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语言文化意象翻译与特征浅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各国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虽然有“翻译”这一桥梁,但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交流过程或多或少出现障碍。在语言文化中,意象是最为核心的概念,特别是中国古诗文的解释,更离不开意象的翻译。针对同一种意象,不同源语言的解释,将其作为模型应用到汉译英中,帮助外国人更加精确理解汉诗意象,感受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学意象;翻译;特征建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语言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各国文化深度交融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充当了文化传播的桥梁,但在对语言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语义信息的增强或者减弱,改变了同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风化程度,而这种现象,在不同译者、不同译本、不同时期的文本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合理地处理文化信息,可以增强读者接受信息的预约程度,与作者达到真正的“共情”,而这个过程,意象的翻译必不可少。可以说,在翻译研究中,语言文化意象的合理表达才是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语言翻译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但智能技术却不能从情感的角度更好地翻译意象,在对语言文化进行翻译时,还是要重视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从文化特征、文化色彩等方面理解意象,同时反推译者所在时代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了解文本。
一、语言文化的意象理论
在语言文化领域,最为著名的理论是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该理论明确了语言能引起意象,同时强调了意象对诗的理解的关键性作用。该理论认为:语言仅仅是可以发出声音的想象符号,而象征符号的产生必须借助意象的基础性作用。在心理学中,意象就是在某一刺激物的影响下,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图像,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获得,经常以经验或者情感体验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对于意象,帕尔默也曾经给出了具体的定义:意象具体指的是,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感知,然后在大脑中建立表征,而这类表征的建立往往需要依靠人们的联想或记忆等心理活动,且完全可以由任意一个感官产生。阅读和分析诗歌时,人们往往需要借助意象。语文诗歌中,语言和意象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关于两者的关系,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也给出了明确界定:在语言结构中,意象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作用,可以说,意象和对话之间属于同构关系。中国古诗词中的情感的传输对意境的理解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想要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所传递的情感,要求译者必须充分理解诗歌意境。同时也只有充分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与诗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得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对于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来说,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而在一首诗歌中,往往也存在多个意象,阅读和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多个意象,建立总意象的过程[1]。总意象更会直接作用于译者的目的语生成机制,促使译者完善已有的认知图式,以此为基础,对诗歌的意象组合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意象,可以说,该理论就是围绕意象展开的。在该理论中,对于任何文化的分析,都离不开意象。意象以特殊认知模式为基础,而认知模式的形成又离不开文化,意象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个人经验积累上。
二、语言文化的意象表达
费诺罗萨认为,汉语是极具特点的、非常少见的诗性语言,比如汉语所具有的图画性特点赋予了中国古诗词“影像”优势,在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隐喻式表达也常有字外之意的妙处。很多学者对费氏遗稿进行了研究,都得出了中国古诗词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中国古诗词中,“意”字可引申为意绪,主要表达作者言之不尽的思绪,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作者看见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达了作者和友人告别后的不舍愁绪。另外,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元素,大多不受语法的限制,而是以散落的状态整合在一起,读者感悟时,会感受到较大的活动性。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每一句都是独立的画面,但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可以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的黄昏图。除此之外,中国语言文化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也是常见的意象。中国古诗词中,意象非常常见,其不仅呈现了作者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情感,更传达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感情和思绪。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古人在诗歌创作时往往不直接抒情,而是采用相对含蓄的方法去表达情感,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有:借景抒情、渲染烘托、情景交融。对意象进行具体化处理的过程,其实也是作者选择意象表达情感的过程。在中国古诗词中,比兴手法是主要的构建意象的方式,该方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诗词的灵动性,还赋予意象更多的感染力。在西方诗学中,“比”和“兴”是相互分开的,比相当于明喻,兴则类似于隐喻,中国文化中,比兴不可分割,该方法的应用,会让整个诗词更加鲜明生动。比如,《诗经》里的比兴大多比较纯粹,描述了作者看到真实情景后所产生的真实情感,虽是针对现实的描写,但融合了作者主观性的陈述后,就给作者带来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冲击,同时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悲情基调。另外,《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将自己比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兴的手法,勾勒出真实的画面,构建了生动鲜明的意象,传达诗人只愿回归自然的情思。对偶修辞也是古人创建和展示诗歌意境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渲染气氛。对称的语言形式,不仅提高了整体表达的和谐性和有序性,还在诗词中融入了相互映衬的内容,提升了整首诗词的美感[2]。比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给人创设了一种青白相间,色彩明艳的绝美意境。“横”以静态的形式展示青山的美,“绕”以动态的形式勾勒了白水的美,动静交叉,描绘出诗人无限的情思。整首诗歌,没有提及一次送别,但却深刻描述了依依惜别的场景。对偶修辞不仅可以展示古人创建意境的高超技艺,还可以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愫,让读者更好地领会诗人内心的情思。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意象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对于古诗词作者来说,构建意象是创设诗歌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华文学的不断继承和发展,文化史学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也就是意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通过研究这些意象群,可以更加精准地体会诗人在意象中所隐匿的丰富情感,不仅提升了整首诗词的艺术美感,同时让意境和情感表达之间更加和谐一致。在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剖析的过程中,必须做好意象群的分析,而这些意象群,往往都披着华丽的语言外衣。每一个意象符号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这些意象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鲜明的画面,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叹自然赋予生命的魅力,还能让读者在意象和情感之间无限穿越、轮回,回味无穷。意象是解读诗歌的窗口,那么要想更好地理解诗人情绪,必须对意象种类以及意象以何种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整体意象进行分析。意象叠加组合,也就是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意象上,两个相互叠加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全新的意象[3]。如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都是名词,而且都寓意荒凉暗淡,组合叠加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心底泛起的落寞哀伤。小桥、流水、人家也均为名词,且寓意希望、灵动,组合在一起,虽然是很美的画面,但与前面的进行对比,渗透出的情感更是耐人寻味。意象对比式组合,具体来说,就是从表面看,两种意象是对立冲突的,但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两种意象是相互融合交织的关系。如《燕歌行》里,一边是“战士军前半死生”,一边是“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战士拼杀的血腥场面,一边是将军纸醉金迷的沉沦。两种意象看似对立,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对立的意境交织在一起,揭露了战士和将军的矛盾,再深入一层分析,两种意象对比是组合,更暗示着战争必败的原因。这种对立矛盾的意象组合的创设目的就是诗歌的内在情感。荒诞式组合就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意象被组合在一起,像《秋来》中“秋坟鬼唱鲍家诗”,所呈现的场面荒诞异常,让人毛骨悚然。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作者通过创设荒诞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凄苦。
三、意象的地位及其研究价值
古诗词中的意象,就是诗人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创作,升华真实的情感,所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而意象也不是中国古诗词所特有的,西方文学中,也经常出现“意之象”,西方诗人认为,想要表情达意,最为关键的就是确定“意之象”。虽然诗词中,因为意象的存在,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刻,但却给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困难。比如,中文诗词中的意境,通过中文进行理解,人们很容易理解诗词所传达的情感,而英文中没有足够合适的词语去翻译这个意境,导致西方人在阅读这类诗词时,因为不能完成意境的创设,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诗词所传递的情感[4]。诗歌和日常生活用语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其不仅有表达的成分,还有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情感指向等功能,只有深刻地探索诗词的意境,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文学,所以在古诗词中,意象一直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四、建模数据信息的获取
本研究获取数据信息涉及到Python的应用,先在Python加载gensim、jieba等工具包、频率分布处理模块和中文分词处理模块,其主要目的是处理文本的语义内容,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过Python中的特定词表对数据进行清洗。Python中所加载的工具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成功获取数据和信息。本文应用Python获取信息的流程为:第一步:对文本内容进行加载和清洗,然后根据文本内容的信息贡献度提取主题词;第二步:将不同译文共同出现的主题词提取出来;第三步:将具有特别、鲜明文化含义的主题词从共现主题词中提取出来;第四步:提取主题词中的搭配;第五步:确认搭配次级主题词;第六步:将第三步所提取出来的主题词翻译成英文,为翻译解读做好准备;第七步:检验。第四步中搭配经常出现的形式为“左五右五”搭配。另外,国内相关研究提出,跨距为-5/+5的搭配也是经常应用的形式。虽然搭配形式不同,但原则和理论观点是一致的,本文研究应用的是最常用的“左五右五”搭配。本文主要对两个译本进行分析,分别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简称为张译本)和郁飞译本(简称为郁译本),张译本和郁译本出版的时间就相差了整整15年。作为著名的双语作家,林语堂的母语是汉语,其创作的《京华烟云》原版为英文作品,也正是因为其母语为汉语,所以在创作中,读者不难发现,作品中有很多中国元素,语言意象也具有中国特色,也正是因为如此,文学界这样评价《京华烟云》:具有最标准的双语互译转换识别和自动转换的使用价值。而张译本和郁译本也分别是张振玉和郁飞的经典作品,在两人所处年代均为畅销作品,因为出版年代、出版地点不同,所以对原版中语境的解读也存在差别,比如,最为明显的是,两个译本关于原文的翻译,存在着较大的汉语译入语差值,这也为两部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
五、文本数据分析
首先对张译本和郁译本的数据信息量进行统计,如果单从字数进行对比,两部作品的差别并不大,但经过深入分析,发现用于表达原文的同译词差异较大。再加上两部译本之间存在近五万字的字符,足以证明,张译本和郁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形符数差异。应用开放检验发现,两部译本作品在选择译文用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两部译本作品适合进行语言文化意象翻译和建模研究。另外,通过对字符的差异性和主题词差别的研究发现,意境迁移和总字数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系,这是因为不管谁对作品进行翻译,译文文化内核始终保持不变。为突出研究重点,本文主要研究译本中写“人”的词汇,而对“人”的称谓,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背景、文化色彩,以及身份地位等情况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译本中描写“人”的词语分为:男人、女人、普通人、特殊人、老人、文人、外国人。因为篇幅有限,本文选择“男人/女人”和“普通人/特殊人”这两部分进行具体的说明。1.男人/女人词对民国时期,中国的发展依然具有一定的封建色彩,特别是在大户人家中,“老爷”“太太”“大少爷”“大小姐”等称呼十分常见。作为民国时期的作品,《京华烟云》的译本应用了这类称呼。而自古以来,人们在形容天生媚态或者引诱男人的女子为“狐狸精”,这可以说是中国特色,《京华烟云》译本中出现了该词语。在两部译本作品中,男人/女人词对出现的方式之一为:“大少爷”和“狐狸精”。如果对两部译本中“大少爷”和“狐狸精”的信息贡献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张译本“大少爷”的贡献度比值为郁译本的2.4倍,郁译本的“狐狸精”的贡献度比值为张译本的3.3倍,证明“大少爷”在张译本中的贡献度权重更大,而“狐狸精”在郁译本中的贡献度权重更大。通过分析译本作品中两个词语的调配主题词,也可以发现,张译本中“大少爷”性格表现出唯唯诺诺的特点,他在生活中表现的是生怕出一点错误;在郁译本中,“大少爷”表现出了缺乏自主性的特点,遇到事情得过且过。在张译本中,“狐狸精”体现的是独行专断、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在郁译本中,“狐狸精”所体现的性格特点责任泼辣、夸张、目中无人。如果按照横向语义迁移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从张译本到郁译本,“大少爷”贡献度比值权重明显下降,两者性格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从唯唯诺诺过渡到对人生消极的态度。如果按照纵向语义迁移角度进行分析,从张译本到郁译本,“狐狸精”贡献度比值权重增加,其表征出来的人物性格特征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从孤芳自赏的清高到出言不逊,得理不饶人的泼辣。2.普通人/特殊人词对在两部译本作品中,“正人君子”和“老百姓”是一对词对,分别代表普通人和特殊人。通过分析“正人君子”和“老百姓”的信息贡献度会发现:张译本的“正人君子”的贡献度比值是郁译本的0.86倍;张译本的“老百姓”是郁译本的6.13倍。证明两部译本作品中,“正人君子”的贡献度比值差别不大,但两部译本作品中,“老百姓”贡献度比值却有较大的差别。再对两个词的搭配主题词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张译本和郁译本两部作品,对于“正人君子”一词搭配语义信息接近于这个词语原有的意义性质,表达出的意思也均为责任、担当。“老百姓”一词在张译本和郁译本两部译本作品中,虽然信息贡献度差别较大,但是对两部译本作品中“老百姓”搭配的词语进行分析发现,“老百姓”在译本作品中的意思都接近于原有词义,可以直接翻译成普通、善良。对词对的分析,主要分为横向语义迁移分析和纵向语义迁移分析,如果从横向语义迁移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张译本和郁译本两部作品中,“老百姓”一词分别出现了36个和4个,所以说,张译本和郁译本对于“老百姓”一词的选择和应用具有较大的差别。从纵向语义迁移进行分析,“正人君子”一词,从两部译本作品中完成了平稳的过渡,语义没有发生过于明显的迁移,“老百姓”一词在两部译本作品中,搭配也十分接近,但是张译本中更加强调关于整部作品平淡氛围的突出。六、诗歌中意境外译本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展示对比分析结果,本文分别对原诗和译文进行了抄录: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本一RiverSnowAhundredmountainsandnobirdAthousandpathswithoutafootprintAlttleboat,abamboocloakAnoldmanfishinginthecoldriver-snow译本二SnowontheRiverOnathousandhillallbirdslifeiscutoffOntenthousandpathsthereisnotraceofhumanfootstepsInalonelyboattheoldmanwiththebamboohatanecapeSitsbyhimselffishingtheriverinthewintersnow《江雪》是我国唐代诗人柳宗元所著,因为政府统治过于黑暗腐败,柳宗元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救国救民,因为其政治理念的实现可能会损伤当时皇权的利益,因此被皇权迫害,最后被贬,于47岁病死他乡。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因为远大志向无法实现,对于现状无可奈何,便通过《江雪》寄情于景,从诗词表面看,整部作品都在描述雪景,但因为用了“绝”和“灭”两个字将作者内心世界表露出来。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再对诗词进行品味和分析,“孤”与“独”两个字足以表现作者清新脱俗的品行。从动词的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分析,如千鸟飞“绝”,译本一和译本二分别用了“no”和“cutoff”,相比来说,译本二更加形象地描述了飞鸟飞走的过程。再如万径踪“灭”,译本一直接对“万径人踪灭”进行了翻译,没有添加任何感情色彩;而译本二通过一个“trace"将“灭”的形象刻画出来。另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均是译本二翻译过来的意象更加可取。从整体角度来说,本诗从开篇就刻画了孤独、凄凉的意境,对比来说,译本二赋予了诗歌更多的感情色彩,所以,译本二也更贴近作者柳宗元的内心。七、结语语言通过意境表达情感,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制约语言,要想熟练掌握一门语言,必须充分理解其文化。“翻译”是人类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章就文化语言学意象的翻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可以为国内文学汉译英提供指导和参考。另外,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学时,也要充分利用语言学成果,尽可能从意境、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入手,对原作和译作进行对比和分析,获得更加合适的意境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马会英.庞德的意象翻译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4.
[2]展宏玮.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楚辞》意象英译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20.
[3]温静.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翻译[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4]侯艳.互文性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作者:梁强 金艳 单位:滁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