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法国室内设计中国风脉络特征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丝绸之路促进了贸易的蓬勃发展,也为17-18世纪法国中国风设计的时代风尚提供了历史背景。从室内美学形式角度出发,探讨色彩、构图和造型,揭秘中国风设计的脉络与特征,对17-18世纪法国室内中国风设计的性质特征及其历史地位进行概括总结。
【关键词】法国中国风脉络与特征美学形式
一、法国室内中国风设计脉络的展现
西方自大航海时期开始,发现新世界,也发现了新事物。新奇事物引发人们的好奇与欲望,也引发审美上的革命性改变。大发现之后,西方对于神秘的中国愈加好奇与关注,一直都想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想探索神秘面纱背后的真相与本质。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西方除了经济贸易,在文化政治各领域的交流不断加强,欧洲的商船将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屏风、壁纸、扇子、绣品、泥塑人物以及各式小玩意等等都陆陆续续运抵法国,开始在法国境内广为流传,17-18世纪的法国人更多是通过耶稣会传教士们在中国居住以及游历的心得著作,得以更清楚地认识华美富裕且历史悠久的中国。德国学者利其温(AdolfReichwein)认为:“洛可可时期的欧洲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不是通过文字,而是经由那些浅色的瓷器,色彩闪烁、质地飘逸的丝绸,展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美好前景。”[1]在法国,这股中国风热潮尤其的炽热,在如此崇尚中国工艺品的时代氛围中,其仿制品也因为需求的扩充应运而生了,普拉德(AbrahamduPradel)的《1692年巴黎通讯地址使用手册》中,描述了盛行的奇珍异玩交易景况[2]。华铎的作品《杰尔桑店铺招牌》,也描绘了当时巴黎著名的贩卖中国艺品的商店“佛塔”。在当时的法国,凡是拥有社会地位的人,都会在家中摆放或真或假的中国货,中国艺术成为18世纪法国人争相追求的一种风尚[3]。欧洲因为中国工艺品的流通,形成了一股中国风尚,随着中国热逐渐加温,中国的外销工艺品供不应求,中国外销工艺品的仿制开始于16世纪晚期,欧洲艺术家在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认识还并不完整的情境之下,参鉴了市面上流通的中国工艺品与版画图像,将中国符号加以提取再应用,以西方审美意趣来填补,巧思精炼出的中国风设计具有特殊的艺术趣味,是经由西方想象与诠释的“中国风”(Chinoiserie),其中对于法国室内中国风设计图样影响最大的是纽霍夫的游记[4]。这样的风潮也为一些从事中国艺术仿制及创作的艺术家提供了商业上的利益,布歇便是其中一员,为了迎合市场,布歇必须在视觉上参照进口的东方工艺品,刻意营造异国氛围。布歇在法国洛可可时期绘制的中国风作品,不仅风格出众、艺术价值高,而且他所塑造出来的中国风也都成为典型,影响了之后欧洲各国风行的中国风艺术。布歇积极从事中国风艺术创作是因为中国这样一个遥远且未知的地方,给他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中国”这个主题,能够让这些西方的艺术家在创作上有足够的自由去发挥表现。西方艺术家对中国的一些设计并不是单纯地模仿复制,而是汲取当中的东方趣味来进行西方式的艺术再创作。
二、法国室内中国风设计的美学形式
从美学形式上来分析法国室内中国风的色彩设计,在丰富的色彩中最有特色的色彩配置可简单总结为三种组合方式:一是蓝与白的组合;二是金、黑与红的组合;三是浅色底上变化丰富的彩色,特别是粉彩的渲染。中国风设计的构图特点:一为不对称与不规则构图,曲线、不对称、柔美、可爱取代了直线、对称、硬朗、冷峻,这都是与洛可可风格相对应;二为散点透视法以及鸟瞰式的视野方式,当然有的艺术家如达哥利在描绘东方景物时,也会采取焦点透视法以适应西方的审美习惯;三为不严格的比例关系,中国风追求异国情调的效果,如特别大的花朵、蝴蝶与蜻蜓等等。另外,中国风设计构图在纺织和漆绘壁板中能见到,总共有两种模式:一是岛海式构图,二是登高式构图。岛海式构图模式有的来源于东方漆家具,实则就是东方散点透视式构图的一种。登高式构图实则就是毕芒图案中常用的X式构图。
三、解析法国室内中国风设计的性质特性
(一)设计领域的自由放纵
室内艺术是实用艺术领域的代表,中国风的艺术灵感源源不断地刺激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给18世纪的法国室内艺术设计者们带来了难得的契机。设计者们从模仿中国外销艺术品到创作中国风作品,寄托着设计师们理想的“中国房间”不断涌现,使那个时期的法国室内艺术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时尚性质
中国风设计的时尚体现在流行层面上。18世纪的法国王公、贵族、社会名流们追求奢华的生活,引领着时尚风潮,中国风就是当时流行风尚的一种,被认为是一种时髦。国王对中国风的推崇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再因为法国的宫殿是开放的,民众甚至可以到国王的房间进行参观,因此民众们也都加入风尚潮流里来。当时的法国引领欧洲时尚,法国国王有的,欧洲其他国王、女王也会很快跟上脚步,众相追赶着法国的时髦。法国艺术家们所进行的中国风作品创作,基本上是对欧洲风格的表达与诠释,是从西方社会文化的需求出发,因此,中国风只是中国皮,不见中国骨,骨架是基于西方审美意识与社会需求的异国风情,也是西方文化系统与审美意识下的殊异品味。
(三)符号化的表现手法
我们发现他们用来表现中国风的一系列符号反复出现,内容涉及各方面,譬如男人头带锥形帽,女人穿长裙,出门要撑着伞以及大肚子和尚是中国人崇拜的快乐之神。这些符号根据他们要表达的意境,被拼贴起来。那些为了让法国人愉悦的作品,真正的中国人看到也会觉得很新奇有趣,被作品吸引,但是当被告之那就是中国时,又会非常震惊。
(四)程式化的表现手法
有了一系列符号作为设计素材以后,接下来就是以某种形式或是某种范式将设计素材或元素组合搭配起来。中国风在色彩设计上的灵感来源有:中国青花瓷的蓝与白,东方漆器的黑色、红色、金色,中国彩瓷上丰富艳丽的色彩。而“中国式”构图与造型被表现为遵循着不对称不规则的设计表现,且追求复杂的曲线与繁琐的形式。于是,中国风设计也就有了范式:从符号化转变为程式化。
四、法国室内中国风设计的历史地位
约翰派尔编著的《世界室内设计史》对18世纪法国室内艺术中的中国风的描述,仅仅是一带而过,留下“东方趣味与异国情调”几个字眼,这不仅想让人唏嘘中国风盛行时的情景,中国风一个世纪的流行,至今还有迹可寻的,怎么就成了沧海一粟,不值得回顾。我并不认同其书中的观点,中国风设计能够在18世纪的法国流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并不仅仅是艺术家们在东方异域寻找灵感的形式游戏。虽然那些室内艺术中的中国风设计并没有真实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精髓,但是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对于中国的向往,把他们心目中的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让人相信那个国度是真实的。中国风设计在当时是成功的,18世纪法国室内艺术中国风的流行带动了当时整个法国制造业的发展。由于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不同层次顾客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刺激和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使其从模仿走向创造,譬如织业的大发展、瓷器与漆器的二次创造等等,最终都形成了自成的体系。贵族们的东方趣味得到了满足,艺术家们才思泉涌,不断超越自我,思想家们得到理论支撑,商人们获得了巨额利润,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丝路视域下法国室内中国风设计脉络与特征的梳理与总结,对于法国室内中国风的历史价值与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与见解,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观点:第一,17-18世纪法国室内艺术中的中国风设计虽然为了迎合市场对异国情调的追求,自问世开始就不断碰触追求风格纯粹者的底线。但是如果我们用宽容且单纯欣赏艺术的态度去看的话,其何尝不是一种设计创新呢?反观东方,不是也出现过追求西式浪漫的设计模仿风潮。第二,从文化的角度,不同文化之间又能做到多大程度的相互理解呢?中国文化的写意水墨又有多少西方人能理解其中的奥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同文化的真正融合是不可能的,表面的装饰艺术相对更容易拉近彼此间文化的距离,文化差异不一定要消除,也是可以互补融合的。中国风设计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次有力证据,是一种典型的特殊文化现象。第三,那些17-18世纪法国室内艺术中的中国风作品,长久留存下来。18世纪法国室内艺术中的中国风设计与洛可可风格交融在一起,那些充满了怪诞、匪夷所思的画面与洛可可艺术巧妙结合起来,加之精美绝伦的工艺、独具匠心的混搭设计等等,传达给人们太多的感动。精彩的设计绚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睛,真心希望那虚幻的国度是真实存在的,它就是那样一种独特的风格。
作者:王荻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