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目标语言文化与外语语言教学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目标语言文化与外语语言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目标语言文化与外语语言教学探究

摘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在国外外语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但我国外语教育界因为各种因素限制,没有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引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外语语言教学的正向激励作用。文章从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语言学习教学中设定文化学习的目标等方面,论证了文化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动态交互,教学中目标语文化的选取对于塑造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观至关重要。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意识;动态交互;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目标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仍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不仅需要学习语言知识,还应当熟悉目标语言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更为自如地使用目标语言。教师有必要向学习者提供文化背景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1语言学习与文化获得二者密不可分

语言不是任意堆砌的符号,而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传达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Shaul和Furbee〔1〕指出,语言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系统的,因此可以观察和描述。Brown〔2〕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在不失去语言或文化意义的情况下,无法将两者分开。第二种语言的获得,除了专门的、工具性的获得之外,也是第二种文化的获得。Kram-sch〔3〕认为,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手段,当将其用于交流时,它以各种复杂的方式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学习一种语言被认为是“与学习其文化密不可分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第二语言学习在某些方面涉及获得第二身份,第二语言学习通常等于第二文化学习。在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时代,英语教学对文化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4〕。可以说,教师所有的教学实践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对文化进行解读,因此文化是语言学习和教学的重点概念之一,教师不应当回避它。在交际时代语言教师为什么应当关注文化这个问题,Holme〔5〕提出了富有见地的“建构主义观点”(constructionistview)和“能力观点”(competenceview)两种解释角度。“建构主义观点”指出学生可能会受到文本和文本隐含信息的文化构造的影响,因此语言学习应充分理解这些含义。“能力观点”认为一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对于彻底理解语言之间的细微差别至关重要。基于此,文化知识是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的前提。这两种解释角度将语言和文化的碰撞交流视为一种动态交互(DynamicInterac-tion)学习过程,对语言或者文化二者之一的充分理解都会带来对另一个认识层面的大幅提升。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第二语言的习得就是第二文化的习得。

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更多关注目标语言文化

减少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冲突取决于能否适应目标语文化的价值观、规范、信仰和社会实践,以符合文化预期,并尊重文化差异。然而人们在适应特定社会文化模式时总是遇到困难。根据Kim〔6〕的观点,跨文化交际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文化差异,而该问题主要是文化上的不熟悉与不兼容带来的。在许多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被期望按照交往的文化背景适当地表现。具体而言,参与者应当有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出现歧义,这其中就包括有效地使用目标语言来厘清上下文背景的含义。对于非母语文化环境参与者而言,这种能力也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即通过对背景知识的推衍来猜测不熟悉的词汇或者语句的意思,或者与母语交流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交流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在目标语言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文化意识的输入,只关注语言知识本身,比如侧重于语法结构的学习,而不是通过研读上下文来了解文本所体现的文化背景,学习者就不可能对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文化模式、规范和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难以在交流中抓住语言传达的特定含义,无法达到成功的交际效果。在外语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沟通技巧,还能够帮助学习者塑造个人适应新文化的心理能力。外语学习者进入目标语言使用国学习生活时,往往担心不能够在非母语交流环境中得体地表达个人观点或者错误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出现诸如“哑巴英语”等现象。这种顾虑极大地限制了个人应用目标语言的实际效果,使语言作为主要社交手段的工具性作用大打折扣。如果语言教师胜任语言交流的同时,具备输出目标语言所包含的潜在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能力,学生们就可以提前了解目标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或环境,从而轻松越过融入新文化的难关。想要获得在教学中整合文化的能力,语言教师应当在加入外语教学计划之前经过跨文化的培训,即教师自己应当成为目标语言的有效沟通者。这不仅可以增进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还可以使教师掌握处理学习者在交流外语时所面对问题的技能〔7〕。教师还可以向学习者介绍一系列包含文化知识的目标语言文本,以帮助学生熟知语言使用模式,以及了解语言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作用。在课堂中介绍与目标语言所在国家相关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等特定文化主题也可以使学生受益良多,因为特定主题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深化论题的能力,在词汇拓展和细节描述方面上升一个台阶。此外,根据Emitt和Komesaroff〔8〕的观点,语言学习者需要有效地使用语言达成多种目的,例如遵循指令,寻找信息,娱乐和自我表达。为达成这些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沟通能力来实现。贴近真实场景的的课堂活动,例如角色扮演和讨论,可以很好的发展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国内一些学者也指出,将跨文化交际引入教学过程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包括首先既要避免民族中心论又要避免崇洋心理,要避免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点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其次要在文化对比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本族文化;再次在跨文化意识教学中要避免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影响;再者跨文化意识教学不能代替跨文化交际实践〔9〕。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要帮助学习者识别跨文化交流中所遵循的文化差异和模式。

3语言课堂中文化学习的目标

如果文化被认为是第二语言或外语课程的一部分,则应明确设定具体目标。理查兹Richards〔10〕提出在语言教学中设定目标的主要原因。首先,人们通常有动机去追求特定的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定目标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再者,当目标合理和清楚时,可以合理有效地执行教学秩序。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设定的文化目标?Valette〔11〕认为文化目标可以分为四类:(1)增强对目标文化的认识和了解,(2)获得目标语的礼节文化,(3)了解目标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的差异,(4)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同样,Peterson和Coltrane〔12〕指出,教师应清晰地设定文化目标,组织文化活动,并写入教案,文化必须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的语言学教授Kramsch〔13〕指出,美国外语教师重新审视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目前努力方向是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具体说,国家外语学习标准(1996,2006)为文化目标设定了两个标准:第一个强调实践(或社会互动方式);第二个强调产品(例如书籍,工具,食物,法律,音乐和游戏)与文化观点(例如含义,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相关联。此外,在《国家外语学习标准》(1996,2006)中还提到,形式文化(“大C”)和日常生活文化(“小C”)都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融入文化中的语言,并且对文化两个方面的理解和参与对于不同语言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至关重要〔14〕。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在此方面展开了有益的尝试。武汉大学每年投入一百余万元举办暑期国际英语口语培训项目。在教学中,美籍教师采用体验文化教学法,以文化主题为线索进行全外语环境教学。通过话题发言、示范演讲、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真实的说话场景、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播放电视短剧、电影片段、新闻节目等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补充新的词汇和术语,使学生能够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后培训班还组织英语诗社、读书倶乐部、电影欣赏等多种活动,让学生有不出国门的域外文化体验。在课程设计中创造真实语境,就是一种文化背景的构建行为,学生得到了有实际意义的文化探讨机会,而不是囿于教材的知识点打磨,更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自发的、即兴的交流。综上可见,学者的研究或者教学实践,进一步印证了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是一种必要的提升语言学习兴趣并将其巩固为一种学习自觉的动态手段。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产物、文化习俗为入口,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再逐步加深至文化观点、文化比较,建立学习者自我驱动机制,最终达到学习语言的根本目标———在不同文化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4结论

语言教育工作文化层面的两个主要转变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EFL教学需要扩大目标语文化的范围和地理范围,除英国和美国外,还需要其他讲英语地域的文化。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为他们提供分析比较目标语言通用国文化的工具。更深层次的是,教学中的文化选取对于塑造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观至关重要。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也已经成为学习文化的环境。在线学习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而体验文化差异的教学实践平台。新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巨大,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更多受益。简而言之,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文化可以像学习语言知识一样具有启发性。Patrikis〔15〕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通常是分开的道路,教育者的选择将决定是让他们合并在一起还是继续遵循旧路。只有在教学中尊重目标语言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动态交互的关系,并顺应这种关系,才能在语言教学的长期效果达成上走得更远。

作者:白雪晴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