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五色在古建筑中应用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五色在古建筑中应用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五色在古建筑中应用探究

摘要:在中国古建筑的形式语言中,色彩具有十分完备的文化体系。文章首先对中国传统五色进行了阐述,然后探讨了中国传统五色在不同时期古建筑中的应用体现。以期从中国传统五色中获得一定的启示,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传统五色;古建筑;应用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这五千年的时间长河中,尽管各个朝代不断地发生更迭,但传统文化仍然在交替中得以很好的延续,古建筑文化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古建筑的形式语言特点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但在不同的朝代中也各有各的特点。色彩就是其中的一方面,不同的朝代侧重于不同的色彩,在古代建筑中也有着不同的体现。

1中国传统五色概述

在远古时期,颜色并没有被赋予各种属性,人们对于颜色的认识,来源于周围的生活,例如当时的红色,即为火的颜色。而在我国历史中,“五色”一词最早的出现,源自神话故事,“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而真正的五色,最早出现在《尚书·益稷》中,“以五彩章施与五色”[1],这里所说的五色即是:青、赤、黄、白、黑。

1.1黑色

黑色一直都是人们崇尚的颜色,可以说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黑色包揽了中国文明的源头。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黑色是北方的象征,没有贬褒的含义。秦朝尚黑,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秦朝无论是帝王、大臣、还是兵士,他们的服饰、铠甲都是以黑色为主。

1.2白色

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白色在方向中是西方的象征,在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丧事相联系,红白喜事中的白指的就是丧事。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脸谱中,白色还代表着奸诈多谋和刚愎自用。但在民间,白色以其纯洁、神圣受到人们的欢迎,也常常被认作是祥瑞之兆[2]。

1.3赤色

赤色即红色,我国崇尚红色,直到今天,红色依然用在各个地方,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中国对红色的这份崇尚,最早可以追述到旧石器时代后期,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类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染料纹身,同时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人们崇尚火,敬畏太阳,以及象征着生命的血,这些都映射着红色,并逐渐演变成对红色的推崇。这时“中国红”色彩意识开始萌芽。传说中神农氏,后世尊称他为“炎帝”,炎帝管辖的地方叫“赤县”,因此中国有“赤县神州”的说法[3]。“中国红”从此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同时,红色也有喜庆的含义,不论是民间还是皇家,在嫁娶这样的喜事上都以红色为主。

1.4.黄色

中国古代,黄色是高贵的颜色,也是象征大地的颜色。黄色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皇亲国戚才能够使用的颜色。黄色也逐渐取代红色,成为了最“正统”的颜色,只有皇家可以穿戴黄色的服饰,平民百姓、大臣如果穿戴黄色都会被认为是逾越。

1.5青色

五色中最后一个颜色是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着生命、新的希望,象征着春天。我国古代的服饰、陶器、年画等一系列传统器物都运用了大量的青色。凸显出稳重、大气、庄重的特质。在唐朝、明朝等多个朝代,朝廷官员的官服会以青色为主,服装上的装饰也会大量运用青色。

2中国传统五色在不同时期古建筑中的应用体现

尽管我国的色彩文化形成了十分完整的文化体系,朝代与朝代之间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传承性,然而各个朝代之间的政治文化、民俗文化等仍有所不同,这也使得各个朝代的色彩文化在不断的继承中,不仅体现出了一定的共性,也体现出了每个朝代的个性。

2.1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颜色的选择各式各样,但从整体来看,不论是服饰、壁画,还是帛画,都是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西周时期,将正色视为尊,间色则视为卑,而在“青、赤、黄、白、黑”这五个正色中,又将红色视为等级最高的颜色[4]。而到了秦朝时期,尽管仍然继承了“青、赤、黄、白、黑”的五色系统,但在这五色中,秦朝更加推崇黑色,在官员服饰、旌旗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建筑方面,从文献记载以及目前发掘的文物当中可以发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大力修建皇家建筑,并以举国之力兴建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从后人记载的《阿房宫赋》中,不难看出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尽管文献中没有描写颜色的语句,但依然可以感受到色彩的绮丽与辉煌(如图1)。从所挖掘出的汉代壁画中也能够看出,立柱、门窗等一些建筑构件都用朱红色进行粉刷。

2.2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依然延续使用五色的色彩礼制。在中国历史上,继秦朝统一六国之后,隋唐时期是第一个全国统一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色彩的使用规范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等级划分制度在色彩中的体现也越来越明显。以黄色为例,尽管自汉朝以来,黄色就已经象征着皇权和地位,但并没有明文条例规定黄色只能皇家的人使用。而到了唐朝,黄色就已经被划分为皇室的专用色,平民百姓乃至官员都不可以使用。除此之外,官员的服饰色彩使用也按照官员的等级进行划分。色彩不但在服饰上按照等级有所划分,在建筑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皇宫、皇家寺院等建筑是仅有的可以使用黄色的建筑类别,而相比于黄色,红色既可以用在皇家建筑中,也可以用在官员府邸中。而与百姓居住使用的民居所不同的是,官宦的府邸还可以使用蓝色、青色等颜色。底层百姓的居所则只能使用黑色、白色、灰色等颜色,黄色、红色等则是一定不能使用的。所以直到今天,北方的传统民居还大多以黑顶白墙为主。如果说秦汉时期形成了正色为尊,间色为卑的色彩体系,那么隋唐时期又按照明确的等级制度对正色进行划分。

2.3宋代时期

宋朝的色彩在服装方面基本上继承了隋唐时期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宋朝时期服饰的色彩进行了组合,强调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不同组合变化,这与之前隋唐时期以某一颜色为主色的方式有所不同。宋朝时期色彩最有特点的地方在于画作。宋代开始流行文人画,文人画中大多以墨色为主要颜色,并配以青色、绿色等冷色调颜色。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也以青色为主。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人们更加追求雅趣和清冷的氛围。在宋朝的建筑构件中,梁柱、斗拱,甚至是屋檐下都会绘以彩画。而这种彩画通常是以朱红、青色、黄色、金色等颜色为主,部分图案还会以青色、绿色为主(如图2)。与此同时,建筑上的屋顶虽仍然以黑色的瓦片为主,但装饰也常常采用绿色的琉璃瓦。这一时期,以墨色为主,配以青色、绿色成为了宋代的色彩主流。

2.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统治历史的末期,在这段历史中,不仅形成了最后一个建筑发展的高峰,色彩文化体系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尽管明清时期的等级制度更加严格,但总体来说,不论是服装还是壁画,在颜色的使用上都更加的丰富。如在当时瓷器中非常珍贵的景泰蓝,不仅有青色、蓝色、红色等传统正色,浅绿色、浅紫色、粉色、嫩黄色也有所体现。颜色的使用多种多样、装饰独特华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到了明清时代,中国古代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已经发展至成熟阶段,等级制度对色彩的划分也有了完备的条例规定。以屋顶为例,虽然除了普通民居建筑以外的建筑屋顶在明清时期都可以使用琉璃瓦进行装饰,但在色彩的选择上却有很严格的规定。皇宫建筑、国家特批的寺庙建筑等可以使用黄色的琉璃瓦(如图3)[5]。官员府邸建筑以及一些寺庙建筑可以采用绿色的琉璃瓦,除此之外,黑色、蓝色等色彩也被规定只能用在特定的建筑屋顶琉璃瓦中。平民阶层的民居屋顶则只能使用最为普通的灰色砖瓦。在等级制度更加完备的明清时期,皇家建筑与民居建筑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色彩组合方式区分开来。

3总结

色彩作为传统建筑形式语言中的一种,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色彩文化。文章以传统五色为切入点,探究不同时期建筑色彩的变化。对传统五色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能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且对当今的色彩设计与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慧.五行色彩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

[2]郭晓君,陈晓丹.中国传统建筑色彩的文化意义[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6,34(04):37-39.

[3]黄芳芳.“中国红”的文化意蕴及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

[4]吕英霞.中国传统建筑色彩的文化理念与文化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5]周永华.明代南京大报恩寺复原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作者:王蕙清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