21%左右的学生认为坐在中间8排以上、两侧5排以上/远离主讲台的听课效果较好,精力较集中,约33%的学生认为听课效果一般,偶尔会开小差,而45%以上的学生认为听课效果不好,注意力分散,经常走神。(7)教师授课方式:75%左右的教师采用了传统讲授与小组活动混合式的授课模式,其他方式如小组讨论/辩论式、课堂展示式采用的比例较低,仅为6%左右;多数学生不喜欢填鸭式的传统讲授模式,希望更多地采用小组活动式、辩论式或课堂展示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约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模式表示满意,接近一半的学生则认为一般,而没有学生明确表达不满意。(8)学生理想中的语言实验室:约15%的学生认为理想的语言实验室是多媒体教室,而40%以上的学生认为听力语音室/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语言学习场所,而接近40%的学生则向往“准自然”语言文化实验室;约42%的学生指出了现存语言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语言实验室设备老化,学习软件不够新颖,语言实验室上课次数太少,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够灵活等,同时也提出了希望更新设备、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的建议。2.调查结果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实验室的满意度,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呈示如下:(1)目前的外语教学仍然呈现大班授课现象,大多数学生希望小班授课。由于人数较多,单个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相对减少,不利于确保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训练。(2)高校专用语言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很多语言类课程排在普通教室上课。普通教室布局相对单调,甚至部分教室桌椅固定,桌椅摆放形式也多数为传统的秧田式,不利于师生灵活组织动态化、多样化的学习活动。(3)部分学生认为上课坐在中间8排以上、远离主讲台位置时,听课效果一般,偶尔会开小差,而45%以上的学生承认自己经常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影响了学习效果。(4)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模式表示满意,但希望教师更多地采用小组活动式、辩论式或课堂展示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一言堂”为“群言堂”。(5)学生对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言实验室的标准不一,约60%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室、听力语音室等可以满足自己语言学习的需要,同时建议改善实验室设备和更新学习软件;约40%的学生希望拥有更加真实、逼真的“准自然”语言文化生态实验室,促进积极主动、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和输出。

三、“准自然”语言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创设路径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语言文化实验室建设现状和学生对现存语言实验室的满意度情况,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探索创设“准自然”语言文化生态学习空间,即最真实、最自然、最逼真的语言文化生态学习环境。

(一)准确定位“准自然”“语言生态”学习环境,挖掘校内潜在的、真实的语言训练素材

“准自然”的英文为quasinatural,“语言生态”的英文为LanguageEcology。郁美(2005)首次提出“准自然语言环境”这一概念,指出:在国内学习外语就需要刻意创建、人为打造自然、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但营造的自然语言环境毕竟与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环境有一定差距,因此称为“准自然语言环境”。校园的每一处设施、风景、历史等内容都可视为一种最为自然、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关键在于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何设计训练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将学校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一”字湖、校史、院史等作为英语口译课、英语导游课、英语口语课等的语言训练素材,目的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准确地定位将有利于顺利构建一个更加真实、逼真的“准自然”语言生态学习环境。

(二)全方位创设外语学习氛围,让师生体验“异国他乡”之感

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两边的墙面、楼内外公告栏等,精心设计宣传内容,各种宣传专栏内容均以外语展示;同时,教室内班级口号、通知、文化专栏、黑板报等也应全部用外语展示。因此,只有当外语学习者置身于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才能有“亲临其境,身不由己”地“用外语做事”(DoingthingswithForeignLanguages)的真实体验,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语言,提升了运用外语进行思考、沟通、交流、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各语种仿真语言文化情景实验室,让师生不出国门“踏进”目的语国家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必将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建议各高校建立有利于外语学习的联合国村或地球村。在这个联合国村或地球村里,创设各主要语种国家村,如学习汉语的中国村,学习英语的英国村、美国村、加拿大村和澳大利亚村,学习俄语的俄罗斯村,学习西班牙语的西班牙村,学习韩语的韩国村,学习日语的日本村,学习法语的法国村,学习德语的德国村,以及学习葡萄牙语的葡萄牙村等等。各村布局特点各异,村内处处呈现该国耳熟能详的经济、体育、音乐、美食、建筑、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文化元素符号。例如,在中国村,建议配备代表中国的文化元素符号如汉字、瓷器、丝绸、唐诗、宋词、京剧、茶道、太极、武术、气功等;在美国村,建议配备代表美国的文化元素符号如华尔街、可口可乐、好莱坞、自由女神像、迪斯尼、硅谷、麦当劳、百老汇、白宫、感恩节等;在英国村,建议配备代表英国文化的形象符号如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宫、格林尼治天文台、莎士比亚、达尔文、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等。各国文化迥然不同,文化元素符号千差万别。学生走进在这样一个目的语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会不知不觉中被其中的异域文化所吸引,必将会激发学生学好语言从而深入了解该国文化的动力。

(四)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设计,促进对学习者学习内容的有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鉴于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而导致听课效果不佳,也有的学生因学习内容枯燥训练方法单一等原因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总体掌控。除了准备好课堂教学内容外,其他方面如教学班人数的核定、教室桌椅的布局、课前预习任务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分工、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专业教师提前做好方案设计。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不间断的有效输入和主动的、有意义的输出,只有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语言沟通和交流的闭合循环。只有让学生积极、有效地亲身体验教与学的全过程,学生才能从具体的体验中得到真知,从而实现“做中学”。

四、结语

众所周知,最接近真实、逼真的“准自然”语言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而且也是学生提高外语习得效率的最佳平台。在“准自然”语言文化生态学习环境下,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主体角色的转变,突出应用型教学的特色,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授课效果,对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外语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三东.语言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6):80-82.

[2]陈兴莉.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愉快的、健康的、民主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3):68-70.

[3]冯广艺.语言生态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雷丹.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生态位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郭肃清 付爱玲 单位:青岛滨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