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高校道路名语言文化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道路名语言文化内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方高校道路名语言文化内涵

摘要:语言与文化存在密切关系,高校路名往往能体现一所高校的历史渊源、地理风貌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出发,以云南高校道路名为语料,分析云南高校道路名的语言特点、命名方式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对高校道路的命名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云南;高校;道路名称;语言文化

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道路名具有社会文化性和地域代表性。云南高校道路名是各高校对外展示整体面貌的名片,它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历史渊源、地理风貌和文化内涵。

一、云南高校道路名的语言特点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云南高校道路名的音节构成多以三音节和四音节为主。其中,三音节比例最大,是传统的道路命名形式。四音节所占比例次之,体现了汉语双音化的变化特点。云南高校道路名构词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由“双音节词+道/路”构成,如文博路、文汇路、秋获路、博远路、朝阳路、凌云道、银杏道、古桐道等;第二类由“双音节词+方位名词/大+道/路”,如致远北路、连芳南路、广田东路、庆来西路、汇通大道、汇新大道、癸西大道等。在这两种构词结构当中,二者都是“通名+专名”的结构形式,符合语言组合规则和一般地名的命名规律。

二、云南高校道路名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语言景观,校园道路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方式,它不是凭空存在的,其内部要素时刻与社会相关联。语言是社会性的,云南高校道路命名与学校历史、学科特色、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等有着密切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历史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也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语言和文化是共生、共存的[1]。道路名是一种语言符号,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云南高校道路名记载着历史、印刻学校变迁、激励着后人。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庆来南路、庆来西路、广田东路、广田西路的命名源自对云南大学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熊庆来、李广田二位先生。熊庆来先生为云南弥勒人,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1937年,熊庆来出任云南大学校长。他积极奔走,发现和培养人才,为抗日战争中的云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抗战胜利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著名文学家李广田先生调任到云南,担任云南大学副校长和校长,带领云南大学完成历史性过渡。“洋浦路”则烙下了云南大学杨浦校区的变迁,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延续。云南民族大学呈贡校区连芳东路、连芳西路、连芳南路、连芳北路的取名与王连芳先生有关。1951年,在云南省政府的筹备下,云南民族大学的前身云南民族学院创建成立,王连芳先生担任常务副院长兼教育长,并在云南从事民族工作近半个世纪,为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云南中医药大学呈贡校区扁鹊路、思邈路、时珍路、歧伯路的命名取自古代医学圣贤,体现了中医药大学的学校特色和学科特点。保山学院升庵路、季平路的命名则与杨慎和吕凯的字号有关。“季平”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吕凯的字。吕凯初任永昌郡五官掾功曹,为守护地区的安宁,闭境抵抗雍闿造反,后被叛乱的少数民族杀害。“升庵路”取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号。明世宗时期,杨慎因“议大礼”获罪,最后谪戍于永昌。杨慎在此期间游历云南各地,广交贤士,留下了诸多文学作品,并形成了以“杨门七子”为中心的文学圈,为保山文化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云南师范大学红烛路的命名与闻一多先生的作品《红烛颂》有关。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闻一多先生毅然投身到西南联大的教育事业中。在台上,他讲学,传播知识和文化;在台下,他投身到抗日救亡、反独裁斗争中,最终惨遭暗杀,倒在了血泊之中。闻一多先生对教育的坚守与他的《红烛颂》一起被深深镌刻在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印记中,“红烛路”的命名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内涵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高校是国家重要的教育和文化机构。云南高校道路名也体现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文气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内存有明代云南贡院遗址,云南大学东路校区的儒林道、仕林道、凌云道展示出古代“明经取士”的传统,这些道路的命名与儒家传统文化所密切相关,与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相映射。大理大学的博学路、达真路、大德路、至理路则源自校训“博学达真,大德至理”。《论语》中有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是儒家对学习者修身养性的要求。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的致知北路、云南财经大学的致远路、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省耕路、玉溪师范学院的知行路等道路的命名均取自名家经典。“格物致知”是儒家的重要概念,它主张研究事物的道理,从而获得知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谈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此来告诫儿子要心无旁骛,潜心学习。《孟子》有言“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要求从政者体察民情。“知行合一”由王守仁提出,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些道路的命名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时代知识分子之精神延续。道路名的存在,既是一种语言景观,又是一种社会现象[2]。它们一方面蕴含着大学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是大学精神的延续。它们传承和丰富了校园文化,体现出各自的人文气质,成为独特的语言景观。

(三)地理文化内涵云南地形地貌复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河流纵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植被资源。在云南高校校园道路的名称中,就有以当地行政区划、自然山川或集中特定的地理坐标为参照物而命名的。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的雨花路源自所属的雨花街道名。镜湖西路、梓苑北路、启园北路、山水中路等则是以该校地理坐标作为参照物而命名的,这几个地名都是“通名+专名”的格式,除去方位词的通名都是具有标志性、可识性和辨别性的地理坐标的名称。保山学院的博南路、兰津路、和顺路、腾越路则与博南山、兰津古渡口、腾冲市有关,它们既作为地理坐标,又吸纳了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此外,云南气候类型丰富,植被多样,素有“植物王国”之称,云南高校的行道树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行道树的名称来命名的道路也颇多,它们增加了校园的美丽,是校园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银杏道、古桐道、冬青路、笑梅路、天竺路、香樟路等。“银杏道”是云南大学的主干道,两侧的银杏浓密高大,“古桐道”源自取自校园内的巨型梧桐树。云南大学建校九十多年,校园中的银杏和法国梧桐种植历史已久,并随着四季变化成为校园四时美景,享誉盛名。

三、关于云南高校道路命名的思考

大学道路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的语言景观,其道路名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名片。笔者发现,在云南高校的校园中,大多数校园道路在命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未能以路牌的文字形式标记,并且部分道路名未能显示于导航地图中,存在导航盲区;第二,许多校园道路未命名,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3]。若充分利用各高校的人文历史、地域特点、自然资源等因素,并将校园道路命名纳入高校整体规划和建设当中,充分发挥高校道路名的作用,一方面能满足功能需求,起到导航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体现校园特色,展示出校园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总之,云南高校校园道路名称建设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传承大学人文精神和展现大学独特魅力具有重大意义。

四、结语

道路名称作为道路的符号,有其命名规律和特点。云南高校校园道路名称是云南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名片,它体现了云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自然风光。云南高校校园道路名称的命名还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值得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1]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40.

[2]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1.

[3]王艺菲.校园文化传承视角下大学的大学新校园语言景观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作者:马碧媛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