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民族音乐迎来了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其所蕴含的音乐文化也将受到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冲击,需要寻求新的专业系统的传播方式。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被赋予了传播沿线国家多元文化的新属性和新使命,需要通过课程改革、交叉教学、国际交流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迎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新机遇。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一带一路”
一、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新契机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多样性与融合性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凝结出的瑰宝,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历本质。中国历史文化具有区域性和多元性,因其发展背景和发展脉络的差异,造就了不同区域的民族音乐。但在历史进程中,随着人民群众活动形式的增加,交通地域不断扩展,政治经济不断交融,不同区域间的民族音乐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融为一体,时刻创新出新的音乐文化产品,创造了现今中华民族音乐的特殊文化内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交融和创新并没有磨灭民族音乐的原有特性,甚至变成特殊的“音乐基因标签”烙刻在历史长河中世代传递。它独特的音乐印记可成为特殊的文化内涵,作为民族文化传播和发扬的追溯标记,为研究具备时代特征的民族融合,社会共荣现象提供帮助。在“一带一路”倡议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再一次迎来了与不同区域、民族、国家音乐文化交融的机会。这种发展不仅限于区域市场经济,也包括促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而音乐历来都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具有鲜明历史、社会特征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不受语言限制作为名片将各国文化特征互相展示。在其中,我国的民族音乐势必主动或被动的容纳、吸取各国音乐形式和结构,创造出新的繁荣景象,进一步提升民族音乐文化价值。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新使命
随着媒体的发展,以现代媒体为中介的传播方式在音乐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人们的欣赏水平和求知欲也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除了片面的接收音乐的视听美感之外,人们也愈加看重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的音乐显得更受大众青睐。如近年流行的《悟空》、《卷珠帘》等流行歌曲便是将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要素融合创作的音乐,在大众中有很广泛的传播度和接受度。但单纯的媒体传播形式已经满足不了部分人群对高品质的音乐文化内涵追根溯源的诉求。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音乐可能会面临各国“文化流”的强势注入,出现新一轮的迭代更新。因高校音乐教育面向的主要受众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从年龄角度看他们是我国未来脊梁的重要成员,从专业角度看他们是对音乐文化有一定深度理解和高度要求的专业人才,从未来职业角度看他们同样也是传播音乐及其文化特征的主要人员。因此综合各种因素,系统、专业的高校音乐教育在“一带一路”视野下会迎来新的使命,即不仅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还应顺应潮流担当传播音乐文化的重担。高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可以更加学术、专业、系统的教授我国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一带一路”国家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继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基因的载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并主动融合与发扬沿线各国音乐文化,配合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形成文化共荣体。
三、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方式
要将“一带一路”视野下的音乐文化顺利融入高校音乐教育,就必须承认民族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和共生性,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需增加交叉学科,一方面应注重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相关的导入,除了注重提升专业技巧,同时应增强学术性研究内容,使学生实现音乐文化的纵向传承。另一方面,也因增加传媒学相关知识,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成为音乐文化横向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还应看重地方高校的区域特征,在全面综合教育的同时,在地方高校着重培养开发校本课程,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顺利的融入教育体系。总之,应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东风,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导入高校音乐教学中,培养文化传承和传播人才,助力我国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李宝杰.“一带一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机遇与挑战[J].音乐研究,2016,03.
作者:李南箫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