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建筑功能更新再利用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建筑功能更新再利用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建筑功能更新再利用模式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精良的传统建造技术,造就了许多古老而具特色的传统古建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许多传统古村落的建筑还沿用着最初的空间形式。一部分建筑作为地域性特色文化建筑被重点保护起来,供后人鉴赏与学习,然而,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建筑还被人们使用着。古村落里的人们大多选择自主改善自家住宅,或是选择在外地重新置办房屋,而老房子因无人打理反而变得更加破旧不堪。因此,建筑空间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古建筑内部空间功能上的更新。文章通过对古建筑内部空间功能更新的几个阶段与方式的总结,提出三个更新原则,为古建筑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古建筑;内部空间;功能;更新;再利用;适宜技术

0引言

中国古建筑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下,拥有着独特的内部空间特性,中国古建筑的内部空间形式分布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受当地文化影响极深,极具多样性。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原有的传统建筑空间已无法满足现代居民生活需求,很多功能空间使用不便,在时间的推移和气候影响之下,对原有建筑的结构也会造成一定损伤,从而导致当地居民盲目迁出和拆除重建。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域性文化也会随之减弱。所以,古建筑内部功能空间更新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历史上有许多对古建筑进行改造、翻修、重建的案例[1]。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推动,需要通过一些适宜技术对原有建筑进行空间上的更新,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增强古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古建筑功能更新原则

1.1传承文化的原则

传统古建筑具有独到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面对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建筑空间需要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改善,从当地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脉出发,观察提取原有建筑的固有特征,提取可改造的空间进行适当更新[2],来实现传统古建筑的延续。既有建筑改造和功能置换时应满足以下条件:①建筑不宜改动过大,应满足场地精神,符合使用要求,功能上做到转换、补充、完善。在功能置换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原有元素的保留,能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气息,使建筑“不忘本”。②不能影响到建筑外部形象,需要保留外立面的历史感。传统民居的外表皮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用传统材料砌筑的外表皮,在很大程度上留有历史价值。

1.2适用协调原则

对建筑进行内部空间更新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适用性和协调性,更新后的空间应当满足现代人群的生活与使用要求,并且该空间应当与建筑本身的风格、比例和使用功能相协调,使建筑在更新使用后仍能融入周围的场地环境。提高传统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适用性和协调性,保留固有的特色文化[3]。

1.3绿色节能的原则

对建筑进行空间功能更新和改造的时候,应当考虑转换后的空间是否具有绿色性。在更新后,建筑的使用过程应做到低能低耗,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同时,最好能对周围环境的良性循环做出一定贡献,改善环境状态。

2古建筑功能更新再利用的模式

2.1空间功能置换

2.1.1功能置换类型

可置换的古建筑原有空间功能大致分为民居、祠堂、书院、戏楼和商业用房五个类型。这些空间类型常常被置换成现代的、使用性能较高的功能空间,即活动中心类空间、演出集散类空间、办公类空间、博览类空间、商业类空间、文化教育类空间和居住类空间,给予了古建筑新生。休宁海阳镇萝宁街霞屏巷程氏宅院戏台(1),位于休宁县海阳镇萝宁街霞屏巷三号,建于清光绪元年,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戏台原是作为程氏姑娘的嫁妆陪嫁到吴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台为公家租赁。但如今已被当地居民改为自家住宅(2),已无戏台的原貌,这样的改造削弱了建筑本身的价值。

2.1.2空间功能置换典型案例

作为功能置换较多的空间是博物馆和居住类空间。为了保护传统建造工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较为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将原有的老房子改造成博物馆,或者保护起来供人参观。不仅可以保护传统手艺,宣传当地的传统文化,还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人关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1)置换成博物馆空间。歙县璜田戏台(1),位于安徽省歙县璜田村,建于1913年,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戏台面阔13.25m,进深8.99m,台口呈八字形,上挂“和声鸣盛”四个大字的横匾,戏台前方是一片开阔的广场。据村民介绍,前几年中央电视台还在此处举办了戏剧表演。如今,戏台内陈列着一些关于徽剧的戏服与当地戏曲文化相关的展品(2),有时供当地人民集会,有时供外地游客参观学习。(2)置换成居住空间。作为被置换成的居住类空间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改造成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民宿,供外来游客居住体验,另一类是通过改造完善后,仍由当地居民生活居住使用,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金华浦江县的野马岭村——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它原本和其他古村落一样古老、破败,但却被美食界的大人物吴国平和他的合伙人,经过三年的时间,打造成了古老与现代交融的世外桃们的生活习惯,增加一些空间来满足之后改建建筑的使用。黄山南仕堂就是一个典源、最美民宿、最贵民宿。共有70多间民宿,价格高低不一,其中最贵的民宿竟高达2万元一晚。整个村子被大型的改造,但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非常注重地域性元素的保留,保留了村落房子原有的石基和黄土立面,还有黑色的瓦和斑驳的石板路,并且还保留了一些老木家具来增添村落历史的深沉感。再结合居住需求,将内部功能进行大量置换,破败厅堂置换成了书店,猪圈置换成了更衣室,粪坑被改造成了漂亮的理发空间,还有健身、泳池、茶室、酒吧等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正是由于这样的大型空间更新改造,吸引了大量游客造访,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与文化迅猛发展。

2.2空间功能再利用

当空间置换后,原先的一部分建筑空间形式已不能满足新功能空间的使用要求,这时需要对新的空间进行再利用。当空间功能发生置换后,对于空间的大小、属性都有了重新的界定与需求,根据置换后的实际情况,对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并且去掉隔墙的干扰,重新考虑各个功能不同部分空间的大小、形状的划分。例如,分区划分室内各功能空间,相对集中共同功能的空间,使其流线更清晰协调。对于类似特性功能空间置换后,适当增设所需的其他功能空间。依据现代社会的背景和人型的将私人空间置换成公共空间的例子。设计师将两个当地传统住宅改造成了一个公共接待中心,位于整个村子的入口处,该建筑遵循了场地精神,在外形上没有做出大规模的改变,保留了徽州建筑的地域特色元素。功能置换后整个建筑内部没有明显的墙体分隔,原先分隔开来的小空间被打通成为一个整体。整个通透的大空间刚好适用于建筑本身的功能形式。外墙运用半透明玻璃墙壁,外部的竹子通过阳光的照射投影在墙面上,形成生动的光影现象。为了增加公共空间的共享感与通透感,山立面的一整面马头墙都是用玻璃砖砌成的,瞬间软化了马头墙原有的厚实感,在外部通过半透明的玻璃马头墙,内部的木结构若隐若现,给公共空间增加了开放性与趣味性。该建筑的西山墙立面是整个建筑中唯一的一堵实墙,有趣的是这面实墙上有一棵枣树,婀娜多姿的枣树与板直的实墙形成了曲与直的对比。

2.3空间功能更新再利用的适宜技术

古建筑空间功能更新再利用不仅要紧跟当今绿色建筑发展的时代步伐,更要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来解决其能耗与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古建筑改造具有全生命周期的特性。

2.3.1改善空间的采光

改善空间内的采光状况,可通过增设适量的反光板,将采光不好的空间通过光线的反射获取阳光;也可适当运用通透的隔板材料来提高空间的透光度;对于传统古建筑可以对屋顶做一些改造,比如屋顶部分开窗,可以增加自然采光面积,提高空间的光照度。在设计初期,有很多传统古建筑因受礼乐制度的影响,重点考虑了传统空间的建造秩序而忽略了房间的朝向、舒适度等因素,例如,很多传统的古宅上二层的楼梯一般都设置在非常隐蔽的地方,而且楼梯坡度较大,相对于一般楼梯较陡。这也是因为,传统上说姑娘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运用到住宅里,姑娘的闺阁一般都在二楼,楼梯坡度建造较大,建造地方隐蔽,这样给人营造一种困难感,以至于外人不能轻易到楼上去。所以对于现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在对空间进行革新的时候,大可将楼梯间放置在通透和采光好的地方。

2.3.2改善空间的保温隔热

改善空间的保温隔热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①采用保温隔热的涂料,这种涂料在其中添加了中空陶瓷微珠或者玻璃微珠,可以有效地增加空间的保温隔热[4];②在窗户处安装控光隔热且透明性的窗帘,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透明的窗帘材料既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效果,同时因透明性也可以保证自然光线的照射。

2.3.3改善空间的通风潮湿

改善空间的通风潮湿有以下四种解决方案:①可通过屋顶开窗进行通风透气;②引入新型的通风换气系统设备,这种新风设备已逐渐出现在普通住宅中,该设备可以将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相互循环流通,也能减少室内能源的消耗与浪费,有的新风系统同时还具备对空气质量处理的功能,这种智能新设备现已具有普适性;③多运用透气防潮的建筑材料,例如木材;④增设自然通风的空间,增加窗间对流,空气流通更新。

3结语

古建筑空间功能的更新再利用从多方面解决了现阶段传统聚落建筑大面积遗弃,无人打理、无心传承的现状,更是推动了当地甚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让更多的村民愿意留在家乡,愿意弘扬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5],同时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学习,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不断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建齐.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建筑的商业功能改造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2]邓雪娴.旧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北京城市建设的新课题[J].建筑学报,1996(3):41-45.

作者:梁天毅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