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机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机制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机制分析

展望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的未来走势,重要的不仅是要看何时复苏、谁先复苏,还要看复苏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尚未完成,我国经济无疑长期看好,但短期、中期和中长周期尚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国调整期的政策选择,要在保增长、保就业的同时,在加快创新、深化改革并以此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要有所突破。我国经济复苏取决于政策效果、内需启动及危机发展态势我国当前的经济下行是市场机制的周期调整、前期总量紧缩和结构调整政策作用及其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相互叠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经济2003-2007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对应工业化、城市化的住行产业链群及对应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出口产业链群拉动。2006年以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整和前期紧缩政策的共同作用,引发了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群发展减速,包括出口退税在内的结构调整政策则引发了出口相关产业链群的下行调整——从11%以上的高速增长区间向比较合理的9%-11%的中速增长区间回归。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对前期总量紧缩和结构调整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政策因素的下行影响已经逐步递减。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冲击、扩张性政策效果及领先产业的恢复发展等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减少影响正在进一步显现之中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导致的世界经济减速大大超乎预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余震和连锁反应仍然在持续,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正在进一步释放。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并存相抵情况不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出现严重的收入效应,也面临一定程度的负替代效应。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也使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尤其是出口——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遭遇困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难度加大,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受到冲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矛盾和困难增加。

2.扩张性政策作用开始显现、领先产业周期性调整基本见底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政策调整,包括稳定外需、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以及促进汽车、家电等消费的政策已经陆续开始发挥作用。在燃油税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汽车消费有所恢复。住房产业经历两年多的下行调整,在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目前已经基本到底。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将逐步开始恢复,为下行中的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内在支撑。4万亿投资计划已在2008年四季度推出,并且在继续推出新的项目,扩大投资的效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显现。如果扩大投资政策的效果能够有效抵消外需下降的影响,并弥补住行相关产业下滑的部分影响,与住行相关产业的自身恢复形成合力,我国经济下行调整将在2009年中期基本见底。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有可能率先复苏并保持中期快速增长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严重,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也不可能因此而发生改变。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有可能率先复苏,且中期趋势比较看好,复苏之后保持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在中长期周期内能够在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则有可能出现新的快速增长周期。

1.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有可能率先复苏尽管我国的出口相关产业已经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且国际金融危机的余震及连锁反应还在继续出现,但主要发生在与我国经济联系不太密切的国家,对我国的后续影响有限。只要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不再出现大的问题,我国外需将不会发生新的大幅度下降。即使外需下降,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80%依靠内需拉动,因此,短期经济走势发展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政策调整效果。由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被破坏,且投资和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投资的再度提速可以部分弥补出口下滑的影响;我国经济的驱动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下行力量已经处于递减之中,上行力量开始加大。正因为如此,一般认为我国经济有可能率先走出危机阴影,先于美国较早实现复苏。即使美国爆发新一波冲击,进一步影响我国出口并影响到投资者、消费者信心,我国经济复苏将可能延迟,但仍然将早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恢复将可能呈现U型轨迹。

2.复苏后的中国经济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格局从周期角度来看,中期发展取决于基础设施投资和住行等领先产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无论城市化还是工业化并非自然过程,其本身发展同样需要动力机制。工业化及信息化进程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推动,城市化则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制度创新、政策调整与公共投资等推动。就中周期而言,政策调整与公共投资的增加,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住宅相关产业的恢复发展将是我国经济中周期的重要驱动力量,住宅产业的恢复发展决定我国经济的真正复苏。由于政策调整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住宅相关产业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恢复即将开始,并将引领相关产业发展和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经济虽然从中周期角度来看继续向好,但增长潜力可能趋于下降,难以再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回归中位增长区间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方面,经过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东部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已经基本过去。经过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达到一定的程度。预计国内经济调整期结束时,全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能基本完成。如果住宅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没有比较大的突破,城市化相关的投资将趋于递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降低。消费的拉动作用虽然将缓慢上升,但能否弥补投资作用的下降仍然有待观察。另一方面,即使美国可以在短期内走出衰退,但过度消费状况将可能有所改变,美国的消费需求可能将下降到比较低的水平上,即使中国出口产品的收入弹性比较低,对出口产品的需求无疑将减弱。如果在开拓新兴市场以及发掘其他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方面没有比较大的突破,导向模式将面临严峻的需求约束,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难以完全恢复。

3.中长期趋势取决于调整期政策选择、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长期而言,重要的不仅是何时复苏,而是复苏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不仅包括短期应急措施,也包括了长期发展措施,且各国政府的重心应该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中长期措施上来。从长期尤其是从中长周期角度来看,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技术、制度因素推动,而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又取决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推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但在技术创新方面并没有建立起比较有效的体制机制。历史经验表明,危机时期往往是重大技术创新甚至突破的孕育时期。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包括了促进创新的不少内容。在这方面,我们显然没有做好准备,需要我们在调整期的政策选择方面有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