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构建由服务保障、服务执行和服务成效等组成的初中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并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并列、现状评价与增值评价并存、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的质量评价实施路径,为学校自评或第三方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考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017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颁布,指出要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初中生成长规律,构建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学校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家长或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的课后服务进行第三方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提取《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中的核心关键词,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初中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一级指标为服务保障、服务执行和服务成效,并确定权重。经过试评价拟定10项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并在实际评价检验后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见表1)。
1.服务保障
(1)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实施课后服务的首要保障,主要对宏观决策、中观统筹和微观操作三个层面的文本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①宏观决策。学校是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后服务领导小组,并负责课后服务的政策解读和顶层设计;学校是否将课后服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了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会台账,并单独制定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为做好课后服务提供坚强的决策保障。②中观统筹。学校是否组织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保卫处等部门和各级部成立了课后服务研究小组、协调小组等,统筹安排课后服务师资建设及培训、资源开发及应用、过程及效果考核评价、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等相关工作。各小组均应由分管的校级领导任组长,并明确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定期召开研讨会,统筹推进学校课后服务并做好会议记录。③微观操作。学校是否成立了由学校任课教师(含外聘教师)、有特长的志愿者和家长(家委会)等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课后服务的具体实施。工作小组成员须进行准入资格审查并备案,严把师资质量关。为确保课后服务过程运行及育人效果落实到位,学校还应设置巡查督导小组,通过简报等形式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汇总公示。
(2)制度保障
①管理制度。学校是否形成了完善的课后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各项制度要涵盖课后服务的全程和全体,注重针对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等。除制定计划、过程考勤、总结评价等质量管控制度,学校还须制定经费管理制度(含学生活动所需物资的购置及服务教师的补贴费用分配等)、信息安全制度及各项制度运行中的督导监控制度等。②运行机制。学校是否立足家长接送需求及学生发展需要,建立家长提出申请服务需求,学生提出服务项目选择意愿、班级进行资格审核和意愿统计、学校统一统筹实施的高效运行机制;学校是否建立了沟通交流渠道,并对每一环节都向家长进行反馈。在精准统计并严格保密的数据支持下,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逐步实现课后服务的全覆盖。
(3)安全保障
①校内安全。主要对各项安全制度是否明确了责任人员及职责、安全管理行为细化程度进行评价。如疫情期间门卫登记管理就包括体温检测及体温预警应急处理流程,学生持假条在服务期间外出须要联系班主任或批假人进行核实等。校内安全包含饮食安全,需要对中午在校就餐学生的饮食安全保障情况进行评价。②校外安全。对学校是否已经与综治、公安、卫生、食药监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联系人(带队人、责任人)制度,切实消除服务全程中的隐患,确保学生在校外活动全程的人身安全等情况进行评价。校外安全还对是否已经让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及校方购买学生意外险情况进行评价。
2.服务执行
(1)服务内容
该指标主要对课后服务内容的规定动作———课业辅导的安排和选做、配套课程的研发进行评价,保证课后服务内容的品质。①课业辅导。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内容是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如自主做作业或自由阅读。查阅课业辅导记录,主要看学校是否设置了自主学习的时段和地点,是否安排了教师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业辅导(一对一辅导档案),是否建立了对集体补课零容忍的监控预警和熔断机制。②课程研发。课后服务的拓展内容是特色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对学校是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涵盖德、智、体、美、劳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进行评价,主要考查课程的教育性(课程目标)、丰富度(课程门类)和可行度(课程方案的申报、评审和准入)。通过评价引导学校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后服务全过程,研发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色课程库,满足学生需求的差异性,扬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服务时间
①服务时长。服务时长的评价主要查看学校是否对家长接送时间的需求进行调查,并根据课后服务时间表查看结束时间。“在时间安排上,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2]学生家长职业性质不同,正常下班的时间也不一样,统一的结束时间也会加剧校园周边的交通拥挤,所以学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最迟结束时间(一般不晚于18:00)后,还要结合家长下班时间对结束时间进行分段延时的弹性设置。②时间分配。对课后服务时间的分配进行评价,引导学校把课后服务设置为2~3节课,采取长课和短课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与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3],其中必须有自主的学习和体育锻炼课节(一般设置为第1~2节),并根据实际延长走班的课间时长。中午的课后服务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午休时间。
(3)服务地点
该级指标主要对学校提供的校内外活动场地的丰富度及能否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进行评价,主要采取座谈、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①校内场地。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并查阅各地点建立的记录台账,评价学校是否开放班级教室、特种用室(学科教室、实验室等)和室外场地(体育场、气象站等)等作为校内服务的地点,能否满足参加课后活动人员容量需要,且配备了满足课后服务活动的设施设备。对设置午休空间的学校进行单独加分,引导学校加大对中午时段课后服务的投入。②校外场所。侧重评价学校是否积极开拓了校外服务场所,如各种场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等)和社区文化场所(企事业单位),缓解校内课后服务压力,给学生更多综合实践类活动的选择。校外的社区服务、参观研学等,要对活动全程进行评价,如是否严格执行了活动报备审批制度,是否提前设计好具体行程,并联合校外各方按照预定活动目标执行了课后服务,最终是否对参与的学生进行了评价等。
(4)服务形式
①服务类别。校内的课后服务应该根据面向的群体范围不同,设置全员参与类、社团类、研究小组类等类别,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对面向全体的基础类课后活动,主要评价其受众面是否照顾到所有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即使是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影视欣赏和科普报告等,也要评价其是否夯实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基础。对面向社团的拓展类课后活动,主要评价是否开阔了学生视野,评价其覆盖面及是否以轮换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得以体验;对面向研究小组的探究类课后活动,主要评价其是否让参与的学生验证或得到了知识和能力。②服务层次。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对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的分层情况予以评价。分层是手段,成长是目的,同是学习辅导,各年级进行分层:初一逐步学习适应,进行小初的衔接;初二侧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初三关注学习动力,为中考冲刺助力。由于各学科作业分层,参与社团的学生水平也存在差异,各类服务活动也打破原班级年级的限定,分层设置普及班、进阶班和高级班等,探索基于学生水平层次的学分制及可晋级的走班制。
3.服务成效
(1)学生发展
《指导意见》提到课后服务的目的时,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放在“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之前,学生是否在减负的同时健康成长是评价的重要方面[4]。①课业减负。课业减负不仅要减作业的数量和时间,更要增加适时恰当的课业辅导。课业减负主要评价学校是否设置了菜单式可选的课业辅导,满足全体及个性的需求,并抽查课后服务时间内作业完成的比例。学校应对个别特殊学生建档立卡,对过程性材料及特殊学生的增值性成长进行评价,确保课业减负落到实处。此外,将学生作息时间(睡眠时长)、身体素质(含视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等纳入该评价指标,引导设置相关课后服务内容。②素养提升。学校是否制定了学生培养方案,以可自主选择、自由调换的文艺、体育、科技社团等活动提升学生素养。对学生素养相关数据(原基础数据、现发展数据等)进行查证,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成果)进行评价,包含通过学生调查和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满意度。
(2)社会支持
①家长满意。通过抽样调查学生家长(所有家长,含未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家长,排除因学校服务力有限不能满足家长需求)满意度,包含延时后的接送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的对应度,对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及成效的认可度,是否真正给家长减负。查看学校课后服务过程中对家长意见的回应、解释。家长满意度以85%为底线,低于此值须立即整改[5]。②社会认可。对参与课后服务的社区、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场所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其对所提供的设施资源的应用及保护、学生的安全意识、行为及取得的学习成果、学校的组织保障等进行的评价,以社会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赢。调查课后服务志愿者(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等)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认可度,以及是否有学校的审查记录、上报备案、安全保障和质量监控等。
(3)创新特色
①创新举措。学校是否有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如是否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给教师减负,弹性上下班是否满足教师的需要。学校能否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直播、录播加微课等形式扩大课后服务资源的供给,让不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和部分有需要的学生使用等。②特色成果。学校研发的课后服务课程、创新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是否具备可推广度,是否承办了区域课后服务现场会,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取得的学习成果参与各级评选中获得的成绩,均可作为课后服务评价的加分项。
二、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1.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并行
对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员、评价专家以及教师同行可以对学校的课后服务进行外部评价,直接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以及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可对课后服务进行内部评价,以适当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评价[6]。侧重点不同会让评价更全面: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员和评价专家、同行主要从学校管理角度进行评价,教师主要关注课后服务形式、时间安排及相关考核对师生的影响,学生则从减负的实效度和相关课程内容的丰富度等方面进行反馈。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并行,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改进和激励作用。可适当引用内部评价的结果进行外部评价,如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评价就可以调用学校内部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然后采用座谈、访谈等形式进行抽查验证,这样既节约评价成本,还能让评价结果更真实全面。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并列
定量评价可以根据质量评价体系设定的指标和权重逐项赋分,最大限度减少评价的随意性,但会忽略那些无法量化的课后服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定性评价根据典型事例和总体印象进行质性评价,可以让评价“有血有肉有温度”,但如果过于侧重定性评价,则导致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科学性和客观性降低。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并列,可以依据系统全面的数据和典型有效的信息进行精准画像,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如对“课后服务要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亟需服务群体”[7]的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查看“课业辅导”涉及相关学生的数量、“服务层次”的数量及是否涵盖相关学生、“课业减负”中相关学生的满意率等数据,加上定性评价关注的课业辅导和个别访谈记录,就会让评价结果更可靠。3.现状评价与增值评价并存现状评价主要指对照学校的工作方案和总结材料,依据评价指标评价课后服务的现实状况,是对开展评价工作时的即时评价,没有考虑到校情基础等的不同。增值评价关注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的初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截至评价时间)所产生的变化,即通过学校相关工作系列数据的纵向比较,评价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效果。现状评价与增值评价并存,可以公平地对不同基础的学校课后服务进行评价。如“课程研发”主要考查课后服务课程的数量和质量,现状评价关注特色课程的数量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度,增值评价比较课程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幅度,看“进步了多少”。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学生及家长的满意度等都可以同时进行现状评价和增值评价,以综合评价反映学校是否依据校情通过课后服务促进了学校和师生的发展。
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过程评价是对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和学生发展的过程等进行动态评价,特别关注学生隐性素质的变化过程,过程是结果的前提。结果评价是对课后服务的效果和成果的静态评价,主要侧重可测量可量化的显性项目,结果是过程的体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形成对课后服务全方位、多视角的立体画像。通过伴随全程的过程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便于及时改正提高,挖掘亮点,树立学习标杆并即时推广。结果评价是目标导向的评价,验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评价意见指导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后续改进提升。“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8]将课后服务评价纳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初中学校的评价,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运行机制,通过常态化和规模化实际应用检验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挖掘评价数据中的教育价值,借助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利用,以期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作者:周升亮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