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教小镇的建设理念与创新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教小镇的建设理念与创新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教小镇的建设理念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职教小镇建设理念;常州殷村

一、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状况

(一)国外特色小镇理论丰富,实践相对成熟

国外专家学者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视角广阔,起步较早,形成了很多理论性成果并付诸实践,基于产业经济、文创旅游角度打造了一批成功的特色小镇,目前国际上有一大批著名的特色小镇,如美国格林威治小镇、瑞士达沃斯小镇、法国普罗旺斯小镇等。也有很多高校镇区发展案例,如英国剑桥、美国普林斯顿、荷兰莱顿,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小镇居民与学校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国外高职教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基本形成一种相对成熟的态势。目前,世界上有三大职业教育模式: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以行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理论发展空间大,实践模式具有丰富的可探索性

尽管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伴随着特色小镇建设在浙江兴起,后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理论界和公共实践部门也开始高度重视对特色小镇的研究,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研究职教小镇的建设理念,并探索其创新发展路径。朱伟芳(2016)指出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逻辑起点在于: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相互依赖,因为小镇特色文化的挖掘需要高职院校的帮助、文化内涵需要高职院校文化来充实、文化传播需要高职院校师生的推动,而高职院校文化的地域特色源于小镇文化、创新文化产品离不开特色小镇、提升文化育人水平也要依托特色小镇[1]。传统的特色小镇建设只停留在一般政策要求和号召上,缺乏具体引导与管理,缺乏符合本地需要的指标体系[2]。本文以殷村职教产业为例,以“职业教育”体现“特色小镇”的核心,以“东方剑桥”体现“殷村”的理想,寻求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融合点,完成中国智造价值观升级,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典范。

二、“殷村职教小镇”发展理念

常州市殷村职教小镇全面协调特色小镇与智慧产业、云技术、新型金融产业、旅游业、生态环境建设、地方职教文化的关系,突破原有城镇化建设的内在矛盾,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一条新型绿色发展道路。

(一)以“产业变革”为目标,满足职教需求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确保我国2025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加大培养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五大基本方针之一。进入工业4.0时代,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将引领未来产业方向。职业教育的需求规模、层次、质量有了新的诉求。

(二)以“经济转型”为基石,着力人才培养

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面临挑战,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稀缺性高。2014年中国职业教育在校生人口存在900万缺口,结构性短缺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常态。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以,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的核心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需要在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上做出大的调整,培养各种层次职业技能人才。

(三)以“特色小镇”为引领,实施江苏战略

随着中央及地方“特色小镇”政策文件的,共同助推全国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以特色小镇开发来带动卫星小镇,带动分散的广大乡镇人群的城镇化聚集,是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开发带动模式和引擎结构,是城镇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江苏省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点省份,产业发展需要高技能复合人才的支撑。2016年江苏省政府印发《省政府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提出3年至5年分批培育创建100个左右特色小镇,推进转型发展。特色小镇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增强城市创业创新能力的乐土、绿色协调共享发展的功能平台。

(四)以“职教名城”为目标,助力常州发展

常州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于2020年建成中国职教名城,为中国特色小镇产业发展铸造人才,助力“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转变。从常州智造名城的自身发展需要看,五万多家民营中小企业要有新的发展就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就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常州殷村职教小镇的建设,正好符合常州产业战略所需。

三、殷村小镇的创新路径

构成以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的重要基础是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或者说,嵌入特定区域及其历史人文背景下的“产业生态位”是这些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持续提升的关键[3]。传统的特色小镇建设只停留在一般政策要求和号召上,缺乏具体引导与管理,缺乏符合本地需要的指标体系。其次,产业定位的先进性、唯一性和集约性较弱,缺乏地方特色。殷村职教小镇紧紧抓住“特色”这个核心,以“特色”作为一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体现区域发展的现代化结构优化以及城市性普及的现代性价值。

(一)空间结构有机融合,塑造和谐生态职教小镇

充分利用殷村职教园及未来的产业发展基地,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建设项目落实相应产业功能的空间承载,通过空间环境的优化提升显化优势资源。殷村职教小镇探索形成了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观光、亲子游乐”为一体的空间布局。可以参加特色小镇的休闲娱乐活动,享受精品民宿的惬意,包括青春文艺公社、印象主题文化园、东方梦幻产业园;可以观光享受特色小镇的乡村,体验田园湿地生态环境,如湿地田园、生态绿道等;家庭游客可以参加举办的各类型夏令营及主题活动,体验常州传承千年的匠人文化、历史典故、艺术表演等。

(二)产业发展围绕职教,拓展功能项目产业支撑

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向外延伸和拓展,为不同人群提供丰富多样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推动城镇产业发展,完善城市居住配套功能。空间模式上,开放校园与城镇互融共长。第一,校园处于半开放状态,校在城中、城在校中,形成了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第二,城镇包容校园,在空间上,校园与城镇互相交错、互相包容,体现城镇因校而生、因校而荣。产业模式上,第一,教育产业导入居住、商业和相关第三产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第二,教育产业提升区域的科技艺术氛围,进而提升了住宅环境品质,吸引居住入住,进而带动城镇商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发展。第三,教育产业从人才供给和产业配套推动城镇产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综上所述,居住和产业两大因素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三)村校企通力合作,创新殷村发展运营模式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企业与院校间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院校实践教学及企业创新升级。村、校、企三方通过密切合作,在实践中共同探索殷村的职教产业创新发展运营模式。而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能力当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职业环境,这种职业环境需要校企合作而获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企业只有参与职业教育才可以获得与岗位相匹配的员工,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就业。校企合作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驱使。职业院校与企业界的质量契约关系主要通过专业协会和专业团体的专业鉴定和职业资格认定来实现。一方面,专业团体为了使职业院校达到鉴定的要求,提供专业课程的大纲,开发专业课程,使教育内容及时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积极主动邀请企业界资深人士参与专业教育内容和质量控制的过程。常州殷村职教小镇致力于实现人才培养“1+2+X”产业体系,“2+X”产业园互动,使常州市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人才和技术优势。园区院校可以直接为各新兴产业提供具有创新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院校也可根据产业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各类人才。通过校企联合、校际联合等多种形式,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应用型科技创新组织方式。职教园区共享资源和教育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城市与园区、学校与社区以及院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以人为本和就业、创业导向的职教生态链,从职业教学、实训实践,再到实习见习、职业规划咨询、技术认证、职业资格认证,再到就业、创业以及新技能的再培训再教育,形成闭合循环的职业教育系统,这一过程在殷村职教小镇都能够实现。

四、结语

城市文明经历了工业化、现代化和后现代的演进之后,与汽车文明、互联网文明等交互叠加,促使人们不再满足于生活在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都市中,而是希望生活在有内涵、有共鸣和有想象的空间中。特色小镇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地方产业,为了营造本土特色,往往直接吸纳当地传统产业,如毛纺、茶业、陶瓷等,对于特色小镇而言,仅仅建立特色小镇的基地是不够的,有外形而无灵魂的特色小镇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其特色能否吸引持续消费,特别是中产阶层的持续消费,以及通过吸引投资形成一个良性的运作循环,才是在运营特色小镇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地方[4]。殷村职教小镇通过空间环境的优化提升显化优势资源,打造家庭休闲娱乐产业吸引消费,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一次革新探索。特色小镇不仅要有鲜明的特色,还需有成熟的产业支撑,殷村特色小镇就是以职教推动产业,以产业反哺职教,以职教特色服务于“中国智造”的升级发展。未来,应着眼于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创新推动要素,为周边城市产业链构成部分等找到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使得殷村特色小镇的建设更加健康、可持续[5]。

参考文献:

[1]朱伟芳.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J].职教论坛,2016(8):37-41.

[2]李志强.特色小镇“全域化”生态治理:政治语境、系统建构与政策路径———基于苏浙案例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8(2):100-110.

[3]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6-38.

作者:丁叙文 孙逸君 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