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院校安全应急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呈高发、频发态势。据调查,工伤事故大多发生在工人开始上班前6个月,9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关。[1]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安全监管、安全服务、安全技术应用人才缺口达43万人。[2]党的报告提出,我们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3]可见,职业院校安全应急教育与人才培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前期安全应急教育基础上,加强职业院校安全应急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积极开展职业院校安全应急教育和人才培养行动研究。本研究重点对职业院校安全应急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剖析,探讨安全应急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式。
一、主要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
(一)率先创设中职安全专业,解决安全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015年新专业目录高职和本科均设置安全类专业,唯独中职层次缺位。[4]中职安全专门人才紧缺,开办中职安全专业势在必行。因此,江苏省教育厅于2017年批准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举办“3+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方向)+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2018年开设中职安全健康与环保专业、2019年开设中职应急管理与减灾技术专业、2020年开设五年制高职消防工程技术专业、2021年开设中职安全技术与管理、防灾减灾技术、五年制高职消防救援技术专业、中日3+4国际课程项目(应急管理与减灾技术)。实现中高职、本科安全类不同层次教育有效衔接,解决了“安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中升学断层”的问题。
(二)开发国家中职安全专业教学标准,解决安全类标准不健全的问题
在先行开设职业院校安全专业,制定本校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牵头完成国家中职应急管理与减灾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基于基本素质领域、岗位基本领域、岗位核心领域和岗位拓展领域岗位要求,架构“公共基础课+安全专业群技能平台课+安全专业方向技能平台课程+岗位实习与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专业方向技能平台课程建构了“防—控—治—护”四位一体内在逻辑体系,确立“精化基础知识—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实践框架。
(三)构建开放融合的安全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解决安全类专业教育教学资源不系统的问题
依托江苏省许曙青安全名师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引入ICDL咨询安全国际认证标准、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标准、消防设施操作员行业标准、应急救护技能等标准,融入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证融通”校本化教学资源库,开发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共建安全应急职业体验中心,创建安全应急教育教学与培训在线学习平台,承办全国职场安全应急科普知识大赛和应急救护技能竞赛,提供企业安全培训在线学习服务。
二、职业院校安全应急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范式探索
(一)平台创建
构建四方协同安全素质和技能提升育人体系。创建国家—省级—市级—校级四级安全育人平台,开发安全科普知识资源,提供全员参与的学习与竞赛平台,面向人人培养安全素养,提升安全应急能力,形成大健康、大安全、大应急育人范式。
(二)标准与课程体系研制
研制国家中职安全专业教学标准,创建中职安全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框架和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多方协同、双核主线、五化育人、课证融通、分层进阶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岗位特性,构建事前“防范”、岗位“化解”、事中“应对”、事后“改进”的“防—化—应—改”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
(三)团队打造
形成跨界融合的思政、文化、安全应急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技术能手融创团队。打造国家级中职安全应急专业教师教学与培训创新团队,建成省级安全专业名师工作室,促进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安全技术技能大师、国家级安全培训大师团队引领中职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四)资源开发与实施
开发融“安全知识、技能、思维、习惯、文化”五位一体和集安全认知、操作、评价等功能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安全专业认知教学,线下集中安全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教学,服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行业企业培训,形成“课内课外融合,教学做一体、学训赛相融”的安全技能提升模式。
(五)评价机制建构
建立多元立体、动态调整的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接中职安全专业教学标准,基于政校行企协同开发的课程资源,实施理论学习、小组合作、实务操练等方式,开展面向学习结果和教学过程的评价与诊断,实施实习动态化管理与就业质量跟踪服务,形成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反馈机制,促进安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总之,职业院校安全应急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托政校行企教科研实践共同体和协同育人创新平台以及立体化教学资源为支撑的终身学习平台,在职业院校安全应急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主动作为,激发各方内在动力,从而促进教师、学生、专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许曙青 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