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侗族建筑论文:谈论侗族建筑规划特色与结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侗族建筑论文:谈论侗族建筑规划特色与结构特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侗族建筑论文:谈论侗族建筑规划特色与结构特征

本文作者:龚敏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侗族文化博大精深,众所周知的侗族歌舞享誉世界,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的侗族大歌世人所知;边吹边舞的芦笙舞让人陶醉;侗族以布带为主的“立体”刺绣也是别具特色。如此奇特的民族,它的建筑艺术一样让人神往,作为侗族的建筑形式究竟有哪些?它们的特色又不同在哪里?

贵州侗族建筑类型及结构特征

侗族文化丰富多彩,除了已经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之外,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也是享誉世界。走进侗寨,并随处可见形状各异、样式不一的木楼,有的如雄伟的宝塔,有的似精致的亭台阁楼,有的似气势磅礴的宫殿,有的似优美的长廊。这些依山傍水而建的奇特艺术,正是美丽的侗族建筑。特殊的地形、优良的地理自然资源,不仅造就了特殊的建筑形式,而且也为它的建筑提供了最佳的建造材料,并形成了独特的居住习惯。侗族的山林多以杉木为主,因此侗族的木楼几乎都是用杉木建造而成的。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由鼓楼、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等构件构成,而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要数侗族民居、鼓楼、风雨桥了。

(一)民居

不同特色的南北侗族在建筑的形式上自然也是千差万别。南北侗族“民居各有特色,在房屋形式上,北侗的民居与当地汉族的民居极为相似,一般为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盖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2]。如贵州榕江的侗寨就是如此。而相对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还是当属南侗的民居。南侗侗寨依山傍水而建,由于深受山区地形和潮湿气候的影响,在建筑形式上多采用干栏式吊脚楼。南侗民居一般是单家独栋的形式,也有将同一家族中各家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互相连通。除了建筑的屋顶,其墙面、屋柱全部使用杉木;柱子使用大杉木凿眼,将大小不一的杉木相互穿插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也十分的坚固。民居一般建有三层,底层因受到当地气候多雨潮湿的影响,不宜于人居,通常用来堆放柴草、农具、杂物和饲养禽畜。第二层才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外面是堂屋,在此设有火塘,堂屋既是供奉“祖宗”之位,又是全家休息、吃饭的地方,还用于接待客人;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长长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供家庭成员休息、劳作;里面是卧室,一般外人不能入内。第三层除了用作居室外,还用作储粮和存物。南侗的民居除了用材独特、结构精巧,另外一大特点就是占天不占地的建造形式。在建筑结构上一层比一层大,即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挑出大约六十厘米左右,第三层又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再挑出约六十厘米左右,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木楼,侗族人利用这种空间形式,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二)鼓楼

“鼓楼”就是侗寨放鼓的地方。因为侗族人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的也有三、五十户。一旦侗寨遇到外敌骚扰、或者是重大事务商议等,就由寨老击鼓号召。因此,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人民也就习惯称之为鼓楼。通常侗寨的建筑围绕鼓楼修建,犹如蜘蛛网,形成放射状。侗寨一般以族姓为一个单元,且围绕鼓楼而建。如果一个侗寨族姓较多时,那就同时建有几个鼓楼并立。正如南侗地区较大的村寨肇兴,全寨按照房族分成仁、义、礼、智、信五个自然片,形成的五座鼓楼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矗立在寨中,蔚为壮观!因此也被誉为“鼓楼之乡”。鼓楼是侗族村寨中最高大的建筑物,它体现了侗族的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在侗族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场所。鼓楼通体为本质结构,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有诗赞道:“百年木楼身不斜,一身杉木坚似铁。”这也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中木匠高超的建筑技巧。鼓楼的建筑造型各异,常见的有干栏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等,其中以密檐式为最多。密檐式鼓楼下半部像座亭子,内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撑起一座大厅堂;亭子的四周有栏杆和座椅,中间设有一个石砌的大火塘;鼓楼的上半部像座宝塔,有5层、7层、9层、11层,或许更多层,可以高达10~15米,宝塔一般为四边形或六边形,檐角高高翘起,态势如飞似跃;楼顶小阁放有一面皮鼓,这就是形成鼓楼之称的来由;楼外尖顶上通常以象征吉祥的葫芦或者千年雀进行造型。[3]贵州地区比较有名的鼓楼要数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从江县高增侗寨鼓楼了。高增侗寨分为上寨、下寨和坝寨三座寨子,分别有三座鼓楼,其中有两座建有17层,高近30米,另一座建有13层,高20多米。这三座鼓楼没用一钉一铆,全部用柱枋凿穿,相互交插而成,工艺精湛之至。

(三)风雨桥

苗寨喜欢依山而立,而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独木桥等,其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要数风雨桥了。风雨桥,因桥廊的内外施有绘画和雕塑,因而又称其为“花桥”,它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风雨桥大致有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所谓亭阁式风雨桥,即在桥面上修筑亭阁,看上去玲珑雅致;而鼓楼式风雨桥,则是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在桥廊之上,再加盖几座鼓楼式建筑,看上去显得十分美丽壮观。风雨桥的建造结构一般是以青石作为桥墩,在石墩上架设巨大的杉木作为桥梁,在梁上铺设木板构成桥面,在桥面上建有长廊,长廊之上再建鼓楼或者桥亭,长廊的两边设有长凳,楼(亭)廊相联,浑然一体。这种桥、廊、楼(亭)三位一体的构建方式,是我国古建筑中少有的一种结构形式,具有很深的研究价值。风雨桥不仅是村头寨尾的主要交通要道,而且还是人们遮风避雨、纳凉休憩、迎宾送客、对歌娱乐的好地方。贵州侗族地区最著名的风雨桥要数架设在黎平县南部南江河上的地坪风雨桥。据资料介绍,地坪风雨桥是目前贵州最古老、最有特点的风雨桥,桥身全长57.61米,桥宽5.2米,高7米,始建于光绪八年(即公元1882年),距今已有123年的历史,是侗族风雨桥建筑中的精品,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经典体现。地坪风雨桥的经典就在于桥中有楼、楼中有廊、廊中有画,整座风雨桥的建造不用一钉一铆,建造前也没有设计图纸,全凭侗族民间工匠的巧妙工艺建造而成。

贵州侗族村寨规划特色

结构奇巧独特的侗族建筑艺术,相互依存,互相呼应,体现着一种协调,宛如“侗族大歌”。侗族建筑艺术的精湛工艺让人惊叹,而侗寨的布局规划也是巧妙之极。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除了在生活习惯、语言、服饰、建筑样式等区别外,村落及布局的营造方面也是别具一格。贵州地区多山,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古人有“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之说。黔东南地区的侗族村寨拥有着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村寨山地纵横、峰峦连绵、沟壑遍布、峻岭磅礴。侗族人们是以农作为主要生计的民族,聚居和依山傍水的居住地的选址原则,造就了侗族村寨特殊的布局形式,有的背山而建、有的半山而建、也有的沿河而建,各式各样的布局使其有着一个有别于城市、城镇的一种居住形式。

侗寨选址非常讲究,一般遵循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基本原则,这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日照、抵挡冬季的寒风,而且还让人感受到一种安全。不同地区的侗寨在选址、规划、布局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同一地区不同的寨子也不尽相同。有些寨子选择在深山峡谷中,有些寨子沿着溪水河畔而建,不论选择怎样的环境,侗寨的分布格局都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规整的进行布局。通常情况下,侗寨通常以寨门为分界线,以族姓为单元组合成团而居,围绕象征团结的鼓楼而建,形似蜘蛛网的侗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形式,让居住于此的族群成员们感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增强了族群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亲密友善,从而使整个村寨形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现代城市住宅小区与侗寨一样,虽然都被围合封闭,纵使居民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而由于城市生活的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邻里之间关系冷漠、互不往来,这与侗寨族群成员之间的和睦友爱大相径庭。因此,侗寨的布局原则体现了一种住区的文化内涵,这也必将对现代城市居住小区的设计理念起到推动作用。

贵州侗寨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侗寨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布局形式,当然,这也是侗寨选址的一大要点。侗寨的选址非常讲究,除了依山傍水的基本原则之外,在人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上也必须保持平衡,使之与周边环境形成和谐的搭配关系。侗族人把自己所居住的寨子比喻为一艘船,周围的环境比喻为水,若是容纳量超出了船的容纳能力或者是水太浅,都会导致船出行的危险,因此一个寨子能够容纳多少人,或者说这么多人需要多大的寨子,这一点也是极为讲究的。

侗族村寨,或依山傍水,或临水近水,或引水入寨,村寨建筑聚集了自然的灵气,就好似生长在这个环境之中一样。侗民对大自然的崇拜,造就了对村寨景观、建筑的布局,产生了当地的一些布局基本原则。虽然村寨的总体布局是因为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形成的,但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有序、自然的村寨风貌,让侗寨在整体上与自然相得益彰。同时,侗族村寨的布局与自然互为依存,借于自然而得益于自然,并极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自然生态设计理念方面,自然生态型的设计不仅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而且更强调环境的舒适性、健康性,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思维,这些理念在侗族建筑及规划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依山而立、傍水而建、因地制宜、以天然地势来划定居住地域的侗寨,在其选址、布局、营造以及文化体现上追求“万物有灵”、“神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理念。

总之,集聚的民居建筑、寨中高耸的鼓楼以及起着连接作用的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群体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它散发着侗乡人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民族特征;侗族村寨的布局规划中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展现了他们的民族性与文化特征,并综合了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对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极好的启发作用。在对侗族建筑艺术的探析中,搜寻其研究价值,为民族学、古建筑学、旅游文化发展、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