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摘要: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由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计划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当今社会计划经济的作用仍不容小觑。

关键词: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

计划经济体制简称为计划经济,是指根据政府计划决定产品生产、资源配置以及产品消费等各个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制定政策措施,计划安排经济活动,调节经济运行,有规划、有计划的发展经济。不论是改革开放之前还是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计划经济的含义及形成过程

(一)计划经济的含义

计划经济又称为指令性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高度集中、效率低下、以计划为主的特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依据政府制定的计划决定产品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等各个方面,其中大部分的资源归政府拥有,并且依据政府指令合理配置资源。计划经济的实行是为了避免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使经济发展不受市场影响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1949年到1956年我国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萌芽阶段,时间从1949年10月持续到1950年6月。1949年底,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国营工业,逐步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进行调整,将其纳入计划生产的轨道。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而后又相继成立了其他专门性的负责计划管理的中央机构,这一时期已开始提出发展国民经济的某些计划和措施。第二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阶段,时间从1950年6月持续到1952年8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造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初步形成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决策结构。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以制定指令性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形式,对国民经济各方面开始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第三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阶段,时间从1952年9月持续到1956年12月。1952年9月,同志提出了“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目标,1952年11月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4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工作小组,195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其中的第十五条规定充分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走计划经济的道路,中国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这不仅是新中国领导人为了实现富民强国的伟大目标,也是中国在实现社会制度变革后走向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行计划经济是为了加快实现工业化,因此中国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此只能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来配置资源。第一,根植于领导人的赶超情结。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洗礼,人民生活本就不富裕,并且在建国前受尽各国欺辱,不仅大量财富外流,国格、人格更是荡然无存。建国后中国领导人希望尽快实现富民强国目标,希望中国能尽快追赶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步伐,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力,因此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中国的老伙计——苏联比我国革命胜利早32年,并且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经济模式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中国并未完全照搬苏联的经验。在“一五”后期,中国开始强调重视本国的经验,将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计划经济体制道路。第三,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成为生产要素的主人,通过实行按劳分配,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马克思所说的“计划经济”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社会(国家)从具体情况出发,预先拟定经济的发展方向,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正,从而对经济社会活动实行自觉地组织管理和调节。它是‘自觉’运用经济规律的主观表达形式,具有事先性、自觉性、宏观性、可调节性。”

三、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建国头七年,中国逐步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一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逐步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我国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际工业体系的骨架,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资源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特殊历史时期,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最大限度的实现发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第三,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各项福利制度初具雏形。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人有工作,人人有福利,收入差距微小,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二)消极影响

首先,由于计划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缺乏经济活力和竞争121力,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导致市场严重落后。其次,由于发展的低水平和不均衡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并且具有极大的盲目性,人才匮乏、计划不完善、资源极度匮乏,使经济发展脱离实际而造成巨大浪费。第三,平均主义严重,极其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极大的抑制了企业和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经济发展滞后,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且由于长时期内计划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导致人们思想僵化、固化,本来正确而且很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尝试,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实行了将近三十年,既有其深远影响又有其不可磨灭的弊端。虽然在现今社会看来,计划经济的不利影响较大,但是这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领导人正是认识到计划经济的不足,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道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即使在今天,计划经济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既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又能使经济自由发展,保持竞争力和活力,实现经济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浣芬.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及其历史特点[J].党的文献,1996(2).

[2]侯廷智.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历史的理论反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3]赵大兴.中国计划经济的特点及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9(8).

[4]陈甬军.中国为什么在50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J].厦门大学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5]朱佳木.关于在国史研究中如何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21).

[6]贾国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7.122

作者:石烨 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