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招贴设计中传统图案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商业广告的繁荣发展,文化品牌信息传递更具有本土意识,也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传统装饰图案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传统装饰图案的角度分析招贴设计的应用与设计,通过分析当下发展状况,使观者能体会到传统装饰图案在招贴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图案;招贴设计;应用
一、传统图案的性质
传统图案是指由历代延留下来独具特征的民族艺术风格图案。传统图案包含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象征图形和宗教符号等。传统装饰图案也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所以传统图案的内核和人们的思维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艺术由于社会属性和应用范围不同,从属性上又分为不同的阶层,从而导致在造物的造型设计、材料选用和装饰风格上也颇有不同。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文化源远流长,装饰艺术渐渐走向大众生活,使得生活更加艺术化。
(一)传统图案在招贴设计中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现状招贴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特征,传统图案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要追溯到11世纪,如“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图文结合,是最早的招贴设计。鸦片战争后,招贴设计繁荣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招贴设计有了进一步发展,图文并茂,更具有美感。传统图案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富有民族文化寓意的纹样。在东方的审美意识中,装饰性是传统装饰图形的重要特征,其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象征;二是寓意。这都是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在信息的交流中产生的结果。招贴海报讲究创意,而创意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设计主题和海报的受众群体,传统图案的创新运用获得受众的理解,牵引着受众的视线。广告艺术具有造型艺术的一般特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让人的心灵受到熏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也相应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传统图案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十分美好的。例如装饰脸谱中“面花”的画法,其以夸张的构图、纹饰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勾绘精巧,独具一格,是传统装饰图案的瑰宝。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可选择的材料越来越多,招贴设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传统图案在产生和发展中曾受到了载体、表现技艺等方面的局限,而现当代招贴中的图案运用早已不受这些局限,这是一个传播新思维、新形式的时代,新技术和新材料为传统图案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了多样性,图案的载体不再受到限制,无论是原始岩画、彩陶图案、青铜纹样还是陶瓷纹样,都可以在招贴设计中进行运用。
(二)传统装饰图案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要素在招贴设计中,传统装饰图案中的装饰主要是指作为装饰基础的装饰图案,在构成中,招贴一般也有着特定的主题和尺寸,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构图方式,不同的构图方式也有着不同的寓意。例如东西方的对比样式,传统图案和西方图案形成对比,显示出独特的中国韵味,“八卦图”的样式,也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方式,还有中国传统的屏障纹饰,等等。处理好“形”与“意”的结合也是造型的关键,“意”往往决定着外在的“形”,这也是现代招贴设计中表现民族特征、传统气息的关键。在现代招贴海报中我们要将二者兼顾,进行新的图案设计。例如传统工艺品“中国结”在许多招贴海报中都有着广泛运用,象征着交流、合作和发展,也具有吉祥如意、生生不息的意蕴。创意在招贴设计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将传统图案有新意地运用到招贴设计中,这是当下设计师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传统装饰图案展现出中国独特的社会风貌,招贴也是社会发展风貌展示的一部分,通过传统装饰图案的创意展现,传统装饰图案也得到了很好运用,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纹样展现出了新的形式。例如武强年画中的“六子争头”,进行再设计时就具有了现代的含义和美感,传统装饰图案是十分具有当代美学价值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内涵,为新时代的装饰图案赋予新的内涵,也是当代设计师的责任。传统图案的展现少不了色彩的搭配,中国有许多色彩具有独特的寓意,例如红色象征着喜庆,靛蓝等颜色在闽南的扎染图案中应用比较广泛,象征着简约、大方、自然。
二、结语
传统图案融入现代招贴设计中,运用传统图案和造型规律进行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中国有56个民族,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装饰风格,例如太极、八卦、万字纹、盘长纹、祥云等。不同的文化信仰,不同的内涵,运用在招贴设计中具有巨大的价值。将传统文化背后的元素进行重塑和改造,是传统图案元素和现代图形的完美结合,其造型韵律和色彩搭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具有欣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军,吴晓兵.装饰图案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大卫•布莱特.装饰新思维[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叔戊.吉祥图案[M].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2.
作者:雷光 施孟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