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水墨元素招贴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水墨韵味在招贴设计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语言,而且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设计师的设计思维。现代平面招贴设计需要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作为支撑点,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因此,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本民族平面招贴设计的个性特点,就显得更具深刻含义。例如,在第二届亚运会的海报征集作品中,选出的十佳招贴设计作品“亚运五色系列”,画面用墨非常大胆,色彩鲜艳醒目,生动地表现了亚运会的红、绿、蓝、黄、黑这五彩的设计主题和举办地的民族风土特色,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鲜艳的色彩均是由覆盖力很强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矿物质颜料调成,所以才能达到多彩多姿的视觉艺术效果。再如,香港著名的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就以中国传统的水墨元素作为纽带进行现代招贴设计。他为北京奥运会设计的各个具体运动项目的徽标,就是运用水墨的表现形式,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每个具体运动项目的特点。另外,中国画历来强调书画同源,中国书法的山、风、水、云,说的是字,其实更像是画,这些字体造型独特奇妙,魅力无穷,视觉冲击力很强,使读者过目难忘。比如,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徽章,其核心元素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朱红印章,它以现代设计方法加以简约,造型上强调协调自然,富有中国元素,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完美结合。
2.水墨元素意境美在招贴设计中的营造
古人云:“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墨与水的结合产生的千变万化,使水墨元素产生了势不可挡的独特语言魅力。而水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首先就是体现在水墨的浓淡变化中,其特有的简洁形式,可以说是简洁而不简单,因为要以极少的要素去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是很不容易的。水墨元素在黑与白中变化、在浓与淡中变化,最终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概括。中国传统水墨元素以其独有的墨色浓淡变化成为现代招贴设计的一个闪光点,对水墨元素的具体设计,主要是对墨色的色块大小、浓淡变化、残缺表现、黑白比例等构成因素的选择,以此来挖掘出传统水墨元素的视觉美感。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艺术运用构图、墨色浓淡、虚实等水墨艺术语言来表现出空间感,让欣赏者感受画面的平远感、高远感和深远感受。因此,中国传统水墨元素具有招贴创意设计的典型构成要素。如果我们抓住这个特点,就可以发现很多以水墨元素作为基础的招贴设计形式,进而可以窥见招贴设计的思维方式,为其与传统水墨文化的结合构建平台。每一名招贴设计师都希望创造出不仅具有本民族特色,又能被他人所接收的招贴设计作品。于是,国内的设计师的文化归属感被逐渐唤醒,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本土文化的一些元素运用到招贴设计中来,希望能够在本土文化领域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招贴设计灵感,而中国水墨元素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招贴设计的相互融合。
二、水墨元素的新发展
1.气韵美的创新运用
笔墨的运用在传统中国水墨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绘画作品中不仅强调内在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思想深度离不开笔墨的传神功能。面对绘画中的新题材,如果继续用旧有的技法去表现显然是不够的,无法真正达到传神的效果。因此,必须根据新题材的客观需要,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然而,创造的过程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我们要在一种能准确表现某种主题的素材基础上,通过对形式语言的创造,最终成功传达出招贴设计的主题与含义,这其实是从模糊到清晰的漫长过程。
2.简约风格的新趋势
对水墨元素的简练概括和传神形式的运用成为现代招贴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简约时尚的招贴设计风格已屡见不鲜。从国际获奖的一些招贴设计中可以看出,现代招贴设计作品更加注重整体统一,信息明朗,版式简练。简洁的作品更能给人遐想的空间,人们能从简单的外在形象中挖掘出深层次的寓意。因为招贴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传达价值信息,在快节奏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没有多余时间去细细寻找招贴设计作品中传达的具体内容。只有简约风格,突出视觉主题,才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法则,以及黑白、虚实的处理是一样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各类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发展,各式各样的招贴设计不断涌现,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招贴设计,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传达某种价值信息,这是招贴设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如果招贴设计没有独特的文化艺术,就不会产生较高的艺术文化价值。水墨元素凭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诠释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和独特的审美思想,在中国艺术品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深度挖掘水墨艺术元素的表现能力,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招贴设计艺术中去,既是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弘扬,也是招贴设计艺术民族化的体现。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特质,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
作者:王楠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