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院校化学课程中高职衔接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职业院校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化学课程是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在中高职课程教学中出现脱节、重复现象,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现状,以药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章节为例,从课程教材、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结构、教学内容和专业侧重,将中高职教学衔接落到实处,要做到分学生、分章节、分专业、分层次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医药卫生;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析;中高职衔接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中高职贯通培养”至今,国务院和教育部多次出台相关通知文件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贯通体系,使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互相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互通、协调发展”的任务[1-2]。达到“到2020年,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3]。全国各地学者们认识到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意义,从指导思想、衔接内容、手段方法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职业教育理论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弱变强,取得了不少成果[4-5]。本文在借鉴前人探索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现状,结合自己多年同时授课于中职和高职基础化学课程,将中高职衔接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1现状分析
前人对全国乃至不同省份地区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做了全面分析,形成了诸多认识和观点,在课程衔接上达成共识[6-8]。借鉴前人的研究并联系我院药学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实际,简单概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中高职课程结构、理论和实训项目上存在“炒冷饭”现象。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有普高生和中职生两个生源,且以普高生为主,普高生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及学业水平考试两种方式升学,而中职生主要通过“3+专业技能证书”考试形式升学高职,普高生相对于“3+专业技能证书”升学中职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是没有专业方向更没有经过技能训练,中职生有专业方向且有专业技能,但是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我院甚至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两种生源采用混合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学习上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炒冷饭”的现象,尤其对升入本高职院校的中职生来说,情况更为严重,往往存在课程结构和学科门类设置基本雷同,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交叠重复,理论深度没有明显的先后递进和有效衔接。这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浪费时间,造成教师、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使学生学习上倦怠并自嘲为“老油条”。(2)中高职衔接更多的是学制上衔接。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最普遍的有两种:一贯制和分段制衔接模式,一贯制就是五年一贯制(我院主要是护理专业的五年一贯制),前两年为中专学制,后三年为高职学制,但学习的重点主要是在高职阶段进行的,在课程规划上基本没有重复,基本完成中高职的先后递进和有效衔接,培养的学生更具有职业导向性,符合企业需求。但是,我院药学专业和医学技术采用的是“3+3”分段制,在这种模式下,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升入高职学习,进入企业成为低技术含量工人,不符合国家中高职协调发展战略目标培养要求。对于顺利进入高职学习的同学来说,就会出现上述炒冷饭现象,所以我院对药学系学生培养做到学制衔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中高职衔接手段。(3)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存在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递进性,区分度不大的问题,没有考虑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递进和职业教育的系统性。课程结构体系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递进性必然导致课程的设置、内容、排序等出现不合理的地方,不能达到中、高职不同层次教育对知识、能力培养的目的,造成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混乱。根据近几年我校中高职学生的升学就业情况来看,中职毕业生倾向于升学高职继续学习,而高职毕业生倾向于就业,所以制定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递进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有效中高职衔接的指导原则。总之,中高职衔接发展不是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内涵上的兼容适配。
2基础化学课程分析
学科无法通过应用研究向社会证明其服务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贡献,这将损害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和学科发展的外在环境,并最终有可能摧毁学科的外在建设[9]。化学课程在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就很少能直接体现其服务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贡献,因此只能作为专业基础课为其他后续专业核心课程服务。下面以药学专业为例进行分析,基础化学是药学专业(制药、药剂、中药、药品生产技术、药品服务与管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中、高职学生均在入学第一学年完成,对后续药物化学、药物工程、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中药鉴定技术等核心课程十分重要。
2.1教材分析
我院药学专业中高职教学均采用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职版教材尽量降低理论知识,淡化推导、分析和理解,重在化学基础知识及实际应用,并且将中学已学化学基础知识排在附录,做到中学与中职的快速衔接。在实践教学上,安排难易适当、所学基本实验技能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教材内容更具灵活性和趣味性,全书采用蓝色背景及字体标注重点及趣味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符合中职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10]。高职版教材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简化了理论知识阐述、定律和公式的推导,注重化学内容与医药学的联系,扩充与药学有关知识,满足学生考取职业证书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上,虽然能够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但与工作岗位技能需求不能接轨。此版本教材定位于高职药学各个专业,但各专业对于化学知识内容要求和侧重点不同,需要教师根据各专业需要进行取舍教学,这个加大了学生自学的难度,让学生难以把握所学专业的方向。
2.2教学案例分析
两个版本教材内容有较多交叉,比如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物质结构、定量分析基础等章节,当教师不了解中高职衔接现状时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重复学习、理论和技能脱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章节内容对于药品的储存、服用、药效的释放和生产上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对该章节进行案例教学,分析授课于药学中职班和高职班的具体教学设计。2.2.1教学目标。教师不能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中职生重基础,高职生重理解应用。从知识目标对比,中职生应建立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进而了解药品的储存常识;掌握可逆反应,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高职生应掌握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用碰撞理论和活化能理论理解并解释其影响因素;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书写规则,会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并了解用初均速法测定药物的稳定性的实际应用。从技能目标对比,中职生需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从而建立化学反应快慢的概念,进而理解药品的储存要求。对比不同浓度、温度、是否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快慢影响的实验,进而总结出影响因素。对化学平衡主要是通过N2O4(无色)⇌2NO2(红棕色)反应的平衡球建立平衡的移动,了解平衡常数。高职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不需要借助实训项目,所以不做课时安排。从能力目标对比,中高职学生都应注重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生主要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其影响因素,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高职生主要是通过质疑、理性辨析从根本理解影响速率的因素并解决实际药物稳定性的问题,注重学术思想、创新和宏观理解能力的培养。2.2.2教学方法。本节内容相对抽象,且中高职生基础不同,所以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中职授课方式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演示、示教、讨论、技能实训方式,共4课时;高职授课方式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方式,设计实验等方式,共2课时。但对于高职生,因来源不同,要做到因人施教,分层施教,对部分中职升学的学生源来说,有进行过技能实训项目,所以要通过课堂讨论法注重质疑和理性辨析能力的培养;对于普高生源来说,理解力并不差,但无技能实训项目,所以可以开设实训兴趣组的形式,具体设计实验内容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应试的教学模式,还要适当的增加习题测验并将测验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以上分析了一个章节,对基础化学整本教材的教学来说,都要秉持中职生重基础、高职生重应用的原则,采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分学生、分章节、分专业的衔接授课模式。
3总结
基础化学课程是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在中高职课程教学中出现脱节、重复现象,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分析我院中高职衔接现状,就药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从教材、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结构、教学内容和专业侧重,尤其是职业市场需求,在中高职衔接教学中做到分学生、分章节、分专业、分层次的施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教材建设,积极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优秀教材,编写适用于中高职学生的不同版本的校本教材,这样才能使化学和药学有效衔接、中职和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市场需求衔接。
作者:张颖 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