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下语言文化输出及应对策略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如何更好地推动语言文化输出,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共同进步。文章概览了世界各大语言文化的输出历史,以定性分析的方法剖析了英语及文化输出过程,以定量推导的方法解析其传播特点与语言特性的关联,以整体对比的方法说明英汉的结构和内涵区别。指出在当今世界大变局形式下推动汉语输出交流的意义,文章认为需要树立整体观念、平衡出入、学习英语、传播汉语,以促进人类文明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化;文化输出;语言特性
语言和文化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历史上人类文明大国在进行文化传播的同时也输出了语言,语言的输出又深化了文化、思想及生活方式的传播,各方互为促进[1]。世界各大语言文化输出各有特色,中文可以借鉴研究。当今,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在语言输出的同时英语世界的文化也遍地开花,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输出传播有自身特点且和语言特性也相关联。
一、世界语言文化输出简史
古希腊于公元前6世纪进入鼎盛时代,在一众领域成就卓著———文史哲领域发达、艺术昌盛、文化多彩,随后科学得到显著发展,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包括天文、物理和数学等领域。其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极富创造力并内涵丰富,且多点开花、多方繁荣,对后世欧洲文化及古罗马文明影响至深。凭借人文方面与科学领域的优越和传播,希腊语统领了欧洲四百多年。罗马盛世于公元前2世纪形成。古罗马的物质、精神文化成就显著,其精神文明成就囊括哲学、法学、建筑艺术、散文诗歌等文学巨著、雄辩术、政治以及军事上的尚武精神等,对后世特别是西方文化影响巨大且深远,拉丁语成为多国西语的渊源。其后基于广泛传播而形成的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方世界基督教文明之源。拉丁语由此称霸西方世界1500多年[2]。中国历经秦皇汉武,汉语随张骞影响传至两河流域,随班超属吏甘英抵中西交通新纪录之波斯湾头,随后唐朝鼎盛时期,文化艺术语言思想(诗歌、舞蹈、服饰、建筑风格、工艺瓷器、人文艺术理念、天文历法科技等)输出传播至日、朝、越、缅周边,远至陆上交通中亚大食、西亚波斯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东罗马帝国,至宋代依然影响周边,后又在元代由马可波罗再次传播并影响至欧陆。在东方世界区域输出传播超1500年,在世界范围内直接传播150—200年,间接影响近300年(另一说法近700年,从盛唐至马可波罗)。法国17世纪达到鼎盛,路易十四被誉为“太阳王”。法国又于18世纪经历一系列变革,由思想启蒙引起大革命到拿破仑称雄和巴黎公社等,如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思想家频出,涌现出一大批如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大小仲马、福楼拜等文学家、艺术家,思想、文化影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法国民法典》更成为现代民法法典之鼻祖,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心,法兰西民族在经济、艺术、文化、思想领域领先于世界,法语在17—19世纪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英国经工业革命后,英语呈“日不落”之势,文化上米尔顿、乔叟、莎翁为尊,戏剧歌剧风靡,亚当·斯密、洛克、培根、斯宾塞等思想家辈出,作家简·奥斯丁、查理·狄更斯,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声名鹊起,在19世纪英语的影响达到顶峰。20世纪初,美国率先完成电气化革命,诞生了皮尔士、杜威、爱默生等思想家,文学家惠特曼、欧·亨利、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的影响与日俱增;二战后科技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实力大增,英语一举统率国际舞台。
二、英语文化输出的本质及特征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民族特征。若一个民族的语言消失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随之消失。而当某种语言成为通用语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及观察将受该语言影响。如今全球通用语言为英语,该语言的核心结构如乔姆斯基的“深层语法”,英语国家人士自幼融会贯通、习得所致。再完美的非母语者都不可能如母语者一样无懈可击。语言优势会带来心理优势,让非母语者会文化和心理上从属仰望,是当今世界英语输出的本质。语言优势大大方便了文化输出。伴随着美式英语流行而来的便是“快餐文化”(英国人嗤之“粗俗、没文化”):麦当劳肯德基、可乐,乡村音乐,好莱坞商业大片,对抗性观赏性强烈的篮球和超级碗等。但英语文化对全球的影响远非于此。信息传播上,西方文明通过通讯社、电视、杂志、报纸、无线电广播以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实行全天候地毯式的信息轰炸,其中绝大部分是宣传西式文化。科技发展上,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第一方阵是英语国家,非英语国家有引进技术的最低需求以便建设和开发,需通过英语传媒。第一,传达技术资料的信息基础是语言;第二,详查资料的管理人才需具备合格的英语水平;第三,大量翻译人员和英语流利使用者成为必需;第四,需要将现有科技信息转换成一个国家的人文、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需要的可用形式[3]。文艺出版上,第三世界的作家必须直接用英语等“大国语言”写作,或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大国语言在西方出版,才有机会获得国际承认。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本民族语言创作能被译为英法等“大国语言”出版的不到百分之五,英文译成其他文字的作品却占据全世界每年译著的六成之多。而且作品还必须符合西方欣赏习惯和审美观念。通俗文化上,美式产品牢牢占据了世界通俗书报、杂志,“好莱坞大片”瓜分了六成以上的全球市场。“既向你宣传,又掏你的腰包,让你心甘情愿、舒舒服服地接受宣传,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英语及文化,靠的就是这种全方位、多层次、无孔不入的通俗文化及语言输出。”[4]不难看出,当今世界英语文化输出的特征是主动输出,即以语言文化传播为目的的输出。
三、英语文化输出传播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
英语思维的传播符合中心外围特性,为机械分布的地位高低排列,极其注重形式上的所谓客观规则语法,极其重视中心地位。如每句话必须都有明确主语,有且只能有一个中心,整个句子是在确立主语对于宾语或虚化客观事物(当宾语不存在时)的地位关系,谓语动词是实现这一关系的手段和标志。句中动词也分地位等级高低,地位最高的且每句只能有一个的是谓语,其余都沉降为非谓语动词手段或从句方式。而从句也就是从属之意。语法映射出“中心-外围”体系。西语讲究的静词变格、动词变位,恰恰是一个句子中每个词身份地位不同等级的体现,而英语已经是格位变化最为弱化及不明显的西语,但依然保留着诸如主谓宾的格位基本特征。其结构形式上呈线性排列,理论上可向中心点往两边无限扩展;其表义则为“程序式语言”等级,语义表现有抽象位置等级顺序(动词)和格位高低(主宾)。其表义为发散表意、流变分化,似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主干清晰、分支明确。它是等级结构语言,并且追求抽象和形式上的客观,形式越客观则显得越抽象,也就越高级,如下句:Thephilosopherhasthecouragetoaccepttheanxietyinvolvedinforsakingwherenecessaryideaswhicharefamiliarlandmarksofhisorheridentity.用名词“courage”“anxiety”以更为客观化抽象化(而不用bebrave/anx-ious),句末用定语从句以加强语言气势,形式结构上呈“线性扩张”。整个句子步步设点层层推进,句末语势甩尾效应,线性排列结构升级,为名句之典型。英语的这种以中心点为核心的线性延展特征从字母构成单词时就开始了:例如“archaeopteryx”(始祖鸟)前缀“arch-”,表示“始”。词根“pet”(翅膀、追求),来自史前印欧语“pete”(伸展),字母“p”保留展开的语义中心地位,而其余字母演进细化成“pet”,以区别其他单词,如“feather”中的“fea(th)”及“pterodactyl”中的“ptero”;类同于“appetite”和“compete”的“pet”。同时也体现在片语惯用法上:“liveonthrough”(活在),“live”为语义中心,“on”外加“through”扩充,“on”意为“在上面”,引申为“持续”“倚/依靠于……之上”(如:liveon/makealivingon);“through”(穿过、通过),引申为“穿越整个事物=>通过……途径”;而单个“on”或“through”不足以达意,于是组合成“liveonthrough”意为“通过……而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或传承了下来”,即“活在……”,如例句“ForJosiahHensonhaslivedonthroughthecharacterinAmericanfic-tionthathehelpedinspire:UncleTom,thelong-suf-feringslaveinHarrietBeecherStowe’sUncleTom’sCabin.”[5]。
四、汉语特性及推广技巧
(一)汉语特性
汉语表意团结在稳固的形体之中,不强调外展分化,为凝聚表意、固形凝神。汉语不是等级结构语言,语言形式分布和内容扩展更加平和均衡,越是了解汉语及其文化者越是喜爱汉语。汉语文化自古一脉相承,数千年来从未间断,特点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犹如中医辨证并非头痛医头、又似国画注重整体效果而非突出单个。故现代汉语所谓语法是舶来品,其实汉语严格意义上并无和西方相类似的语法,形态变化无从谈起,名词并无性数区别或格之变化,动词没有位或时态且不分人称。一个词有多个词性,不影响整体意思的词会被省略,主谓宾都可隐去,一切以表意为中心。主语特征不明显,不能用西语框架来定义汉语的谓语。因而极为简练,如“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鹃,司棋,待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6],再例“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7]。而“Henceawealthofinformationcreatesapovertyofattention,andaneedtoallocatethatattentionefficientlyamongtheoverabundanceofinformationsourcesthatmightconsumeit”,译为“因而海量资讯涣散神经,故需合理有效分配精神,以避过剩信源之耗”[8]。英文确立主宾身份,由谓语放大语义,通过非谓语不定式结构延展到“attentionefficiently”,再使用介宾组合推进至“sources”,句末以定语从句扩充语势,回环说明文义,构句等级明显,译文则精炼简洁、凝神聚意。又如“Brevityisthesoulofwit”,译为“言贵简”。
(二)推广技巧
两获奥斯卡“小金人”的导演柯文思(MalcolmClarke)说中文是一种极其简洁的语言,在相同空间内用英语表现相同的意思就非常困难,比如电影《流浪地球》,境外放映时有英文字幕,但国外的观影者根本不知道电影讲了什么。一行字幕还没看完,另一行就来了,只觉英文字幕咻咻咻地飞过,加之电影节奏很快,不清楚电影所表达的含义。中文电影要为西方观众用英文传达出相同的意思,字幕便会长很多,技巧就是把画面拉长以便能够把英语装进它所需要的空间,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电影必须重新调整节奏,每个镜头都应拉长,使之节奏更为均匀。这种空间创造和节奏调整的技巧是思维方式和交流模式的转变,其产生的艺术效果,能融合文化之间不同的理解习惯,应同样运用于语言和文化推广的其他形式上,如翻译和写作叙事中,以足够的空间和节奏补足暗含的逻辑关系,从而弥补文化信息的丢失。
五、推广汉语语言文化的意义
汉语体系浸润着华夏文化的特点:平和、凝聚、整体思维、经济简练而又内涵丰富。接触汉语者无不越学越爱,逐步透过它看似诘屈的外表听见如聱牙的音调,发现真正的内在之美,通过世界这唯一幸存的象形文字,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兼容并包却又精炼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魅力[9]。这种兼容并蓄而又尊重彼此的文化特性,也正体现于一个个精简独立的汉字个体,每个字都能独当一面单独表意,能同时具有西方语法中的不同词性,若连字成词、连词成句亦具有精彩绝伦入木三分的表现力,亦即君子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旦汉语文化走出去得到推广,必能帮助世人在认识汉语和文化的同时体现语言文化之美,两者并行不悖、相互促进。这种推广交流的双向互动,还体现在汉语文化会吸收其他语言文化的优秀成果融入自身,其他语言文化也会在其过程中吸收融入汉语文化的优秀成果,前者如盛唐时期的语言及文化的反向输出交流:波斯语音译及西亚风俗经河套地区传入中原、梵文随唐三藏天竺取经,大批词汇用语转译进入汉语表达,佛教文化的大量概念理解融入中华文化日常生活,丰富了语言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后者如馄饨、包子进入英语饮食文化,中华武术影响欧美、“气”词汇进入英语阴阳的平衡概念,扩展欧美人的生活观念、“China”为中国代称等等。此外,汉语桥节目的热播、“中国迷”对汉语学校的好评,也体现了这种相互认可、共同进步的过程。
六、结论
转变模式、提升技巧,正是因势利导、学习语言、融入世界、促进发展进步,且平衡出入、保持传统的重要步骤。华夏文明还需培养良好的整体理念,进一步挖掘内涵,对内对外大力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在维护汉语纯洁性及文化特性的同时,把汉语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汉语文化走向世界,和全世界一起促进人类文明更好发展。
作者:沈旭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