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基于民族潜意识的园林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基于民族潜意识的园林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基于民族潜意识的园林设计

前言

当前的园林设计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探索我们究竟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以什么样的方式提炼文化、表达文化,才能设计出从场地生长出来的、好的园林景观。文化的借鉴方式包括直接、模拟、抽象、隐喻和象征五种方式,一些希望赶上文化这班车,但是又设计建设了形式十分具象的建筑总会让人忍俊不禁。文化的借鉴方式是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做,《城市山林——城市环境艺术民族潜意识图说》一书,正好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书作者从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这场“潜意识的盛宴”中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消解出发,在自然、宗教与信仰、历史与文化、促进公共性及交流等方面探讨了建筑与城市意义延续和构建的场所更新中历史意识与历史潜意识的问题,展开了对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民族潜意识人格的剖析,进而探讨城市“环境艺术”的社会性转向及其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建构。这本书并不局限于园林、建筑或者是城市规划的某个单方面,而是站在心理分析学派的角度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和城市规划等这些现有的历史遗迹及发生在其上的现象以及作者所看到的社会现象,深入剖析在场所更新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的当时人们城市思维方式、历史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及其形成过程,通过相应的设计表达自己对于文化表达方式、文化的继承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我们应当谋求社会性“环境艺术”在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建构中的开放性、多元性及多层次性,而不能将促进社会认同及凝聚寄予在制造某些固定的民族符号之上的论点。民族潜意识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发展的最初动机,并且又给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感性意识材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1]。

1民族潜意识的当代特征

民族潜意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群体潜意识,它是一定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压抑和历史积淀而造成的各种民族心理的总称,具有民族性、隐秘性、自发性和延续性的特征。民族潜意识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同时又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演化的[2]。当前社会表现出的民族潜意识具有的当代特征总结如下:

1.1宗族意识减弱,三口及以上家庭成为主要社会单元

中国的传统思维通常是来自家族和家长教育,在那时,宗族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有了相对应的建筑形制。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只是一个家族居住在一起,宗族意识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流意识,更多的是以一个三口及以上的小家庭为社会的主要单元。然而越来越多的学校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父母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在家陪老人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们只能待在学校和同学老师玩耍成长,在家跟着爷爷奶奶成长。一些研究指出,现代教育的意义是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建立与家庭不同的价值观,家庭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少,能够受来自家庭的消极“三观”的影响越来越少,但是同时,能够得到的优秀家庭传统同样也是越来越少。他们直接的价值观形成来自于老师,来自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这使得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对于社会的包容度更大,更加渴求一种专属性。

1.2“地缘”减弱,多民族、多地域生活方式融合成为趋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与国外的交流不断深入,好的坏的东西都不断涌入,很多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如今已经成为了现实,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的融合度也不断增加。同时,千千万万带有各自地域特征的人们背井离乡,汇集在一起。不同地域的文化的不断碰撞,人们的接受程度增加,也使得设计开始变得多元化。对于新奇之物的追求,以及对于人性和天性的不断解放,人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人们开始依从内心,追寻自己喜欢的东西。然而自身成长经历过程中不同事物的不断影响与再创造,使得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文化内涵和语汇高度融合,不断碰撞出了更多新的创造。

1.3民族符号化的意识增强

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中的潜意识传统虽是一种微妙而深刻的隐性意象,却也是具有客观性的,它有别于那些被随处主观滥用以致作秀的固定观念和符号传统[3]。“新中式”景观的出现是民族潜意识影响下中国人对于中式景观的一个创新和发展。“新中式”中,山与水都经过高度提炼,借鉴中国山水画中对于山水的高度提取,以符号化的形式出现在园林景观中。同样,在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也出现了中式元素符号化的现象。这是经历各类文化冲击之后,中国人在民族潜意识影响下的一种创新与融合。

2园林行业中的民族潜意识挖掘与再表达

民族潜意识讨论的是如何从民族自身的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加以吸收“同化”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民族潜意识是什么样的,具体如民族习俗、民族禁忌、民族欲望、民族情感怎样,是和这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状况,尤其是与它所依存的社会经济方式和政治制度大有关系的[4]。景观设计不应当仅仅是对文化象征符号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凭借其社会族群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始印象”来获得灵感。这种“原始印象”是人类从原始时代一直积累到现在的印象,往往同生与死这样至关重要的记忆痕迹相关,不仅具有生理遗传的先天倾向,更是一种社会性遗传。在了解了历史潜意识之后,对于应当具体怎么来实践于具体的建设中,不同的人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探索自己对于文化内涵、文化潜意识的提取和表达方式,探索自己的设计风格,还有探索对于传统意识层面的保护与否,保护到什么程度的思考。当前很多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运用到“家”的概念,但是一个能够引起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环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1)设计语汇的特征化“新中式”的诞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中式文化的探索和尝试,如深圳万科第五园、苏州博物馆等。传统中式建筑与景观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当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选择当地容易获取的材料进行建设和景观营造,同时也都融合了当时人们对于空间、色彩、价值、民族特色的理解和融合,使得各地的建筑与景观各具特色。对于现代而言,传统的景观和建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还保留有较多的特征和符号可以进行提取,当前对于传统建筑与景观的特征和符号提取和特征语汇的总结提炼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解构与再创造。(2)设计思路的多样化设计的符号和特征犹如设计师手中的画笔,运用这样的画笔能够绘制怎样的作品,还需要一定思路的统筹和安排。设计的思路应当是多样的,或是场所精神,或是居民习惯,或是基于对当地景观的保护和修正等一切可以寻找到人与人之间共同性的方法。在新的视角指导下,才会对场地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表达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创造出具有灵性、特征明显、满足民族潜意识的作品。(3)村落遗址的保护与特征提取江波等[5]针对张谷英村发展的问题指出:开发过程中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对于隐性的文化、价值观保护不够。古村落的居民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生活在里面的人总会老去,新生的孩子总会接受现代的教育,人内心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消失殆尽;但只要建筑还在,空间布局还保留,传统习俗还可以查得到,我们便还能够感受它们,那么每一砖每一瓦会向我们讲述当时的事情。这应该才是建筑的意义,也是园林行业在做场地更新时需要从古建筑和古村落中剖析到的文化深度。可是在具体的场所更新和开发的过程中,会存在当代人的需求和传统场所精神相矛盾的地方,即需要承载大量游客的开放空间和传统内向型空间布局之间的矛盾。这便需要我们思考古村落的重点保护和合理开发问题,在能够满足游客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护古人所留存下来的东西。不过即使没能完全保留,但是能够使其焕发新的生命,适当的断根、保留特征也是必要的。

结语

笔者认为蕴含当地文化、具有本土特征的景观具有无尽的生命力。虽然每个人对于情感、情结、情怀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能够存在于当地之中而经久弥新的文化景观,应该是能够满足人们集体潜意识的景观内容。传承的意义就在于此,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中间,慢慢地被影响成为这里的人,身上具有了这里的文化烙印,同时也对这些文化景观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这里也便成了我们远离家乡所眷恋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与这个地方的共通性,也是外出时我们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人而具有的个性。就如同苏州博物馆,它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周边的拙政园一脉相承,但是同样具有现代的文化特征,试问这样的建筑谁人不爱,谁人不称赞?其实,建设有中国特色与本土地域特征的园林景观和城市规划建设也是对城市居民的一种心理暗示,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所在的地方具有特点,也需要认识到我们可以创造出美的意境。外国的景观可以用来增加文化多样性的观赏乐趣,同样,也应当相信本民族的文化同样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美感。这和提到的文化自信是一致的。具有自信的民族潜意识中包含有一种力量可以衍生出更强的民族凝聚力,它隐藏在人性更加基本的层面,可以引起属于同一地域和同一时间段里面人们既私密又普遍的共鸣,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表现。历史是以当代人的观点来重写的,建立在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和未来的理解基础上,所以园林建设、城市规划等这些社会性“环境艺术”的创作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挖掘更强的隐藏的民族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才是最值得保留和表现的景观核心。

作者:张瑜 陈存友 胡希军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