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要]本文首先介绍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带来的影响和要求,分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建议,以期加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共享机制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高校基础设施和办学基本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高校资产也不断增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已经达到25,064亿元。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的GDP增速下滑,与此同时财政收入也减缓,从而不可避免地将会影响政府对各级高校的投入增速;与此同时,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提出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如何在新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优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给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带来的变化
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其中《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规范了固定资产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事项,专门制定了固定资产的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和披露的规则,在应用指南中明确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改变了过去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的问题,从而使得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和全面反映家底,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也为高校党委、行政决策层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基础数据。相比不计提折旧模式下,部分高校资产的账面余额和实际价值相差较大,资产账面数据往往不能真实反映高校真实资产价值状态,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核算、监督提出了更多、更精细化要求,使得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必须从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模式转变。
二、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固定资产管理的法规,如《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高校主管部门也根据高校特点并采用和财政、国资等部门联合下文的方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高校资产管理、监督、配置、处置、绩效评价等的规章制度,规范了高校的资产管理行为,有效地防范了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与此同时,公开的审计报告也显示部分高校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分散、共享共建机制不充分、与预算编制衔接不够、不重视存量资产数据、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具体如下:
(一)固定资产管理较为分散。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普遍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配置标准,普遍采用由二级单位或者研究中心具体管理方式,校内二级单位申报资产购置计划和要求汇总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后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学校财力将超出财力计划预算需求去除掉,由于校内二级单位分散编报资产购置预算,实务中二级单位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不会站在学校整体利益的角度,导致现实中出现了重复购置、重复配置、超标准配置以及达不到报废年限就报废固定资产的情况普遍存在;此外,高校固定资产主管部门往往存在着重采购轻管理的思想,日常监管不到位,资产管理中账卡物不相符的情况比较严重。此外,对于盘亏资产问责力度不够,部分资产尤其是科研用仪器设备甚至长时间存放在个人家中或者教职工创办的公司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重大风险。
(二)部分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根据公开的国家审计机关对高校的审计报告显示,部分高校资产配置不足与资产使用率低现象并存的问题同时存在,部分价格较高的设备利用率低,甚至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实务中甚至出现设备报废时都没有拆封的情况,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购置设备之前的论证不充分,没有做好相关设备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此外,财政专项资金有使用年限的要求,超过两年未使用完就要面临被收回的情况,部分高校为了将财政资金留在学校,未能根据学校实际的资产需求以及资产的配置状况等实际采购相关设备,导致设备采购来利用率较低、甚至无人会用的情况。
(三)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落后,未能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当前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校内资产调剂以及共享共用机制,对社会需求开放程度不够,信息化建设滞后,部分高校资产调剂仍然停留在传统手工调剂状态导致设备调剂效率低下,调剂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多。信息化手段建设滞后导致了高校对于资产存量和家底掌握不够,不能从学校全局合理配置资产,无法为校内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支撑,部分高校校内二级单位资产管理的壁垒比较严重,使得部分仪器设备成为了校内二级单位独占独享的资源;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利用校内的仪器设备资源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共建共用机制,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利用高校仪器设备的需求,未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部分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缺乏专业论证。由于高校财力有限,实际资产购置预算编报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预算松弛现象,部分校内二级单位虚报购置需求,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设备管理科或相关科室由于专业力量缺乏,导致对于预算编报中存在的资产购置松弛现象的识别不到位,难以有效区别虚报部分和真实需求部分,确定资产购置盘子过程中人为因素比较多,导致高校部分二级单位许多现实急需的设备使用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益低下。
(五)部分高校存货管理方式粗放。部分高校普遍没有建立起存货管理制度,存货管理方式比较粗放导致损失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校内二级单位购置办公用品和教学材料,实验中心购置耗材等经济事项由于金额较大、次数较多,如果缺乏有效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将会产生虚列支出套取经费的情况,也会产生极大的损失浪费,不利于降低高校办学成本,转变高校粗放的存货管理方式势在必行。
(六)高校的财务系统和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不衔接。高校财务系统在进行资产核算时往往不会进行精细化核算而是汇总某一批资产采用批量入账方式,而高校的资产管理系统一般情况下为了管理需要会为每一件资产进行编码,部分高校后勤由于没有进行社会化改造,后勤部门和学校食堂的部分资产也会在国有资产管理的管理系统中体现。实务中,由于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之间对账不及时以及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导致高校资产的账务系统和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不一致。实务中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统计口径一般比学校财务口径资产规模要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往往无法获取区分并获取所需要的有效资产信息,也往往会对高校党委、行政进行科学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七)内部审计等监督制约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固定资产使用绩效审计在高校内部审计中普遍没有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往往更多关注资产采购程序是否合规,而涉及绩效情况的往往没有开展,对于损失浪费、设备使用率低等问题关注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震慑,导致存在内部审计缺位的问题,制约了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效益的提升。
三、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质量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党委和行政决策层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注重顶层设计,建立起涉及固定资产归口管理、招标采购、日常使用保管、监督检查以及绩效考评的闭合链条体系;资产管理提质增效离不开完备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应当注重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力度,充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涉及资产配置、采购、处置的校内规章制度,充分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确保提折旧政策的稳定,防范通过折旧政策的改变来调整资产规模。
(二)建立专业的资产管理队伍,提升资产采购管理科学性。高校要建立专业化的资产管理队伍,仪器设备采购科室负责人最好具有理工科背景,探索建立高校仪器设备采购校外专家论证机制,对于复杂的、金额重大的仪器设备采购必须经过校外专家有效性评估,校内二级单位进行采购时必须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现有存量资产。改变资产管理理念上重购置而轻视绩效评价的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预算资金的使用绩效,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和预算相衔接的资产购置体系,充分提升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高校在进行设备采购时必须设置绩效管理目标,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下要强化花钱必问效无效必追责的理念,定期复核其制定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并且将其作为再次申报资产购置预算的重要参考条件,提升资产的配置效率。
(三)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构建有效的校内信息系统,实现校内资产存量信息的共享模式,高校在安排年度资产购置盘子时要充分依据现有资产存量信息,积极做好与预算的衔接,充分满足社会对于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需求,充分保障高校教学、科研需要前提下,积极向社会开放高校仪器设备、场地等资产资源,充分提升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增加学校办学收入来源;此外,校内二级单位也要打破独占资源的壁垒,充分建立共享共建共用的资产管理模式,避免重复购置,多头购置导致的财政资金的浪费。
(四)高校要形成精细化的存货管理模式。高校要强化存货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存货的出入库管理制度,尤其是建立健全办公用品、教学实验耗材等经济事项的出入库管理制度,逐步采用信息化的存货管理方式,形成既高效又精准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存货损失浪费的约束问责机制,避免损失浪费和降低高校成本费用开支,提升存货的使用效益。
(五)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形成监督合力。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开展高校资产绩效审计,除了要开展常规的采购合规性审计之外,还要重点关注资产使用绩效,对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绩效问题可以通过采用审计专题报告等短平快的模式进行反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强化对资产管理的日常监管,不定期开展抽查盘点,对于故意将学校管理的固定资产转移到公司以及通过国有资产取得收益但不入学校账的个人要配合纪委等部门严肃问责,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形成监督合力,充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
四、总结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高校党委和行政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职能部门要充分与财务、科研、教务、实验中心等校内单位充分沟通,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及时对内部控制制度中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更正,建立健全日常监督、过程监督的机制,充分加强与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沟通,增强监督合力,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荣欣,陈金波.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提升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5(10).
[2]路晓晖.我国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机遇和挑战[J].财务与会计,2016(10).
[3]杨朝晖.强化高校内部监督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7(07).
[4]付扬.浅析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管理[J].西部财会,2020(07).
[5]伦宗健.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20(04).
作者:白继红 蒋雨来 樊琳瑜 董天梅 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