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教集团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基于职教集团合作办学的背景,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现状方面进行了阐述,进而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方面的衔接进行了探究,以期丰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有效提高中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职教集团;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初步建立起了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中高职衔接大多是以学制展开的外延式的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任重道远。如当前中高职衔接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技能课程衔接错位、文化基础课程脱节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中高职教育的发展。而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上是学校自发的,政府引导不力,科研机构指导缺乏,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忽视实效。同时中高职分属不同教育部门,政出多门,相互独立,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高职院校之间,沟通较少,形成各自为阵、互相分离局面。这种中高职管理体系脱节导致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不一,进而导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和教材建设等均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性和错轨性,这些都严重阻碍中高职教育内部有效衔接。
二、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同地域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索与思考
(一)管理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前提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源教育,应归属同一部门管理。职教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完善法规、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和评估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中高职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繁荣的任务,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持续、健康、和谐、优质发展。一旦中高职管理的壁垒打破,也为中高职各项衔接扫除了主要障碍。江西现代职院在这方面树立了标杆。它依托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依据当地产业结构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充分调动政、行、企、民、校多主体协同作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园区支持、企业参与、科研相助”的多方联动格局,突出“人才培养、科技报务、师资锻炼、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集团化办学特色,大大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课程目标衔接是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
课程目标即课程的预期效果,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要求课程目标表现出融合的趋势,如下科学知识、职业技能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相结合;综合职业能力与人格培养相结合。这些启示我们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时,既要根据职教集团内部企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中员工技术结构的变化趋势,面向岗位群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以市场需求和能力为导向,突出“地方性、职业性和技能性”,保持中高职课程目标取向的一致性,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有上下能力递进的衔接。
(三)建立统一课程标准是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核心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同地域中高职学校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建立统一课程标准是贯通中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改善职业教育课程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同一省市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职教主管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发动职教集团所属的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相关人员,对职业进行知识、技能、兴趣、环境等要素的科学调研,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当地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当地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分类标准;二是中高职院校可根据制订的课程衔接的目标和要求,深入讨论合作,制订中职和高职在文化课、专业课课程标准。
(四)课程组织衔接是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载体
我国目前课程衔接模式多以学制衔接为前提:五年一贯制、和“3+2”课程衔接模式等,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中职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前三年,高职的专业科目多集中在后两年或三年。广东省的“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自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取得了成效。2013年,全省157所中职学校与39所高职院校进行对接,招生超过20000人,教学活动也分阶段进行,这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整体化系列培养非常有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无国界更无地界,若能因地制宜辩证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中高职课程组织衔接经验,相信每个地域都能找到最符合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佳路径。
三、问题与展望
在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探索时,很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学人员认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虽面临产业转型和能力本位的社会需求契机,但也存在国家对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冷眼相待,中职生升学与就业选择不一、高职生源不一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众口难调等困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EB/OL].
[2]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陈工孟.中国职业教育年鉴(2016)[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5.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作者:曾桦 黄佑云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