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增强广播语言画面感方法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增强广播语言画面感方法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增强广播语言画面感方法探讨

【摘要】广播语言表达越生动,其画面感越强。本文从借助生动语言、多用感人细节、运用精致片花三方面阐述增强广播语言画面感的重要性。

【关键词】广播语言;画面感;真实性;可听性;感染力

对于广播媒体而言,广播语言所具有的画面感,是增强广播节目可听性、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广播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其画面感,可以极大地增加广播语言的深度和广度,将深刻的情感内涵编码在声音中,传递给听众。听众接收信息之后,由听觉产生共鸣,引起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达到“声中有画”的效果。而影响广播语言画面感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感。如何才能让广播语言更具有画面感呢?

一、借助生动语言,加大广播语言画面感的真实性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1]实践证明,真正打动听众心灵的,就是那些生动活泼的原生态话语。中国之声的一篇录音特写就选取了最生动的一句话“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感动了整个中国。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成为该作品全景式画面构图的一个亮点,真实再现了报道主人公00后青年护士刘家怡的工作态度与感悟。“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肯定不会退缩。”这句话也进一步加大了新闻容量,加深了报道深度,在听众的“眼前”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画面,让人们仿佛听到了、“看”到了一位刚刚工作两年的小护士刘家怡在不断地成长蜕变。这些原汁原味的生动话语成为新闻报道中最出彩的部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表现了00后青年的自豪感,进一步使新闻事实更加真实可信,从而完美地完成了“闻其声、临其境、随其想”的传播效果。

二、巧用场景描述,增添广播语言画面感的生动性

绘声绘形是对语言表达的最高要求,而广播语言不仅在于达意,更在于绘形。我国著名的播音艺术家方明对此有这样的阐述:“要从中挖掘形象,把概念的东西变成具体的、形象的、可感触、可体验的东西。”[2]因此,广播语言一定要生动、感人、形象。“九月,村民在泛出金黄的梯田间劳作,伴随着最原生态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人们向自然表达着对丰收的祈愿。”这是中国之声《梯田里的交响,你可听过?》中的一小段场景描述。这样形象的场景描述再加上记者的深情讲述,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从而使听众仿佛“看”到了哈尼族人多声部民歌的远景、中景、近景。远景画面是傍山而建、居于云端的哈尼族人民,世代与梯田打交道,在劳作中自然产生的多声部民歌。中景画面是栽秧季节,梯田里《栽秧山歌》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近景画面是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县级传承人车志雄,在梯田里教孩子们唱哈尼族民歌,在火塘边给孩子们讲古老的传说,36岁的他想让哈尼族的美好都扎根在孩子们的童年记忆里。这样由远至近的场景化内容表达,远虚近实,组成了一幅传承哈尼族文化的色彩绚烂、壮美迷人的画卷,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多用感人细节,增进广播语言画面感的可听性

感人细节是广播传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在作品中形象地刻画人物,留给听众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以此来集中、鲜明地体现新闻事件的主题思想。《大山里的篮球少年》就是中国之声的记者巧用感人的细节塑造了一个当地小有名气的小球星王磊。该报道中有两小段感人细节:“至今,在老家的后院里,仍然放着王磊多年前用铁丝做的小篮筐,以及一双双因为打球而磨坏的球鞋。”王磊还深情地说,他父亲“省吃俭用花了400多元给他买了一双保护性更好的篮球鞋。如今,这双鞋的鞋底几乎已经磨平,但王磊仍然视若珍宝”。真实而生动的细节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突出表达主题思想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磨坏的球鞋、磨平的鞋底的细致描述,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深深地定格在听众心里,由它伸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就像一幅精彩的画册“跃然纸上”:主人公王磊为了追逐自己的篮球梦,每天坚持练球。由此激发听众的联想和想象,迅速将人们带入到新闻事件中,记住了这位年仅12岁喜欢篮球的初中生。随后一幅幅立体的“画面”也在听众的脑海里逐步清晰起来。一是在上小学的王磊因为几段打篮球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二是“网红小球星”隔空喊话姚明,向他的偶像姚明发出邀请。三是除了姚明,王磊心里的另一个偶像是自己的父亲。王磊与父亲王亚东都是篮球爱好者,他最高兴的事就是与父亲切磋球艺。这些形象生动的感人细节,扣人心弦,饱满了人物形象,加深了听众对小主人公王磊的认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故事性与可听性。

四、运用精致片花,提高广播语言画面感的感染力

广播节目中的片花具有短小精悍、构思巧妙、画面感强的特点,与新闻报道相比,其制作手法更加丰富,使用元素更加宽泛,特别是在音乐、音效上更加精心构思。它的植入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引人入胜,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为广播节目增添了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在获得江苏新闻奖的《蒋巷村的“农民节”情结》广播新闻专题中,主创人员精心制作了两个片花,形成了两幅精美的画面,栩栩如生。片花一:“春华秋实,春种秋收,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农民丰收节遇上秋分节气,全国各地喜庆丰收。欢迎走进‘中国农丰收节’的今生故事。”简洁生动的文字以著名古诗《悯农》的儿歌版本作为背景声,将欢声笑语的画面形象逼真地再现在听众“眼前”,让听众仿佛“看”到各地农民庆祝自己节日的喜悦笑脸,从而开启新闻专题的上半部分,带领听众走进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今生故事的篇章。片花二:“2007年,您知道这个年份的背后包含着怎样的意义吗?这一年,您知道蒋巷村全村人都做了什么吗?2007年到2018年,您知道这串数字的背后和蒋巷村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吗?让我们一起追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前世情缘。”这里以几位新闻人物的同期声作为核心诉求,诉诸听众的听觉系统,使听众对此有了更为具体化的认知,多层次构成了该报道全景画面的基本框架,也为该作品的下半部分的追溯埋下了伏笔。这样精致的片花不仅能快速吸引听众注意力,在新闻报道的中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地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今生故事和前世情缘上下两个部分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而且还有效地增强了新闻专题报道的传播画面感和美感,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传播效果。广播媒体作为语言的艺术,其传播效果的耳过不留、没有直观画面是与生俱来的弱点,而进一步增强广播语言的画面感正是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我们要努力发挥好广播“声音媒体”的自身优势,以简单清晰的广播语言表达主题,以形象生动的广播语言营造意境,最终使广播作品在传递思想、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成为内涵丰满、形象丰富的听觉综合艺术。

作者:郝丽萍 单位:常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