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3篇

(一)

一、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大多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组织管理上制度建设滞后和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如:一些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措施没有科学性,管理不到位,在预算编制时一味追求超前、高标准,单位之间相互攀比,重购买、轻管理,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二)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落后

一些公立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即由总务部门、器械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管理,没有专门的机构独立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使得国有资产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相互脱节,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低,极易出现资产流失的现象。

(三)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不准确

随着卫生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国有资产的增减速度较快,国有资产总值和结构变动较大,但管理固定资产还是采用报表和账簿方式,这样就不能把资产的来源、购置和使用等信息反馈给管理部门,同时资产的数据缺少事实性和准确性。并且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管理固定资产,由于资产使用部门未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资产调配和处置,使得资产管理部门不能及时调整账簿中的信息,没有掌握资产的实际状态,直接造成资产信息不准确。

(四)资产盘点和报废管理随意性大

在国有资产盘点清查管理上,一些单位流于形式对此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在报废管理上缺少科学的报废原则和标准,使得报废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还存在资产报废审批过程时间过长,造成长期账实不符;资产报废审批没通过,造成废品处理不当出现浪费严重等问题。

二、建立科学的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科学规范的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全过程监督体系。将卫生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纳入监管范围,努力构建“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高效、处置规范、收益统筹、连滚有力”的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机制。

(一)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措施

国有资产管理应实行定额制度,实行共享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应制定制度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加强国有资产的购置预算管理,卫生单位在购置资产时,预算管理部门应对资金来源进行审核审查其是否可靠。资产管理部门应审核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分析单位国有资产的现状和需要情况。这样既能提高单位国有资产存量的使用效率,又有利于资产管理的透明化和资源的共享,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二)认真开展集中清查工作

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国有资产专项清查工作。对单位国有资产的数量、价值、类别、分布、结构等进行清查和登记工作。根据盘点结果与账薄记录情况进行核对,对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资产等由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查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上报批准后再调整有关账薄记录。

(三)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单位国有资产的总量、构成、分布和变动等情况,应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具体做法是应与上级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服务器保持联通状态,开通本单位财政专线,保证资产管理数据通过在线形式上报,进行在线业务流程审批等工作。应该认真核实国有资产信息,按照实际情况,对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和固定资产卡片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核对和完善。

(四)规范国有资产报废、处置行为

卫生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不得擅自报废、处置国有资产,应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在处置、报废中流失;对应报废、处置的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作者:吕淑娟 单位: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

(二)

一、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很多事业单位只有金额账,没有实物账,不能全面、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动态,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能,无法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分工不明确,“管物不管账,管账不管物”的要求没能有效落实。第二,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单位固定资产购建时支付款项所做的分录与资产入账所做的分录之间没有勾稽关系,因此在处理实际业务过程中,往往会只作了付款分录,而忘做资产入账分录,形成账外资产,给不法分子可趁之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固定资产不进行减值评估,账面上反映的资产价值为资产的历史成本,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有的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很远。第三,有的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购建、使用、处置等过程中,领导往往只重视购建,而不重视资产使用等日常管理工作。很多单位存在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不及时,处置固定资产没能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人员变动没有办理资产交接手续。

二、原因分析

2.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固定资产管理中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国家政策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法律规范和强有力的政策指导,无法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无偿拨款,在固定资产配置上受财政预算制约。由于事业单位业务活动不同,各单位配备的固定资产类型也应有所不同,国家制定的采购标准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单位,随意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固定资产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造成单位资产严重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低;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缺乏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标准与方法,无法对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由于单位本身对资产处置有一定的权限,而监督机制又不健全,一些超期但尚能继续使用的资产就有可能被随意处置,滋生违法违纪问题。

2.2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健全

由于支付款项时所做的分录与资产入账时所做的分录之间没有勾稽关系,核算时容易造成“一支了之”现象,形

成账外资产。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进行减值评估,固定资产账面数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2.3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资金主要为国家财政资金,固定资产形成后就留存单位,由单位占有、使用。某些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的考核、晋升等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因此,某些领导往往重钱轻物,只重视固定资产购建,而不重视资产的日常管理。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制度化管理是搞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一套系统、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单位搞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提条件。要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就要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3.1改进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借鉴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购建固定资产时,作“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分录,这样就解决了“一支了之”现象,使固定资产核算真实化;年终时会同财政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评估,真实、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3.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中,应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要求,明确采购部门、保管部门、使用部门的权利与责任,使各部门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设置固定岗位,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增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确保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固定资产的采购制度,对所要购建的固定资产从经济性、技术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既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又不造成资源浪费,做到物尽其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制订固定资产的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物品采购相关规定,资产购置金额在规定限额以上的,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后才能实施采购;制订固定资产的验收制度,做到先入库后领用,由资产保管人员登记后才能移交资产使用部门使用;制订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做到先鉴定后报废,资产使用人、保管员、财务人员、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层层把关,相互监督,严格按规定处置资产,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制订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实行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要责任、使用部门负责人负直接责任的三级资产管理责任制。

3.3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提高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固定资产政策法规、日常管理等方面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改变“重钱轻物”思想,使他们意识到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重大。上级部门应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年终考核、晋升相挂钩,切实保证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4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

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作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部门。财政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大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实地检查,将检查结果作为绩效奖励、设备购置等资金拨付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单位利用率不高或闲置的资产进行调剂,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审计部门要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防止资产流失。监察部门要加大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监察力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在检查中如发现有违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的行为,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照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作者:林兰儿 单位:福州市环境监测站

(三)

一、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是存在账外资产现象。当前,事业单位帐外资产现象较为普遍。所谓帐外资产,就是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规整到单位账户的资产,因而不能对其统一核算、计量、监督,极易造成舞弊现象和资产流失。

二是国有资产的管理不够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松散是当前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单位重视采购环节、轻视管理流程。有些单位仍存在帐外资产现象,不能够按时按规定将资产入账,或者入账后在管理中不能及时跟进,没有按照规定对资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清产盘点。不进行及时的维护和保养,设备使用过程中也是违规操作,磨损严重。在资产的处置过程中,不通过公开招投标,或先售出再通过招投标走过场,严重低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是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长时间以来,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理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所占用的资产与承担的社会事务不协调,资产配置极其不合理。例如部分医院承担着全市或全省的医疗研究任务,但是设备不能满足日常门诊量的需要,部分医院门诊量非常小,但是设备齐全,大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四是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目前事业单位存在重复购置的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对国有资产缺乏规范管理,资产闲置现象普遍存在,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极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向企业经营性资产转化过程中,常因相关制度的缺失而滋生腐败,为个人和小团伙利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创收;

五是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落实不到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监督机制,未建立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未健全,有效的监督方式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都相应出台了各项政策制度,现实情况下,制度并不缺失,而是缺乏相应的制度落实,在落实过程中,部分财务人员法制意识淡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非常常见。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建议

1.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要盘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激活使用效能,需要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强化政府授权管理并引进市场化管理模式。通过政府授权,事业单位可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接收、引进、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保障其安全。通过引进市场化操作的尝试,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实现集约化集中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将行政管理与市场化经营进行有机结合,鼓励与促进资产占用单位通过资产使用权转让的方式及时将闲置资产转化成有效资源。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责任义务,转变政府职能,专心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本着“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集中调剂、合理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2.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

信息化管理是资产管理的趋势,具有很大优势。通过开发普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单位及时便捷地掌握本单位的资产情况,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合理编制预算决算提供基础数据,为单位资产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也有助于通过对资产数据提取并分析、掌握数据存栏量变量并以此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更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国有资产的利用最大化。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已装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普及程度较高。但相较于普及程度,事业单位在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水平上仍需进一步提高,以切实发挥信息化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信息系统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效率,来推动有效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国有资产的集约化利用和层次化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使用及管理的阳光操作,进一步减少非客观因素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并以此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监管,提高监督检查水平,及时发现并纠正国有资产利用率低甚至浪费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国有资产最大化利用。

3.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力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强化监督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当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这极大影响了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效率,产生资源浪费现象。通过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和流程,可以有效降低非客观因素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除加强审计等外部监督管理之外,事业单位自身也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做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切实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力度,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尤其应重视预算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编制国有资产预算,强化预算编制来实现资产源头的有效监管。事业单位在考虑购置资产时,应当充分考虑本单位资产的存量状况及使用效率,切实结合本单位需要编制预算。通过资产存量与需求的合理匹配,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并以此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杜绝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甚至浪费的现象发生。

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事业单位要加强源头管理,完善购置制度。在购置相关资产时,应做出科学预算,并编制预算表,一并交予财政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凭财政部门的批复购置相应资产,实现购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各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的日常使用管理中要做到精细化操作,通过制定详细的操作守则,明确并细化相关责任,在资产的使用、保管、交接、借用的过程中要完备手续,明确细则。同时对于损坏、丢失的资产也应及时追究相关责任,尽快追回损失。另外还要完善资产报损手续,填写资产报损报告单并交由财政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冲减相关科目。缺乏相应的制度法律,必然会造成监管的真空地带,因此要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必须完善制度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以此来明确各部门在资产监管中的责任分工以及相应权限,并明确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流程,规范有序地评估、配置、处置资产,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流动。

作者:于海燕 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