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全面梳理海工装备制造特点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必要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为促进我国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必要的战略支撑。
关键词:海工装备制造;海工企业;数字化转型
0引言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海洋装备、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企业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新潮流,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资源的信息化和数据的共享化成为企业向前迈进的新动力。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国海工装备的建造实力与效率,我国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刻不容缓。
1海工装备制造特点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必要性
1.1零部件关系明确
海工装备制造业零部件个数相对固定,但是种类繁多,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对于零件个数、种类等信息的获取比较困难,耗费管理时间,在这种零部件关系明确但数据统计困难的生产环境下,对零部件的管理过程进行数字化转型,生产信息和数据的获取会更加容易,从而简化管理过程。
1.2组装过程繁琐
海工装备制造生产制造组装的过程,一般是多品种、小批量的制造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和原理通常比较简单,但组装过程和工序比较繁琐,且由于工序与工序之间联系紧密,细微的组装差错可能会造成下一道工序难以进行,因此组装过程中进行数字化转型,有利于通过数字化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1.3自动化水平较低
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现状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人工生产为主,自动化水平较低,这种人工生产方式要依靠有效的企业管理。因此,进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引进先进数字化生产工艺和数字化生产设备,不仅可以推进企业的自动化建设,还能基于数据的分析使工人和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1.4生产计划地位重要
海工装备制造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零部件较多,工序之间联系繁杂,因此生产效率较低。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利用数据对生产方式进行优化,从而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提高海工装备制造的生产效率。
2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
2.1技术层面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海工装备制造大多数采用离散式生产,在时代的要求下,许多企业亟待转型升级,但是传统的生产工艺与数字化的生产工艺有所差别,这2种方式对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工作能力和生产工艺尚不完善,会减慢生产速度,从而阻碍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我国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尚不完善。信息科技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新兴产业,我国虽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基础还是十分薄弱。在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需要大量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的数字化机械,同时企业对数据的要求较高,因此我国尚未具有完善的数字化的信息设备生产能力,数字化机械制造技术的不完善将不利于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通过对国内外海工制造企业在数字化体系建设、设计、管理以及制造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2管理者缺乏数字化转型意识
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数字技术和科技革命的支持,还需要企业内好的管理人员对于数字化转型进行管理。在海工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管理层面出现的首要问题是管理人员对于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管理政策的理解程度和办公熟练程度有限。数字化和信息科技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在开发人员开发出好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收集处理方式的同时,相关企业想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其领导和管理人员必须对信息化和数字化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带领企业职工进行工作。其次对于海工装备制造来说,数字化的管理过程依靠的是数据和管理者。海工装备制造过程中要有好的作业计划,因此要求企业内部的数据必须同步。数据的同步依赖于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才能将数字化生产的数据统一,充分应用到海工装备制造生产的各方各面。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具有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识和数字化工作能力,不论是从数据同步的角度还是从管理者的工作能力角度来说,都可以说明管理者的数字化转型意识不强则不可能带动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因此管理者的数字转型意识较弱会制约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2.3市场的生产竞争压力
随着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海工装备的需求也逐渐增多。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当今时代的大势所趋,并且数字化的管理和生产方式已经应用在很多类型的企业当中,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时代推动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意味着企业要适应市场,必须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投入资金,大型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往往有着眼界长远的管理阶层和强大的经济基础,因此能够顺利进行数字化改革,但是改革完成之后,对于那些没有经济能力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中小型海工装备制造制造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加剧可能会导致这些中小型企业破产或出现经营困难,这不利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和人民生活就业。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危害着那些中小型的海工装备制造制造产业,这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对于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不能一蹴而就。
3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
3.1招聘和培养人才,促进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推动着各类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论是对于管理层面来说还是对于技术层面来说,为了海工装备制造的顺利转型升级,必须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招聘,以推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数字经济建设。首先,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信息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这离不开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投资与支持,只有技术发展起来,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招聘和培训是更好地进行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和实施数字化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人员对一个企业发展方向的意义重大,因此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想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在企业职工培训时和职工考核时要加强对职工和管理人员的数字化、信息化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3.2简化数字化工作方式,促进敏捷智能
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方面依靠数据的获取以及对生产方式和生产计划的合理安排,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的可视化程度,提高数据分析的合理性。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之下,从这2个方面出发,促进数字化工作敏捷智能地发展。首先,简化数字化工作方式主要是要求在技术层面简化数字化工作内容,从而更快更好地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尽可能少的利用人工传输数据、同步数据和分析数据。同时也要根据传统的海工装备制造生产方式对数字化工作方式作出调整,并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模式。如图1所示,将数字化技术赋能海工生产全过程,面向全生命周期真正实现敏捷智能的初步探索。其次,敏捷智能不仅仅是对信息化技术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我国阶层式管理模式改革提出的要求,在数字化经济时代,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要适当精简下来,从而使得企业管理更加灵活变通,加快企业做出决策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3.3形成时代的企业数字文化,全面助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经济时代,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在着眼于信息技术提升和数字化、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数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将数字经济和数字文化相关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对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形成具有时代眼光的企业数字文化,对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职员和生产制造的一线员工往往是体力劳动者,并未具有先进的时代知识,因此在进行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既要强调不可操之过急,又要强调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使更多的职工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在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之后尽快找准适合自己的定位。针对数字化工作方式与企业数字文化,梳理如图2所示的转型路线规划,是目前海工装备制造水平升级的关键所在,通过将多层信息化集成为中心,从转型需求出发,覆盖全生命周期维度内的设计、建造、管理、运维等业务流程,形成“项目-工厂-车间”3层管理模式,按智慧协同、精益管理、智能建造与数据完整性管理4个模块逐步发展。
4结语
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一大动力和方向,更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在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充分从职工的角度出发,通过管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我国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鹏宇.浅谈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危”与“机”[J].财务管理研究,2020,(06):41-44.
[2]刘俊艳.传统外贸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障碍与对策——以OEM型青岛家居纺织业为例[J].科技导报,2020,38(14):126-133.
[3]黄梓桢.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以浙江汉帛服饰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9,(05):119-123.
[4]王友发,周献中.国内外智能制造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论坛,2016,(04):154-160.
[5]周晓晓.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5):58-59.
作者:李应晓 张晶 张高尉 李金富 刘贤权 单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