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英式幽默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学作品是传递幽默的一种艺术体现形式,在跨文化语境下,人们对文学作品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英式幽默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提出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分析。在原有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目前文学作品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的研究现状,从中了解到当前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研究的必要性,并总结了文学作品中英式幽默和中式幽默歧义的主要类型和中式及英式幽默歧义现象产生的机制。笔者对比了文学作品中英式幽默与中式幽默的差异性,并从中分析出文学作品中幽默的实际体现,为人们在跨文化语境下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方幽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文学作品;英式幽默;语言歧义
幽默语言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一种美学现象,是人类语言中一种诙谐、轻松的表达手法,而且在影视剧、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1]幽默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在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喜欢通过一个人有没有幽默感来判断对方是否具有高的文化修养,在与人交流中,如果缺少幽默感,不仅容易使自己处于尴尬的位置,还会让其他人感到扫兴。[3]文化素养高的人能够通过幽默来摆脱尴尬局面、甚至鼓励自我和他人。[4]在国内的研究中,幽默这一词汇虽然只是在20世纪初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幽默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在文学作品中早已频频出现,如西周春秋时期的《诗经》、汉朝的《史记》和三国时期的《笑林》等。[5]这些作品中都富含幽默成分,但是由于大多数人认为幽默表达与儒家长期以来倡导的正统思想观念有所违背,因此幽默并未在坊间流行开来。[6]相比之下,英式幽默在发展中没有受到外界观念的束缚,更注重创造,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出缓解精神压力的功能。[7]不管是中式幽默还是英式幽默,在实际交往中,主要就是通过人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幽默在表达不恰当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些歧义,从而使人处在尴尬的情境中。[8]歧义其实只是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的共性现象,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等自然语言中,出现歧义是其固有的特征。[9]伴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语言的不同不再限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对不同语言文学的欣赏,但是因为文字历史发展不同,其文学作品表达出的幽默,对于使用不同自然语系的人来说,在理解上会存在歧义。[10]因此,有必要对不同语系的幽默和语言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尽可能消除不同语种的人们在人际交往或欣赏文学作品时产生的歧义现象。对于文学作品的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的分析,国内外有不少语言学家和学者做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对此提出了很多理论,从词语、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成熟的见解。[11]然而,在跨文化语境下,仍缺少系统性的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对比,因此提出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的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分析,为跨文化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融作出贡献。
一、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的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分析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的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的分析,主要基于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早期认为幽默由起初部分和最后部分作为骨架支撑,其中在幽默的表达法中,起初部分一种解释为显像的,可以直接被读者感知的;另一种解释为隐藏的,通过隐藏起来这一部分被读者注意到,从而感受到表达出的幽默。[12]在语言学研究角度上,比较重视参与者的交际意图和语境,以及参与者对于幽默文字的认知过程,忽视了幽默文字本身的特点。国内对于此现象目前的分析情况,分析方向有很多,部分学者从语法、句法等多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幽默语言中歧义现象的产生原因,指出英国语言中通常利用歧义来表达幽默。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对于幽默与语言歧义的成功解读,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研究还比较浅薄。
二、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的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分析必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读者只能通过文字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研究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的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的目的是能够在跨文化的语境下更好地使用幽默,理解幽默。从历史文化上看,汉字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伦理观念和三纲五常,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更注重“中庸”和“和谐”的思想,很少会出现与调侃、讽刺相关的幽默文字。[13]但是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调侃他人,甚至是调侃上级领导者的幽默出现,形成了独特的幽默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相比之下,中式幽默更显得含蓄、委婉。文字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人们的思想,在文学创作中,这种思想并不应被限制在传统的思想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阿Q正传》开启了现代文学创作的幽默之风,之后掀起了一股颇有影响的幽默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喜剧式的幽默,得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独具异彩的一页。这种独有的幽默形式,为中国文学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使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深化。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学创作中幽默的使用,使得作品更加璀璨。同理,国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英式幽默,早期人们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对于英式幽默的理解比较困难,在文字理解上存在很多歧义,只是随着人们对知识的追求,逐渐克服了这种困难。但在跨文化语境下,这种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限制了文化的交融。文学作品承载了作者的思想,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中英式幽默不同的理解,本质上就是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语境中,中国文学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迂回式的思维方式,在文字表述上更偏向于委婉,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一种直线型的推理,更注重思辨的力量去表现出的英式幽默,更加直接、讽刺性更强。要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的思想与情感交流和感受,就要在研究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中尽可能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歧义。
三、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的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分析
(一)中英式幽默歧义主要类型
从相关研究资料中可以发现,不管是中式幽默还是英式幽默,在歧义的划分中,主要以语言的中介作为依据,一般情况下,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在文学作品的研究中,主要以书面语的研究为主。[14]在交际效应上,英式幽默中主要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其中有意歧义主要包括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更重视内在矛盾性的积极运用;而无意歧义是将语言上的内在矛盾显露出来,可能造成接受者理解上的困难,从这一方面来探讨幽默的语言歧义,对于显示英式幽默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非常有利。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将歧义现象划分为暂时性与永久性。如果一个语言结构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多义性,而这种多义性在其他语言结构中可以被排除,那么这种歧义就是暂时性歧义,反之,没有消除,就是永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久性歧义。[15]而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通过触发层面或触发因素来判断语言歧义的不同层次和类型,主要分为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义结构歧义和语用歧义。从词汇角度上来看,文学作品中歧义的主要表达形式有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这两种表达形式是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创造出幽默效果的主要原因。同音异词是一组读音及字形相同或相近,但是意义不同的词,比如:I’llrait(write/rite)hereforyou.Hegotaseal(海豹/印章)forhisbirthday.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被称为多义词,但不同意义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联,如:Heisababydoctor.Thisisapaperknife.在例句中“paper”就是一个多义词,不同的人可以做出多种理解。在词类歧义表现出的形式就是一个词在句中具备不同的语法功能,在创造出不同的语境下,激活一个词的不同词性,语言歧义会由这个词会在不同的范畴之间的交错产生。比如:Yesterday,Isawaprettylittlegirl.句子中“pretty”具有不同的词类,可以当作副词“相当地”或者是形容词“漂亮的”,不同的词类在句子理解上是不同的。在句法歧义上,主要是指一个短语或句子的意义不止一个,在文学作品中英式幽默的表现上,不仅仅是表现在完整的句子上,在短语中也可能会出现。主要表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句子相邻成分之间存在着多种潜在的语义关系,可能在实际理解上有不同的语义解释;另一种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句子中不同相邻的成分根据不同的句法关系有不同的组合,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这类歧义主要是句法结构不同而产生的。比如:Theykilledtheoldcoincollector.Isawthegirlinthearmchairwithprettylegs.Isawtheboycrossingthestreet.DoyouknowthemanandwomaninthecornertalkigtoJohn?以上例句中,第一个是前置修饰语结构中的歧义,其中的“old”一词没有明确的指向,无法分清到底是短语还是词汇;第二个是后置修饰语结构中的歧义,很难确定到底是“thegirlwithprettylegs”,还是“thearmchairwithprettylegs”;第三个是由句子中心词“boy”右侧的修饰语引起歧义。最后一个是由语法关系不同引发的歧义,在英语结构和汉语结构中呈现出的语法结构不同。在语义结构歧义中,主要分为不同语义关系歧义、否定歧义、因分合不同而生的歧义,省略歧义和语义指向不同而生的歧义。不同语义关系歧义属于逻辑关系不同一类,由隐含的关系不同产生歧义;否定歧义主要通过否定的范围来判断;因分合不同的歧义,主要是由于各成分之间不同的搭配组合引起的;省略歧义则是因句子中省略不明而引起的;语义指向不同而生的歧义,在一个句子中可能存在一个词语拥有多个指向。上述中的各种语言歧义类型在中式幽默中同样适用。由于幽默的表达主要用在交际会话中,因此应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式幽默和语言歧义现象的生成机制。
(二)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现象的生成机制
在文学作品中一段完整的幽默话语主要组成部分有幽默的发出者、幽默的接受者以及幽默对象。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上,说话的一方在给出了目前交流所需的必要信息时,需要遵守量的准则,当违反这一准则时,就会出现幽默效果。这种幽默往往出现在答非所问的情境下。除了违反量的准则产生的幽默外,还有一种是违反质的准则产生的幽默,这种幽默往往是要求人们在交流时不说明是虚假的话,或者是缺乏证据的话,让人以为所述即为事实,但事实上却是虚假的情况。这种真实与虚假的反差使得幽默被更好地呈现出来。文学作品中几乎所有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交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违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还是需要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违背基本的思维逻辑和表达逻辑。当两人都偏离了主题,还是说得热火朝天,就形成了反差的英式幽默。两个角色进行交流时,说话者必张春利: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的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须要将自身所要表达的话说得清楚,避免歧义,要有条理,这是一种方式准则。如果在实际写作中,作者让笔下的角色故意说一些有歧义的话语,就会产生幽默效果。作家笔下的人物在进行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英式幽默不仅与交流的内容相关,也与当时的情境相关和行为相关,在不同的情景下相同的语句会存在不同的表述意义。如果对话双方在相同情境下未产生共鸣,则双方的信息交流就会产生阻碍,这种阻碍也是产生幽默的一种方式。幽默的表达中每一次表达都存在一定的意图,其中包括直观的信息意图和包含言外之意的交际意图,当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存在差异时,就会产生幽默效果。这种差异以关联为基础,使听到话语的人能够通过一定的关联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这种交际意图与信息意图之间差异性越大,产生的英式幽默效果越好。如果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完全一致,没有差异交流,双方只需要通过字面意思就能领会到双方的信息,不需要推理,那么这种对话将会很无聊,无法产生任何幽默效果。关联的第一原则是认知原则,关联的第二原则是交际原则,交际是以关联为取向,人们往往习惯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多的认知。言语幽默的产生就是,主要表述的人在言语之中设下不同的陷阱,引诱接受者根据自己所表述的内容和当前所处的情境,得到自己理解的信息,使其认为自己掌握的信息是正确的。此时当说话人否定这一关联时,揭示出其表述的真正目的,说话人就得到了最佳关联。在这种建立与被打破的矛盾过程之中,英式幽默也就随之产生了。
(三)文学作品的英式幽默与中式幽默的差异性
在现代幽默文学史上,中国幽默文学的发展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爆发,当时有很多留英作家创作出很多融合了西方幽默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在老舍和钱钟书的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到很多欧化语句的痕迹,虽然老舍本人不提倡在文学作品中过多地使用欧化语句,但是他也提到应当全面利用语言,挖掘语言的潜力,吸取世界各国文学中的营养。正是在这些留英作家的带领下,现代幽默文学才得以更好地发展。虽然老舍、钱钟书等人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大,但是呈现在文学作品上的幽默与英式幽默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主题、对象、场合等方面。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幽默表现往往更加传统、含蓄,主要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琐事、缺点、错误和思想,只有极少部分人将时事政治作为幽默的话题。相比之下,西方文学作品中,表达出的英式幽默更加开放,具有较强的侵略性,幽默的主题多数与时事政治、情感相关。另外,在幽默对象的选择上,中国文学作品中,幽默的呈现常常将老弱病残、愚笨的人作为对象,英式幽默往往喜欢自嘲或对自己国家进行嘲讽。中式幽默与英式幽默,并不是完全不同的,在制笑机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歧义作为语言现象中比较常见的表现,无论是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国外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上存在大量因为歧义产生的幽默。此外,通过改变句子的各个成分间的语法关系,使得信息传递时产生误会,同样可以制造出一定的幽默效果,在汉语和英语上也同样适用。在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语、双关等,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和中国文学作品中,同样都是制造言语幽默的有效手段。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在跨文化语境下,不管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英国文学作品,在表达幽默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虽然中西方文化不同,但是对于其有歧义产生的幽默,其根本上存在一定的相似。如果要加强个人对幽默的理解,就需要从中西方历史文化入手,深入研究,提高移情能力,加强自身对语境的理解,才能在跨文化语境下更好地理解幽默,欣赏幽默。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的中英式幽默与语言歧义的现象,以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和文献作为基础,针对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这一课题的必要性。从多个角度总结文学作品的中英式幽默的运用与语言歧义在不同作品中的表现,为跨文化语境下提高个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理解能力做出贡献。实际上,文学作品中幽默的体现包含内容有很多,受限于个人能力和时间,研究内容可能并不完善,在后续研究中将逐渐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尧天.跨文化语境中的《人之历史》——重审早期鲁迅与海克尔、泡尔生的思想联系[J].东岳论丛,2020,41(1):87-97.
[2]王颜,郑美静.跨文化语境下英语翻译技巧——评《化工英语》[J].塑料工业,2019,47(11):160.
[3]顾春美.浅析跨文化语境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J].福建茶叶,2019,41(12):265.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作者:张春利 单位: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