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民俗音乐艺术特色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民俗音乐艺术特色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民俗音乐艺术特色浅析

农业文明时期,艺术还未独立,音乐艺术与舞蹈、文学相互融合,魏晋以前,文学没有独立的学科分类,许多文学创作以音乐的表现载体,所表现的内容围绕农事、祭祀等民间活动,农业文化与音乐艺术的融合又提升一个高度。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因为农业的发展状况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古人尤其重视农业的发展,在文学创作、历史记录、音乐艺术、舞蹈表演中都将农业视为重要的表现内容。在音乐方面,由于古代平民阶级的物质生存依赖农业,加上古代民间娱乐方式有限,农业民俗音乐成为平民阶级娱乐活动的主流形式。《农业民俗研究》可为现代农业民俗音乐创作提供专业的农业文化内容。该书是国内知名农业民俗文化研究专家的学术论文集,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农业节气、农具、乡土景观三部分,每一篇学术论文都立足研究农业民俗文化,涉及国内外民俗文化的具体内容,意在呼吁民众重视农业民俗文化、传承农业民俗文化。在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之下,现代农业民俗音乐的创作突破时代的格局,在严谨的资料研究中学习农业民俗文化,创作出优质的农业民俗音乐作品。

一、民俗音乐浅议

所谓民俗音乐,顾名思义就有关表现民间习俗文化的音乐作品,因此,特定历史时期的民俗音乐具有特定的表现内容,呈现不一样的艺术风格。中国民俗音乐的发展与历史进程同步,在曲调、词令并不丰富的时代,民俗音乐表现为歌谣形式,演唱内容围绕物质生活状况,将民间生活形式和习俗文化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一)民俗音乐的基础条件

民俗音乐是民俗文化的表现方式,一个时期的民俗文化是人们追求基本物质生活的表现,因此,民俗音乐产生的基础条件是特定时期中物质生活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习俗衍化成制度的推动力量,在社会习俗的制度化之下,艺术创作自然地将其作为创作的内容。以南宋民俗音乐为例,南宋时期市商经营已经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在市集经济的发达之下,民间习俗活动越加丰富,娱乐活动越来越频繁,听歌赏乐逐渐常见,茶楼内设有歌姬弹奏乐章以揽顾客,更有乐馆培养乐人制作精美曲子,或者让词人为乐人填写歌词,所写内容即便不以民俗文化为主,却始终离不开南宋民间文化。

(二)民俗音乐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音乐创作的一大题材,在交通封闭的古代,古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狭隘的生活空间,尤其在民间,民间音乐艺术创作主要围绕社会习俗,农业、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说等等民俗文化都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内容。以《诗经》为例,先秦时期大部分的诗歌以音乐演唱来进行,内容涉及农事、祭祀、节气等习俗内容。随着时代的推移,音乐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民俗文化至今仍然是民俗音乐创作的主要内容,并且,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民俗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民俗音乐创作也跳出狭隘的题材空间和创作规格,将更多的民俗文化表达出来。

二、民俗音乐的创作风格

从文学视域上说,文学艺术创作随着作家的骨气风格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效果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在诸多文学巨匠的努力探索之下,文学创作具有明确的风格分类。音乐艺术的创作风格同样也讲究风格分类,音乐的分类根据曲词和唱腔来决定,民俗音乐之所以称之为民俗音乐,除去民俗文化特征之外,还有创作风格上的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词曲的独特性中。

(一)雅俗共赏

提及音乐艺术,一般人通常将其与“高雅”结合,古典音乐的恢弘气势、流行音乐的动听旋律都给大众一种听觉上的舒适感,加上音乐词令的美学要求,音乐无疑成为“高雅艺术”的代表。诚然,艺术是高雅文化的象征,但是,就音乐艺术的产生环境和表现形式来看,音乐同文学艺术一样有着反映现实、表情达意的功能。民俗音乐的曲调同古典音乐相比,节奏稍慢、曲调略高,在词令上,同白居易诗学主张一样侧重于通俗化,词令创作偏于口语化,便于民间普通百姓理解。在曲调上,采用传统民歌的唱腔,有些民俗音乐甚至会融入传统戏曲唱腔风格,整体曲调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韵,使得民俗音乐具有一定的审美规格。因此,在通俗化的词与高雅文化特性的曲调结合之中,民俗音乐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

(二)不拘一格

从现代音乐发展的角度来看,民俗音乐的“雅”与“俗”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之物,民俗音乐一开始是民歌的一部分内容,唱腔曲调甚至词令都有民歌艺术的风格,现代国际音乐的互动之下,许多民俗音乐突破固有的艺术形式,在传统民俗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做到完美融合。在创作上,现代民俗音乐不再局限于传统语言和民歌曲调,在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之后,民俗音乐的词令创作开启了白话文创作,直至现代,民俗音乐的词令创作完成了革新。在曲调风格上,现代民俗音乐逐渐融入多元音乐艺术特点,编曲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唱腔和乐器,具有明显的多元性。

三、农业文化:民俗音乐创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农业无疑是艺术生产的推动力,在发展进程中,农业已然成为艺术创作的源头和重要内容,同艺术和文化一脉相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农耕技术日趋成熟之下,农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渐渐形成了地域性农业文明,各地区依赖农业生活,生存形式与生存活动都依赖农业而进行,以农业主题为主的文化艺术继而产生。

(一)农业文化与民俗音乐的契合

农业文化催生了艺术是由历史演变规律决定的,根据马克思主义“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人类在从事劳动时,为了记录劳动画面,产生了美术;为了传递劳动信息,产生了文学艺术;在劳动时,发出的吆喝声演变为富有节奏的音乐艺术。在文明逐渐进步之时,艺术的题材范围越来广阔,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因为等级分明的社会制度和地域性民族的分布,艺术具有明显的分类。平民阶级生活的地区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古代民间百姓的生存依赖农业,其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依赖农业,包括祭祀活动也是为了祈祷五谷丰收,在这种民间习俗文化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音乐艺术与农业文明之间的交集上升到一个契合的状态。到现代,农业民俗文化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为了弘扬这些文化,许多音乐创作将其作为创作内容,并且,在继承传统民歌的原则上将农业文化通过音乐艺术表达出来。

(二)农业文化在民俗音乐的应用

自艺术产生以来,农业就是重要的创作主题,在美术方面,农民成为各画派的描绘内容,直至今天,许多画家仍然坚持农民写实的美术创作;在文学方面,农民生活的困难与农事为古今作家提供了创作思想灵感;在音乐方面,农业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民俗音乐创作的重点主题。传统民俗文化在民俗音乐的应用是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农业民俗文化体现为音乐题材的使用,农业工具、农事活动以及农民生活的写照等等都是民俗音乐将农业文化作为创作内容的体现。现代民俗音乐已经超越了传统民俗音乐的固定格局,并没有直接表现农业文化,也没有完全以农业为创作主题,而是通过农业文化元素,表达农民生活的状态,歌颂农业文明。四、农业民俗音乐的艺术表现及特征农业文化与民俗文化一脉相承,由于地区性文化习俗的差异性,各地区艺术创作存在差异性,农业民俗音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涉及农业文化的音乐创作都可以称作农业民俗音乐。传统农业民俗音乐在戏剧音乐表演中较为常见,在网络时代的推动下,农业民俗音乐作品逐渐流传,加上许多农业民俗影视的发展,农业民俗音乐也在影视中得以传播。就目前农业民俗音乐创作来说,创作题材更加丰富,唱腔曲调不局限于民歌形式,词令创作艺术更具审美特性。

(一)欢快愉悦的曲调

民俗音乐作为民歌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民歌高亢清丽的特征,传统民俗音乐的创作目的以歌颂为主,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俗音乐主要歌颂民族文化,将民族故事以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整体的曲调欢快愉悦,有些专用于祭祀的音乐创作则旋律缓慢,曲调庄严。同样,农业民俗音乐创作也具有歌颂性,同传统民歌一样,许多以农业为创作主题的民俗音乐都意在歌颂农业、祈祷风调雨顺。另外,有些农业民俗音乐作品则主要为了传播农业文明,如《节气歌》中,将中国二十四节气作为歌词内容,节奏欢快,令人愉悦。再如电影《刘三姐》中的插曲“采茶歌”,节奏清新明快,将农村地区采茶文化以欢快的乐章表现出来,同时,也赞扬了农民的勤劳。当然,在现代音乐艺术与文学结合的情况下,有些农业民俗音乐力求现实,将农业生活的困境与艰辛作为创作目的,这类农业民俗音乐创作曲调较为缓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也别有一番韵味。

(二)亲切通俗的词令

从民俗音乐作品的整体风格来看,民俗音乐具有口头性和集体性,许多民俗音乐在特定民俗活动场合中通过集体而演唱,演唱的词令围绕某一民俗文化为主,并且词令创作具有乡土性,给人浓厚的亲切感。农业主题民俗音乐创作者大部分都是农民,在从事农业劳动时会歌唱一曲,歌颂农业,反映农民的农事状态。在词作上,农业民俗音乐的词作呈现一种通俗化,字词间多出现俗语,较为日常化,虽然没有文学审美性,但是在效果上,却使人通俗易懂。传统农业民俗音乐虽亲切,但是在现代音乐发展的新要求中,音乐已经发展一种审美艺术,农业民俗音乐的词令创作也突破了以往的口头性,创作内容不再直接表现农事活动,而是通过农业相关意象,创作出别样的民俗音乐,如《红高粱》影视剧插曲《九儿》中,以山东高密农村为背景,词令描写了田野、枣花、高粱以及一个美丽的姑娘“九儿”,白话文的亲切与高密农村农业意象的结合使得曲子通俗亲切,配上民俗乐器二胡、唢呐,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兼具的现代化音乐艺术特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农业民俗音乐已经跨越了单一化的音乐艺术范畴,在农业文化、民俗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之下,农业民俗音乐将农业历史文明以一种审美性的艺术形式传递出来。在古老的民俗音乐中,中华农业文明在史书记载中转化为动听的音乐艺术,让后世的中华儿女为之歌唱。然而,在媒体时代的推动下,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中农业文化在逐渐消亡,以农业为主体的音乐创作也愈加减少,我们必须努力让优秀的民俗农业音乐融入到现代媒体音乐中。同时,我们呼吁,让传统民俗音乐回归大大众视线,让更多的人去领悟古老的民俗文化,让更多的音乐创作者去弘扬中国农业民俗音乐艺术的魅力。

作者:李历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