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应用型人才范文

应用型人才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应用型人才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

一、税法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强

税法是一门集会计、法律、财政和税收管理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想学好税法课程,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必须具备法学、会计学、财政学等知识背景。比如对税法概论中税收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等内容的把握,需要一定的法学知识背景。因此,要优化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应当合理安排税法课程的先修课程如法律基础、财政学等课程,也要求税法课程教师具有一定的综合知识积累。

(二)实践性强

从税法课程的内容构成来看,既包括税法的基本原则、税制变革历程、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等基本理论,也包括各税种的纳税人、纳税范围、税额计算,以及税款的征收管理、发票的使用和管理等实践性知识。无论是实践性知识的掌握,还是对于基本原理的理解,都要建立在大量的实际操作教学基础上。因此,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三)时效性强

我国税收法律立法层次较低,不仅没有税法典,而且除了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及车船税由人大立法之外,其他税种立法都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呈现,并且变动频繁。比如《个人所得税法》先后于2006、2008、2011年修订多次,在流转税领域先是在2009年完成了从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又在2012年启动了“营改增”改革,而税法教材却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都是在税法变动一段时间后,才完成税法教材的修订,给教材的选用和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大困难,特别是近年来,教学中往往只能使用与实际税制不符的教材。

点击查看全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概念

1.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关系

在给教学服务型大学所下描述性定义以及其他学者研究的研究上,刘献君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可以定义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以推动知识的创新、传授、应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宗旨,全面构建新型的教学与科研模式、组织制度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现代大学。它具有开放性,应用性,多样性,地方性的特征。那么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是什么关系呢?“应用型”是相对“学术型”而言的,主要使用于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服务型”是相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而言的,是高等学校分类中的一种类型,有助于解决学校的战略定位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多元化。如果自我封闭、脱离社会、高度趋同这些问题不解决,高等学校将无法健康发展。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出,使地方高校找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定位。教学服务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学强调“应用”。因此,两者并不矛盾,教学服务型适用于高校的战略定位,应用型适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而言的,是一种人才类型。它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它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本科人才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更注重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将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逻辑体系转变为以专业为导向的技术逻辑体系,学科要服务于专业,理论以适用为度,强调服务生产一线、管理生产一线的能力。既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也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能力培养上,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也要注重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强调就业能力,还要强调创业能力培养。在素质结构上,应用型人才更强调职业素养。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指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拥有丰富的职业技能,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

3.人才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最早使用“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文件。文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8两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原部长周远清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魏所康在《培养模式论》一书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结合概括。”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点击查看全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2篇

第一篇

一、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的问题。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大多重视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即使是已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多是流于口号,培养目标模糊,按学术型人才的路子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导致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用性不强,两不像、两不强。甚至有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就是以损失学术性为前提,是向职业院校靠拢,这种学术型导向的人才观念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虽然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认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应用型的人才,学术界的探讨也不是十分清楚,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此标准就更是不甚了解,各种观点之间存在分歧。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还存在很多争议。例如,有些学校明确提出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可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却提出建设和学术型人才一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使地方本科院校对自己各学科的专业目标定位不很明确,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定位,学的知识多而杂,致使学生毕业以后社会竞争力不强。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不完善

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和类型,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但是,在目前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理论教学实施是轻车熟路,教学成本较低,实践教学需要自己摸索创新,又受到场所设备等条件限制,即使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没有实际去做,流于形式。大多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对于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校企合作等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较少采用,偏重于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重视不够。考试考核评价上偏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大多采用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价考核方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仅仅进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第一课堂之外还需努力建设第二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要重点建设相应的具有产学研功能,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的实验中心或实训基地,从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但是当前,许多高校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实践实训基地不足。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实践条件限制,对于实习等实践环节采取分散自主实习模式,造成了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很难使其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强

点击查看全文

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摘要:应用型翻译人才是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沟通交流的中坚力量与后备人力资源。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构建沿线各国以及辐射区域内的友好、互联、互通合作伙伴关系更是对翻译人才的专业性、技能性、经验性等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也给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难度的挑战。以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针对翻译人才市场需求、地方性翻译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校企合作模式下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措施,以完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升校企合作的实际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翻译人才;地方高校

一、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形式众多,合作内容以及合作深度因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差异,主流合作形式如下。

(一)招生就业

高校与企业在招生与就业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针对社会性事件或市场发展热点需求而孕育出的招生、人才集训、人才输出就业。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在全民备战奥运的市场环境下,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北京当地的翻译机构、体育孵化中心等单位开展应用型翻译人才招生与速成型培训,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提供应用型翻译人才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关企业模拟奥运场景,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与实践锻炼提供逼真的学习环境,最后将培养的翻译人才输送到体育孵化中心等相关单位从事奥运翻译相关工作。

(二)师资合作

点击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巨大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活动中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尤其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更是进入了增长的快车道。后来虽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2010年又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速度比前几年更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具有外贸自营权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懂得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专业人才数量巨大。同时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也急需大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出口外向型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很大,比如进出口业务主管、外贸职业经理、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都比较紧缺。通过对湖北武汉、黄石等地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调研,这些纺织外贸服装类的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外贸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及单证员,其次是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但是,除了这些外贸业务技能以外,还要求他们要懂得纺织服装面料、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培养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培养出既精通外贸业务技能,又懂得纺织服装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低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高校不仅大量增开新专业,而且片面强调数量规模的扩大发展,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高校扩招后发展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国际贸易专业存在师资匮乏,尤其是有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这样就进入专业热而就业难的怪圈。

2、特色不鲜明,不符合社会需求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