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行业技术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适应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行业的提质、增效和升级,解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创新力量各成体系、成果产业化慢等问题,提出以产教融合平台为载体,构建市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融合机制及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与成果转化率,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实现校企研“双侧、双向、全方位”融合,促进轨道交通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
近些年,中国的高铁快速发展,“绿色、共享、开放”的京张智能高铁,突破了智能装备和智能运营关键技术,是中国高铁从世界先进水平向世界领先水平迈进的标志性工程,标志着轨道交通装备向着智能化、集成化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是轨道交通行业保持提质、增效、升级的强劲动力[1]。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企业是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的主要力量,对技术创新有着迫切的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然而三者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创新力量各成体系,不仅导致重复研究、资源重复建设,而且因为创新力量的分散,创新与成果转化成效难以显现。因此,为适应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技术的快速升级,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之间必须通过协同创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技术创新与转果转化协同发展,实现“1+1>2”的技术协同创新效应[2-3]。湖南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作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的领先产业加快推进,湖南轨道交通千亿产业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株洲为核心,湖南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拥有以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制造企业,以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为龙头、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院所,拥有与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几十家,是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第一方阵。本文以湖南轨道交通行业为例,对技术的协同创新进行研究,以大力提高创新效率与成果转化能力。
1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与宏观调控作用,统筹顶层设计。要想发挥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与宏观调控作用,对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行业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战略发展总体规划,从政府层面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引导和规范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进程,推动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以及优质资源的自由分配与合理流动,确保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有序运行。第二,通过责权明晰、量质同升的资源共享平台,为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硬件设施保障。技术创新首先依赖于硬件设施与设备,由于轨道交通装备价格昂贵,因此需要进行优质资源的共享。而这些资源共享涉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的主体,牵扯到各方利益,因此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与完善责权明晰、利益共享的资源共建、共享、共融机制,使参与资源共享的各方都能互惠互利。促进重点实验室、大型设备、实践与培训基地等优势硬件资源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相互开放、共同使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最大限度地放大优质资源共享的规模效益,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共享提供技术创新所需的设备与优质资源[4]。第三,通过高端人才培养与共享,为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协同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智能化、集成化技术创新需要大量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智力资本作为支撑,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专业,个人或单个企业无法掌握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必须依靠高层次人才的共享,实现多学科融合、多专业交叉、多团队合作,形成协同合力。通过人才培养与共享的实现技术创新与科研共享,促进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通过综合性的工程项目、科研项目进行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提升整体能力与多元能力的培养,为协同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与充分的人才保障。构建轨道交通行业高层次人才共享、共融、共建机制。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用人机制的刚性约束,消除人才流动与共享的制度性障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要突破高端人才资源有限的瓶颈制约,通过人才共享做大高端人才“增量”[3]。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异地搭建创新团队进行工程项目合作、技术研发等形式实现带土移植、科技联姻、智力嫁接;打破人才为单一主体服务的框架,依托协同创新中心与产教融合平台,通过专兼结合、互兼互派、挂职锻炼等形式,实现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5]。高层次人才共享可以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主体间知识资本与智力资本的集聚,做大轨道交通高层次科技人才增量,为技术协同创新与科技研发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构建轨道交通高端技术与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技术协同创新需要有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国际化的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校需要前瞻性地对接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校企深度融合,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开展“厚基础、重复合、强素养”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基于复合型工作岗位、国际化工作环境、创新性工作能力的需求,融入产业创新、绿色、智能制造等生产理念,精准培养大量高端技术技能型高质量人才。第四,通过专业合作建设,推动高校专业集群、教育链与行业产业集群的对接。推动轨道交通类高校专业联合开发与建设机制,联合开展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服务。依托轨道交通类高等院校,成立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教育集团,实现高校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对接。一方面,高校相同、相近专业实施联合建设与开发机制,就专业规划、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等进行深度融合、联合开发。基于高校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实现“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建立高校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的个人学习账号,构建不同高校间学分累积、学分互换、学分互认、学分认定体系。另一方面,以铁道机车车辆制造、车辆工程、电力牵引传动等专业为主体,以电气自动化、电机与电器、机械制造、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为支撑组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对接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铁道机车技术、铁道车辆技术、城轨车辆控制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组建机车车辆运用专业群,对接轨道交通装备运用产业集群,实时融合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发挥专业群的优势,一方面将企业的职业技能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衔接。建立专业群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专业群主动适应行业发展,与行业发展协调一致、动态调整、实时优化,实现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融合。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群,在制造企业、运用企业、学校三者之间及时进行技术创新与资源的加工与中转,及时将制造企业的最新技术、工艺和标准进行二次加工,生成同步更新的轨道交通装备运用的检修工艺方案、作业标准等。第五,构建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融合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一方面,构建以高校为主体、技术创新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知识体系只有与技术体系相融合,才能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因此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体系教育与科研服务的优势,以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进行多学科融合、多专业交叉的知识体系重组,实现高等教育静态知识向动态技术的转化,实现技术创新链与高等教育知识链的对接[6]。另一方面,构建以企业为服务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关键是企业对创新成果的可持续需求,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建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实现技术创新与企业的深度对接,实现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6]。依托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产教融合平台,通过协同创新、技术集成,促进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与知识创新体系的互相融合,带动科技成果转化。第六,构建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提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构建市场化、系统化成果转化机制,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构建协同主体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建立完备的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厘清技术创新成果产权与各协同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使技术创新成果在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化过程中,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价值作用,保障技术创新主体以及个人的利益。构建利益分配机制。引导社会与企业资本参与创新成果转化,厘清创新成果与转化收益的利益共享与分配关系,健全和完善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方案,按照平等与互利互惠的利益分配基本原则以及资源投入、贡献大小、风险承担与利益分配相一致的原则,满足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达成各方利益平衡点,实现利益关系均衡。
2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促进创新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的结合
联合湖南轨道交通类高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以及配套制造企业,依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装备制造企业资源成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如图1所示。围绕轨道交通装备的集成化与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等关键环节,推动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和配套能力提升。针对轨道交通装备的整车装配调试、电力牵引传动技术、核心零部件智能化生产制造等配套产品开发与技术服务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人才培养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深度融合。面向轨道交通装备运用领域,联合湖南轨道交通类高校、轨道交通装备运用类企业,依托轨道交通装备运用专业群,成立“轨道交通装备运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现代轨道交通载运装备的智能化、集成化发展为技术创新着力点,开展“自动驾驶操纵”“智慧列车”“远程智能运维”“远程检测与诊断”技术创新,通过协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技术集成,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使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进行对接[2,6]。
3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人才培养与共享机制、专业合作建设机制、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融合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实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行业的技术协同创新,提高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效率,促进创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进一步推进校企产教融合,促进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华柏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