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经济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的各领域范围,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面的重大问题,能够给中国当代文学提发展供新的视角。一方面,由于文学作品的市场形成以及在价值规律影响的作用下,传统的文学行业制度被冲击,从而推动进一步改革,让文学作品产生繁荣。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作为精神产品,需要和市场机制运行规律相符且同步调,不能与之脱节、相背离。因此,文学领域的建设发展在遇到时代进步的困扰,以及种种新的冲击情况后,关键还是应根据自身特点和规律,转变方向,用正确的思想进行加工处理,以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壮大。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对文学艺术作品产生巨大影响,它可以为文学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
经济的发展还对文学的功能和生产机制有着积极影响,并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既有认知和观念形态从而间接作用于文学创作,从而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人群分层,阶层感悄然而生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出现调整,很多市民百姓也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从边缘地带进入到权力文化的核心地位,主流文化的话语权也在被慢慢稀释到普通人手中,且人数越来越多。2018年初,由广大读者熟知的文化企业家、文学评论人龚曙光著作的新书《一个经济人的文学观察》重磅上市,该著作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品。刚上市不久,这本由七场文学对话汇集而成的著作备受大家关注。作者根据自己毕生的文化从业经验以及多年积累的文学沉淀,在书中也表述出自己的感受的和思考。他从文学角度看世界,也从时展的视角审视文学的发展,像是对作者与自己的一个自问自答,只是这个问答时间间隔了三十年之久。龚曙光自己披露,在书中的很多谈话过程中,在现场的对答中思想碰撞火花激发了不少的观点,这是与其他著作和他本人过往著作所不同的。谈论话题在切入度和解读的语码方面与当下所流行的文学批评也大径相同,这是本书所呈现的特殊性,也可以说是文学史文本中所独立的旗帜。首先本著作最值得肯定的一点,也可以说是最佳卖点——单凭作者能邀约到这么多著名作家对谈,已实属不易,且彼此对谈的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更加引人深思。从这一点能看的出,作者编著该作的深思熟虑和绞尽脑汁的准备、编排;另外,作者本身的身份是一个经济人,这本书的视角也是以作者经济人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不囿于文学,在经济人与文学人之间展开的对谈和思想对碰还要确保思维不能崩裂,每场谈话聚焦的内容观点和视角且不能重复,这对于作者编著实属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个经济人的文学观察》全书共计分为第一部分对话和第二部评论两大章节内容,作者汇集了自2011年12月至2017年5月期间与张炜、韩少功、残雪、余秋雨、王跃文、阎真、李秀文七位著名作家和名人的深度访谈后,归纳总结后整理成文的文学随笔集。著作主要围绕中国经济近二十年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文化传播者的当代使命,文化人的宿命与抗争等方面内容进行谈话。从深度谈话的思考内容中体现出当代文学的创作,并展望当代文学未来的发展使命。该著作的序篇是由《曾国藩》的作者唐浩明所作并大力推荐读者阅读。作者与七位名人对话,谈及到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随着进入数字化时代后重构文化生态与经省文明,提出思考文化传播者的当代使命是什么?文化人的宿命是什么?随后话题落回谈及当代知识分子的新路,抛出无论远方和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展望。第二部分,作者用了十七个小节结合文学作品实例一一发出评论。龚曙光对话张炜讨论了近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在张炜的眼里文学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变化,界由比较单纯,精气神凝聚的一面转向了更加开放,样式百态的文化,阅读越来越宽泛,但是精气神似乎呈现分散局面,无法集中打在一个点上,这是他看到的文学界最大的变化。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文学的纯度和震慑力降低,趋利性导致的方向、品种多样。在经济发展向上而走的时候,文学的繁荣貌似没有与环境的开放程度呈某种正相关,有些悖反。究其根本原因,两人也进行了思想上的意见互换,环境和物质条件变得宽松以后,人心力出现涣散,令人一时间无法适应和习惯,导致角色定位不清,大批的创作者无法表现出理想状态。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变化的加速器,社会中的每个职业都将被裹挟其中,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既要通过创作解决灵魂深思的问题,同时也要解决自身的境况,面对经济宽容社会接纳度高的环境下,环境为文学创作者解决了生存问题,同时也提供了诱惑力,这就导致大批的创作者无法独身事外。这时候经济给文学带来的就是一种迷茫、诱惑和眩晕。无论客观环境变化多快多大,但是文学最终写的还是人性,核心部分是不会变化很大的。在与作家韩少功对谈时,由韩少功自定主题“人生的活力与定力”。对话主要概述当前中国社会文学领域的风气既无活力,也无定力,缺少怀疑精神,包含浮躁之气。
就当前文学形式和文化氛围去讲,应多持有真情实感,多点定力和自信,不要人云亦云的,更不必浮躁。对谈中主要探讨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生态与精神重构,数字化不仅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本身所具备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使传统文化受到影响。韩少功本人在文学界是一种地标性的存在,他用一种回归本真的方式滋养着文学,填充着时代每个空虚的灵魂。韩少功就是这样一路秉持着“自然之子,乡土之子,民众之子”以中国方式的现代主义,挂住国家社会重大问题,用文笔在作品中展现了他的文学定力和思想活力,成为独特风格的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范式。龚曙光与残雪的对谈:暗影与光亮。残雪的暗影是靠精神的光亮来塑造的,她的作品均是充满浓厚艺术品气质的完整呈现。这是龚曙光对残雪的基本评价,“暗影”是对残雪小说中生活的暗示,“光亮”则是残雪小说中充满人性美好的宣扬。提到她笔下的人物,就像油画家勾勒出的画,需要用油彩一遍一遍地去涂去填满,有的地方甚至涂上三四十遍才能确保一幅完整作品的呈现,她就是这样的残雪,别人可能读不懂,但她却给大家贡献出充满质感,对比度强烈的作品。三十年的再次对谈,残雪的精神境界已经走到了哲学领域,她本人以及她的作品都变得更加温暖。同时他们也讨论到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精英文学有些倒退,她将文学时代的到来寄托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身上,她代表了一种精神的领舞者,用实践和文字把文学想艺术生化,将艺术带向美学,最终将美学升华到哲学领域,一步步地在精神阶梯上攀登,是名副其实的精神劳作者。龚曙光在对话余秋雨作家时,对谈中主要探讨了文明传播者的当代使命,两人的对话被称为“最为华丽的一次精神盛宴”,余秋雨放弃了官场和媒体后,选择了自己的立场和使命,余秋雨传达文明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汇就是“碎片”,它是一种意向的存在。如果作为文化传承的实践者,余秋雨自己的使命就是要遵从这种道义,维护并最终成为道义的建设者。“选择”“碎片”“文化道义”是龚曙光总结与余秋雨谈话中的关键词。龚曙光在与王跃文的对谈中,他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一次深度的思想上的对碰,也是作者几十年人生的回顾和总结。在谈话中作者评述中国文化与权力、经济与爱情等等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制约性,相谈之间充满了坦诚和洞见。随后在他与作家阎真的谈话中有更好的体现,对话中的话题内容的延申重复解读了当年所处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存在的普遍的困惑和纠结。对话李修文:远方和人们,都与我有关。
在李文修眼中社会的浮世绘就是这氤氲着烟火的人情味,是像鲁迅一般悲悯这社会中下层的小人物,对其性格命运的观察与深思。在“人民”“山河”“文辞”“袈裟”这些关键性字眼中探寻内心的苦难,对生活中的悲苦产生的共鸣,修文对所有的人物都是包容,在情感上认同,在文学的意义上讲,他用自己的作品印证每个人的命运并试图从某种意义上去解脱这些人的困难。龚曙光在书的第二部分分别概述当代小说的叙述方式的巨大改变,以何立伟的立体论为例进行说明,并借用残雪小数中的一种艺术解读方法,在哲学和美学的视角下如何面对新文体出现的困惑,最后以蔡测海小说的感受评述了对生命的告白,在他的小说中对既定的语言概念和结构方式的逃避,也是暗示读者需要超越常规语境的涵义,突破日常的语义界限,使生命的不思辨逻辑更加本质的呈现,这也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暗示。一切的论述归结到寻找文学的根,寓意受不同价值和现实影响的年青一代,就像鑫森小说中的意义把握一样,应追求孟子学说汇总的“仁体”“仁心”的生命意义。作者虽然以经济人的身份开展本次与文学名人的对谈,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从未停止,龚曙光的身份不断的在蜕变,得益于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当代文化转型的期待,引领着他越来越走向成功。他满怀文学的赤子之心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保持着他自己关心中国文化的现在和未来的真切诚心。一直坚持不断地推动整个产品迭代以符合互联网融合发展,他将自己比作一个“推手”,一个积极的践行者,即使未来道路走的非常艰难,但是依然坚持初心不改,才有了今天能看到的这本著作《一个经济人的文学观察》。这也许是对作者自己的一次很好的回归,也可能是对自己一次重新塑造的尝试。文章内容的精华蕴涵了大师的智慧、文人的思虑与担忧、未来中国的文学之路,不单单是本简单的谈话录,评论文集。这本书,犹如漫长的灵魂舞蹈,从文学这个点切入到经济时代科技快速变化的真实世界,又通过文学回归到自我精神世界的纯粹思辨之中,最后将诗性、见识与思辨融为一体,呈现给读者面前的是更为辽阔的视野和鲜活的生命力。
本著作在对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中进行的深度探讨,由商业反观文学发展,回归到自我内心的追逐,这是作者一路奋斗的足迹和领悟。文章的内容朴实无华,非常接地气,较作者之前的作品中更加饱满细致,令读者读起来非常具有亲切感。著作对过去几十年的变化进行总结,用对话的方式记录,用文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用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角度思考文学,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应答,谈的渗透,总结和省察透彻。作者富有洞见且充满坦诚,是文化传播者的一种使命感,体现出文化人的宿命和抗争性。该著作可以称得上再次燃起文学热爱者心中激情的火花,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遐想和启迪。
作者:付秋思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