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对国内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取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共性并融合不同的评价指标,提出了以教学文本为基础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选题适宜、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作品规范、结果评价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以及具体的评分标准、分值和权重,希望能指导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微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根据相关文献的分析,目前高校微课的开发主要基于竞赛、教学需要、宣传推广等方面,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相对比较完整合理的评价体系,导致开发的微课作品质量水平不一,在教学使用过程中遭遇了质疑与批判。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截止到2020年国内学者对于微课的研究在内容和层次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的概念、微课的理论基础、微课的应用模式和应用价值等方面,缺少比较完善合理的评价标准。因此,为提高高校微课教学的质量,构建客观科学、全面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高校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很有必要。
2高校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分析
课题组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关摘”作为内容检索条件,在“篇关摘”中分别输入“微课评价”和“体系”,共检索到90篇文章,检索的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以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为检索条件,在检索结果中再次检索,共检索到77篇文章。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统计如表1所示。从表1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微课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始于2009年,在此之前相关研究几乎为零。罗金萍在《基于微信小程序微课资源点评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中,结合多种方法分析了微信小程序和微课评价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微课点评小程序的功能结构、体系架构等,但并未构建微课评价指标体系[1]。苑雪在《微课资源开发的实现路径分析》中分析了国内外微课资源的开发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平台建设、优化课程结构规划、加强政策引导、产学研合作等提高微课资源开发的实现路径[2],但也并未提及构建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孙聘在《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首次提出构建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该文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借助Nielsen的计算机系统,从微课教学的有用性和可用性两个角度构建了8个二级指标,分别是选题设计、内容选择、活动设计、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忆、低错误率和高满意度[3]。从表1的统计可知,关于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文章在近五年出现大量增长的趋势。课题组从内容上对检索出的77篇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每位学者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依据的评价方法不同,构建出来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差很大,依据的方法主要有熵权法、AHP层次分析法、CIPP、CSE、德尔菲法等。表2列举了部分依据不同评价方法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方便其他学者参考。通过分析可知,尽管表2中的各项评价指标依据的方法不同,但是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些共性,即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都是从选题设计、内容选择设计、教学设计实施、作品的艺术性等几个方面来构建的。
3以教学文本为基础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微课教学与常规的教学方式一样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几个要素,通过分析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几乎每种评价指标体系都涵盖了这些要素。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高校微课的教学效果。第一,微课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文本的准备,核心就是教师的讲稿撰写,教学文本要从教学目标制订、学习者需求和教学媒体选择方面进行设计。第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微课以学生在线或移动学习为目的,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微课各环节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第三,教师素养方面,教师的教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微课教学效果直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依据上述分析,课题组提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以及具体评分标准、分值和权重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参考(见表3)。
4结语
本文通过提取多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共性、融合不同的指标,构建了以教学文本为基础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为高校微课的量化教学提供参考。在实际的微课教学过程中,微课目标用户不同,其评价指标也会有所不同,针对基础教育设计的微课与针对高等教育设计的微课各有特色,适用于文科类教学的评价指标未必适合理工科类的教学评价。因此,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检验、修正与完善,使评价指标更加适合高校微课教学实际,进一步提高高校微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马莲姑 黄寿孟 张洁 单位:琼台师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