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建筑遗产保护与价值评估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徽州古建筑遗产现状,探究了传统古建筑遗产与现代居住环境的冲突,提出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同步保护古建筑遗产。
关键词:徽州古建筑;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发展
0前言
徽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上千个大小村落中处处弥漫着古朴犹存的沧桑感,星罗棋布在徽州山水之间。现存拥有6000余处徽州古建筑遗产,如一座庞大的历史文化艺术博物馆。它融古朴、灵巧、典雅、富丽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199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市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极具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古建筑遗产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由于有了新安山水,才有这种粉墙黛瓦的建筑可以与之协调。“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富贾四方或荣归故里,将地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古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徽州古建筑遗产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理念的影响。徽州建筑外型朴素、灵巧,内部繁华、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州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州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是一种特有地域的中国民居建筑风格,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也独树一帜。
1徽州古建筑遗产现状
徽州古建筑遗产历经太平天国战乱和的洗劫,及人为的破坏、自然灾害(山洪、地震、白蚁等),徽州地区的古建筑现存也仅6000余幢,比较有特色价值的也仅2000余处。除目前国家、省、地、县各级政府普查确定的保护建筑外,一些散落在村落中的民居不利于保护而自然损坏,一些因公路建设及城市发展而拆除,一些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一些随着时展由居民自行拆除改建新房。近些年,国内一些大城市先富起来的企业老板,为了表现其对文化的热衷,大肆收购皖南古建筑构件以及整幢异地搬迁,或作其私人别墅的装饰收藏,或作其文化生态园的建设。故此不断出现北京的徽园、合肥的徽州宅院、上海罗店的“徽州大院”等等,把徽州民居在大城市中“圈养”起来,而且近几年每年递减速度不下100幢。俞宏锂先生10年前拍摄的徽州《老房子》一书中目前初步统计已减少了30%。徽州古建筑大部分产权仍属于私人,由业主继续使用,一方面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有的业主不仅将老宅租给外人居住,还进行改建或拆建,甚至变卖古建筑内一些珍贵构件,对此有关部门或无法知情或难以干预;二是散落在乡村的古建筑现在很多已是空宅,原住居民大多因不住老宅而迁入新居,或只有少量老人居住留守,有的老宅牵扯到家族兄弟多家共有,不要说防火、防盗保护,连日常管理都比较困难,以至自然坍塌。在一些学者眼里,古建筑的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文化韵味和历史价值,在城市人眼里,古村落的粉墙黛瓦远比喧嚣的都市的钢筋混凝土现代房屋来得亲近自然,但生活在其中的百姓,面对透风、漏雨的古建筑,更多的是无奈,他们渴望现代生活,改变居住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古建筑在许多农民心目中已成为了“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他们自然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传统的文化疏远甚至背弃。政府如果不主动出资保护,一旦有好的买主农民自然就有了把古建筑或其构件卖掉改建新房的想法。
2传统古建筑遗产与现代居住环境的冲突
徽州古建筑遗产历史源远流长,从造址、布局、结构和材料等方面都是因地制宜,因山就势,选地建屋和因材施工的营造原则思想,居民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以及浓郁的地域风情。皖南古民居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还在于它们是活动着的文化,承载着的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承载着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印记。因此,对这种古建筑不但要尽可能地采取原地、原生态的保护,而且对原有居民也要尽力保留其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人们已经不适应这种“传统”的居住条件了,都追求更舒适的现代钢筋混凝土房。因此,古建筑为何不适应现代人所居住成为了专家学者们桌面上讨论的问题了。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采光不足。徽州人们由于各种安全以及封建思想原因使其建筑对外的封闭性,建造的民居多不对外开通透窗,屋面除天井以外没有更多的采光措施,因此大多古建筑室内阴暗,无现代建筑的良好采光,更谈不上更多的借外美丽景观,亲近自然。卫生设施不完善。生活在古建筑的基本条件是传统的马桶,洗澡也是桶盆等原始工具,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们都喜欢现代的卫生设施,使用舒适、便捷、卫生。通风取暧问题。古建筑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是采用原始的手扇、纸扇和取火用的火盆、火篮、火桶等,而且温度难以设定控制,没有现代空调房的舒服。隔音不严问题。古建筑房间隔大多是一层薄木板,没有任何隔音功能,一点响动隔壁的人都依稀清楚毫无私密空间。防潮、防火、防霉问题。古建筑多就地取材,地面一般采用石板、方砖铺地,但大多未做地面防潮层,因此湿气很重,加之江南湿度大潮气重,使居住其中不舒适。古建筑多为木结构,防火性能差,江南梅季潮湿而闷热霉气也严重,木结构无法防霉,因此霉气难闻。其它如太阳能利用、沼气、液化气的利用等等,都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所需。
3保护徽州古建筑遗产的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建设的展开,保护古建筑遗产刻不容缓。严格遵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切实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遗产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以及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保护好古村落原有的特色和历史氛围,让它们古韵长存,永续利用,为后人留下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根源。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古建筑、古村落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古建筑、古村落的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建设,将徽州古建筑遗产、古村落普查纳入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对其历史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估、认定和分类,对不同价值的古建筑遗产制定详细的保护档案,分等级,跟踪其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建筑应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及各级保护单位,将资源丰富、文化深厚、保存较好的村落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深入研究和探索土地置换的相关政策,对已公布为文保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乡土建筑,应在原地妥善保护,不能拆旧建新。引导部分居民逐步迁移到新区,合理疏减古村落建筑内的人口。拓宽保护资金投入渠道,加强人才培养。按照“谁修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徽州建筑的保护维修,并享有相应的合法权益。加强扶持和培训徽州建筑维修队伍,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引导农民群众合理利用,使保护与发展两全其美。完善保护管理体制。适当简化保护维修的行政审批程序。积极开展保护的试点工作,集中技术力量做出一批样板工程,通过经验推广,使农民群众有样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保护开发维修成本。
4结合高端乡村旅游发展与古建筑遗产保护同步
古建筑保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只有永续利用才能永续保护,因此需要长久地保护这些遗产,必须让古建筑有自身的造血功能,也就是要开发利用这样的保护模式,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尝试和经验。前面所提到的“古建筑与现代居住环境冲突”的几个问题。可以向全国范围通过网络方式征集更多、更全面,分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设计方案,对采用的设计方案给予奖励等等方式来募集改造方案以备下一步的改造实施。有了解决古建筑改造难题的设计方案后,让古建筑遗产有造血功能就是加大发展乡村旅游。政府可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鼓励民资进入,让非国有控制保护古建筑遗产进入流通领域通过产权转换达到利用和保护目的,让有经济实力的在政府监督、指导下,原地、原址对古建筑遗产进行修复、保护使其恢复原貌,并开辟为乡村旅游的接待高级旅馆。在保护改造的同时可以利用古建筑遗产周边闲置空地新添置必要的现代生活配套设施,但建筑外形必须符合整体风格,不仅充分利用了村落中闲置空地,同时也是使古村落的肌理更加完整。政府要统一规划发展、统一推广宣传,可以采用村民合作社的体制,共同引进投资,共同收益,共同发展。
5结语
总之,古建筑无论改造修建,还是开发性保护,必须遵守四个原则:历史文脉不能断、建筑遗产不能拆、古徽风貌不能变、农耕文明不能丢、环境风水不能破,要思路开阔,要出新,要有国际性眼光,要了解国际性旅游产业的行规和运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徽州古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古建筑的乡村旅游。
作者:李金霞 单位:安徽传承古建筑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