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代下的高校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下的高校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时代下的高校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

[摘要]“教育国际化”是新时代语境下对我国高校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建设“一流大学”目标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水平虽然得到了极大提升,但在国际化过程中依然存在众多不足。基于高校“三大功能”建立的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定位和实现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国际化;评估指标

引言

高等教育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其国际化已经有所发展。近年来,我国已经制定重要的国际化战略,为形成国际化人才资源,提高发展软实力夯实基础。国家已经把教育国际化作为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加拿大学者JaneKnight就开始了高等教育的研究,并得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概念,“在院校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目前,国内的大学也都非常重视“国际化”的教育战略,不少高校也因此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何准确评估应用型高校国际化的实际水平?如果缺少一个能够客观评价应用型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体系,那么就无法对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做出全面的、合理的评估,不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国际化的水平。

一、应用型高校国际化工作现状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高校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最早出现在晚清时期,公元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积极鼓励国内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留学生仅120名,平均年龄仅仅只有12岁,这些儿童也称为“中国留美幼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批留学生。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格局逐步形成,包括教育对象、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的国际化等方面。

(一)教育对象国际化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通晓国际事务和规则、业务精湛、国际竞争力强”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为此很多应用型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出国访学机会,通过实施多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学期交流、联合培养等项目,鼓励学生出国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对于整个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当前,很多高校都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作为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方面,通过访学、学历教育、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地引入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优秀教师队伍和外籍教师,通过“洋为中用”来提升国际化水平。

(三)课程教学国际化教学属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高校国际化实现的基本方式。很多高校都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引进丰富教学资源,开设全外文授课课程或全外文教学专业,将国外优秀的教育方法融入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当中,促使学生在国内享受到国际化的优质教学资源。

(四)科研活动国际化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责。科研国际化主要通过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合作和专利等形式展现出来。科技部、教育部及有关部门相继设立专门的科研合作基地和学科创新基地,为国内外科研团队进行友好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同时高校本身也通过与外方共同设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中心)、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方式共同推进科研国际化发展。

二、应用型高校国际化面临的困境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水平虽然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师生交流、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多的合作成果。然而应用型高校在国际化过程中依然暴露出很多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外交流管理体制不完善大部分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仅局限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和接待来访团组等方面,并没有形成体系完善的国(境)外合作交流体系。在对外交流之中依然以行政命令为主,没有建立以学术、文化为纽带的自主机制。对外交流合作需要给予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多数地方高校现有的管理水平较低,校内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之间存在着职责边界不清晰的现象,导致工作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外国专家来华办理手续较为复杂,缺乏海关等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加之校内又存在政出多门、行政效率低下,无法体现高效合作,导致了国际化工作的现实困境。

(二)合作内容单一目前,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较为单一,多数高校仅仅局限于高级访问、学生交换、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会议举办等方面,在出国攻读学位和境外专业师资的引进等多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很多高校没有坚持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不清楚自身的办学宗旨和办学任务,而且也没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帮助。虽然部分高校有完备的对外交流计划和方案,但是这些计划和方案无法和学校自身发展情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处于分散的发展状态。

(三)课程建设有待加强,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从课程建设领域来看,由于专业设计和课程设置都没有按照国际标准实施和执行,整体的教材建设水平没有达到国标标准,尚无法整体发挥出课程和专业人才的各项优势,也无法将课程建设和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优势展现出来,导致现有的教材建设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前,应用型高校具有国际学习研究背景的教师相对很少,很多外籍教师主要采用一年一聘的聘用方式,人员流动较大。

三、应用型高校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是新时代语境下对我国高校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高等教育要与世界接轨,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国际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中,以理性、积极的心态,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洋为中用,广为借鉴,真正使中国高等教育以一流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影响力与美誉度。2016年4月,中办、国办联合《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集中力量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不断奋斗和努力。随后,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方案,使得我国教育对外发展有了很强的政策支撑。这些政策文件为地方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提供了路径指导。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1.健全推进国际化战略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意识,制定适应应用型高校阶段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加强国际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战略谋划,构建学校“大外事”工作格局,建立科学化、可量化、易操作的国际化办学考核指标体系。2.构建“学校———学院———教师”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交流框架以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交流框架,“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自主性、计划性和目的性”。明确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学校校长直接抓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各二级学院院长具体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试点在部分二级学院设立院级国际合作中心,从组织上有力地保证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施。3.构建“学校———学院———部门”层级式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责任制学校相关部门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同时,根据外事归口原则层层负责,严格把关,凝心聚力,协同推进,以长远的眼光、负责任的态度、持之以恒的心态规划统筹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以“学院为主体、教师为主角、项目为纽带”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激励各二级学院积极申报各种渠道的引智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寻找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各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或教授与国际上相关学科的著名教授、专家、学者联系密切,及时追踪国际学术热点。

(二)深化交流与合作,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1.转变观念,统筹规划一些地方高校还存在着学校管理层对国际合作交流意识不强,不重视等问题,还存在着等靠等思想,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虚化,难以取得有效的合作成果。为此,一方面政府要从宏观层面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统一部署,鼓励高校开放发展、创新发展,设立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帮助高校提高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学科,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出完善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实现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目标,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和迈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专业的国际化人才资源。2.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国际影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内高校应该合理使用政府带来的优质资源何通道,加深与国际企业和国际高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合作,找到境外教育需求的重点,并在此领域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合作,实行“政校企”的合作战略,深入境外国家的办学项目和技能培训的学习交流,如此,可以切实提高境外学历生以及留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形成国家重要的国际性技能人才资源,同时为国家国际经济的发展合作提供海外的本土化人才,逐渐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人才教育体系,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选派优秀的教师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活动之中,加强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学习“一带一路”知名高校优秀的教育方法和管理经验,将沿线国家优秀的教育方法融入现有的教育体系当中,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专业化建设水平,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教师队伍。3.积极开展国际认证,融入世界标准瞄准《华盛顿协议》,着力提升工程教育水平、提高专业工程师培养质量,积极开展相关专业国际认证研究。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按照国际标准实施和执行,并且要建立自己的教育标准和职业认定标准,借助于国际公约来达到统一。在政策正式出台之前所开展的各项国际交流和沟通活动依然有一定的价值。”各地高校应着重发展自己的优势专业,并以此为试点,逐渐形成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认证要求的教学标准,进一步走向国际认证,积极引导本校学生的国际化的交流和学习,例如参加国际项目大赛,取得国际证照,鼓励越来越多的同学参加国际专业认证。4.探索跨境交流体系,构建合作平台依托现有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平台,积极联合其他“走出去”的同类院校和中资企业,探索建立跨境教育合作的新平台,不断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为学校“走出去”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依托国际交流平台建设,鼓励教师出国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参加学术会议科研;邀请外国教授访问,加强学校国际化课程建设,提升国际化总体水平。

四、应用型高校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建构

基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结合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和要求以及“一流大学”的评价指标,建立针对应用型大学的评估一级指标,即“学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教职员工、科研、信息技术与后勤服务体系、社会服务的国际化,并确定相关二、三级指标”。

(一)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评估指标设置高校国际化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顶层设计,需要高校层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支持,是否能为国际化人才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撑相当重要。1.学校国际化战略部分。必须明确各大高校是否拥有自己的国际化教育发展战略,是否建立了自身的国际化教育团队,学校是否准备了专项的教育发展经费以及各院系的成绩考核指标是否涉及了国际化的有关内容,还有学校的招生材料是否纳入了国际化的部分。2.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要求,将国际化经费支出进行细分指标,在多个方面考察高校国家化的程度和水平。如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和后勤服务体系国际化经费等三级指标。

(二)人才培养国际化评估指标设置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指标分为学生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和中外合作办学三个大部分。1.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针对性的考察,即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三大类。根据《意见》中“加快留学事业发展,提高留学教育质量”的要求,设置了学历留学生占全校学历生的比例、出国交流的非语言类在校生比例、非语言类留学生占所有留学生人数的比例,反映在校学生出国留学以及接收来华留学生质量的指标。2.与境外高校间的学分互换、学位互认、课程共建,对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尤为重要,此项指标观测点包括: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的课程比例、全英文课程比例、与境外高校开展学分互换的课程比例以及与境外高校开展课程共建的门数等。3.根据《意见》中“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合作办学质量”的相关要求。高校通过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带动学科发展的同时,注重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学质量的考核。因此,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指标考核项中,设置“举办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数量”的三级指标。

(三)师资队伍国际化指标设置教师可谓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推手,因此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非常影响学生国际视野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数的增加,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国际化层面的要求逐渐增多,行政人员的考察也因此逐渐被纳入了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评估当中。一般来说,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有以下几个观测点:外籍教师类:外籍专任教师比例、外籍专任教师中非语言类教师比例、高端外籍专家及海外高层次专家比例;教职员工类:具有境外学历专任教师比例、教职员工出国交流、研修比例等。

(四)科研国际化评估指标设置关于科研国际化,《意见》指出“加强高端引领,提升我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在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参加国际性科研合作的基础上,高校理应筹划国际化水平研究中心的建设,设置有关研究院,以此为学校招揽境外的高水平人才,帮助国内各知识层面的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总体教育水平和人才国际化的竞争能力。因此,从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科研项目、外文图书资料及国际会议几个维度设置了细化指标。

(五)信息技术与后勤服务体系国际化评估指标设置以下是本人根据自己在国际教育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资料的分析总结得出的有关高校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评估指标:是否具有自设的远程课程和会议系统;是否具有外语版本的教育网站,以及兼容中外不同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后勤服务国际化有关指标:是否拥有完善的适应国际化的师生后勤服务体系;学校的后勤服务体系对中外学生的兼容水平;后勤服务人员是否有过国际化评价的历史;还有校内的标语标识是否多语言化;是否举办国际大型活动等。

(六)社会服务国际化评估指标设置作为高校三大功能之一,社会服务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水平。本项设置的目标在于充分反映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实施国际化的程度,这方面的体现主要表现在高校学生的参与国际实践项目的情况,人数占比,成绩取得,以及留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参与情况等。

五、结束语

在教育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推进双一流大学方案”的新时期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显然已经成为时展的迫切要求。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需要从全球范围建立友好合作院校(机构)来寻求新的发展。通过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先进办学和管理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通用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带动科研和学术水平的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应用型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于高校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型高校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国际化发展的水平,找出差距,为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伍宸.“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组织结构变革———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9(9):61.

[2]蒋先玲.“双一流”背景下“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9(12):12.

[3]张武.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水平.计算机教育,2008(5):13.

[4]孙爱武.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视阈下高职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7(15):8.

[5]王庆环.中国高校如何与“国际标准”对话[N].光明日报,2012-2-11.

[6]王素斌.中国双一流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作者:赵波 单位:淮阴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