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都安县职教中心职普渗透校本教材编写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从都安职教中心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提出农村中职学校在“职普渗透”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对如何编写校本课程,唤醒学校、教师的自主意识,激发办学活力,拓展教育空间,助推农村中职学校特色建设和文化培育,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本课程;编写;思考
当前农村中职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受制于教育种种原因,“怎么教”的改革已逐渐出现“百花齐放、欲迷人眼”之势,而“教什么”的课程改革却迟迟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怎么教”固然很重要,但现实中对教法的探索,也仅仅是教学程序、教学技巧的思考,就像锅里有沸水,不知所用。因此现在“教什么”、以后“做什么”对中职教育来讲显得更为重要。可见,中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已经达到了时不可待,必须着力解决的局面。为此,本人从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中职的教育教学规律出发,在突出学校培养特色,实施“职普渗透”过程中,对探究校本课程,培育校园文化,促进农村中职学校走出困境,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的思考。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大纲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这也是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所谓“校本”即以改进本校教学实践、解决本校所面临的问题,由本学校的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所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在学校有效实施。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新,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知识技能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在充分考虑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旨在开发学生多样性个性特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自主选修的课程。“育人问题是课程设置与开发最本质的东西”,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提出“培育一名技术技能学生、富裕一个少数民家庭、带动一方边远山区经济”的育人方略,可见,其课程开发不是单纯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而存在,其终极利益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可持续性,防止贫困地区因缺文化技术致贫的代际相传。所以,课程开发在本质上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生存问题,提高学生的成长质量,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提升学生持续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提升,带动地方文化的发展,这是我们学校文化培育的归宿。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集中反映了学校的特色与个性,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校本课程则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好载体。所以,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校本课程编写探讨,以“强技、创新”的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学校自身的“厚德、笃学”文化意识取向为条件,培养优秀的职业精神,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实现“健康、快乐、和谐、进步”的校训。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展开。培养目标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文化培育和校本课程建设的聚合点,是学校工作的灵魂。都安县职教中心为了更好做好校本课程建设,开展了培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学校文化探究,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了广泛搜集,力求通过相关课程资源的调查、研究与梳理,寻找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培育的聚合点,把学校文化培育的目标融入校本课程建设之中,使学校本课程设置突出一个“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目标,学校文化培育围绕了“学技术,长本事,进企业,工作有着落;打基础,备高考,上大学,升学有希望”的两条主要轴线,提高课程构建的自觉性与科学性,充分发挥其培育学校文化的功能,使校本课程开发服务于校园文化培育的理念生根发芽。着力推进课程改革,就是要将单一的“就业”课程进行改革,大胆推行面向学生就业与升学“双轨并举”的课程体系,根据学校育人的实际需要,调整文化课、综合素质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和内容,探究校本课程的编写,增加考证培训课程,灵活安排顶岗实习。设立就业部和升学部,并修改所开设的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每个专业按直接就业班、中高职贯通联合办班、对口考试升高职班、推荐对口升本科班、文体特长生高考升学班等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与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高校力量,为学校课程改革注入强劲动力。课程设置的调整,满足所有学生需求,促进学生立体“出彩成才”厚实基础。都安县职教中心校本课程开发围绕中职学生“学文化、学技术,能升学,有工作”两条主线,做到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在人文上让学生悟道明理,在人格上培养学生忠诚善良,在社会上要求学生善群和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求知幸福感。实现了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不仅兼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位一体,更是思考人才教育、人文教育、人格教育三位一体。在农村中职学校“职普渗透”教育教学改革中,有效解决了校本课程和专业技能、文化基础、操作实践的相互衔接。反思:发展和完善都安县职教中心校本课程体系需要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和积极参与。(1)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参与度,克服校本课程过多依赖于个人想法和狭隘经验的教师本位,主动挖掘县域、民族、企业、学校的课程资源,现有校本课程优化,扩展创新。利用我校农村中职学校综合性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整合优化校本课程,使之既有独立性,又具衔接性,形成梯度化系列,确保校本课程资源共生、共享、可持续,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培养的课程需求。(2)进一步开展校本课程体系课题研究,实现校本课程的常态化、精品化、动态化。增强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关联度,进一步分析校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元素与师生思想、行为、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关联性,诊测校园文化培育的成效,探究校园文化的培育规律。使学校文化培育更加主动,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校园文化底蕴日趋丰厚。总之,我们应该以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来推进课程改革,为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完善学校培养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力求避免为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防止过多追求校本课程的形式而忽视校本课程的内涵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启迪.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4).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韦焘 单位:广西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