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职学校职业体验课程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职学校职业体验课程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职学校职业体验课程探究

摘要:中职毕业生对社会的种种不适应催促着中职教育的改革,职业体验课程便是中职教育改革的有力手段。本文较细致地分析职业体验课程的现状,并对发展方向做了探讨,希望能够给中职学校的课程开发带来新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体验课程;现状;发展方向;建议

现在的企业期望招聘的人才不用培训可直接上岗,还需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却很难实现,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普遍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职业没有热情,这值得我国教育深思。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毕业直接面对岗位,当前,仍然有很多中职学生不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不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盲目地学习不仅效率低,而且影响着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职业体验课程给中职学校提供了解决学生职业问题的新途径,本文主要研究中职学校针对中职学生开设的职业体验课程。

一、职业体验课程的现状

“体验”有亲身经历的意思,它包含着主体、中介和结果,人是主体,实践的内容是中介,实践后所得的知识经验为结果。职业体验课程是指在真实职业工作情境或职业院校专业学习工作环境中,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设计特定的职业性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职业发展倾向和适应性的把握。[1]现在的职业体验课程大都指职业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职业学校对中小学开放或者是中小学教学中融于职业体验课程,很多研究者都忽略了职业体验课程对中职学生的影响。笔者对成都市某职业学校的学生做了关于“职业体验课程”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为227份,在“你希望在专业选择之前先进行职业体验吗?”此选项中,有85.9%的学生选择“希望”,仅有6.17%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可见,学生们对职业体验课程非常感兴趣,他们渴望先进行职业体验再选择专业。现在的职业学校几乎都没有开设职业体验课程,少量已经开设的也流于形式,将职业体验课程变成了把学生框在教室中的讲授课程,或者归类到职业生涯课程中一并带过,导致学生们缺少真正的职场体验。笔者认为,中职学生正处于知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不适应普通教育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应该利用中职学生的特点开设以职业为导向的操作性课程,职业体验课程便是这一类型的课程。

二、职业体验课程的优势

职业体验课程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修课程,是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去体验实践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悟知识与经验,并将此次的收获应用于下一次的学习与实践,形成良性循环,这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中学”“知情意行”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作为自己人生的主导者,体验了学校精心设计的职业课程后,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职业认知、实践能力,而且还会对职业发展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参加职业体验课程后,会有三种学生出现:第一种,很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未来的学习中会排除万难,向目标迈进;第二种,犹豫不决的学生,他们不排斥此专业但也不太喜欢,这个时候需要学校或家长通过学生在体验课程中的表现和学生的兴趣做一个综合判断,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第三种,不喜欢此专业的学生,他们意识到这个专业并不是书本上或者想象中的样子,看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后,对职业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理想,指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扬长避短,避免盲目选择专业后,学习了几年却没有收获,毕业后也不想从事相关行业的现象发生。

(二)职业体验课程是维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纽带。在体验课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善于观察学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合理的方式促进学生潜能的最大化发展;作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探索。体验式的课堂,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促进师生关系的亲密与和谐;生生之间的合作也是职业体验课程的一大特点,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结成小组,共同进行实践探索,小组之间的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等。综上所述,职业体验课程,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与应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职学生因逃避学习导致的就业苦、难等问题。

(三)职业体验课程是中职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社会生存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持续就业能力、转岗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2]中职毕业生是直接进入企业一线工作的,只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坚守在生产一线,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中国制造”要求学生们在校期间要培养良好职业能力。职业体验课程是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的共同产物,学生们进入真实的职场中,学习踏入社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完善自己,更新已有的认知,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职业体验课程的发展方向

有研究对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1200名学生及其家长发放了《关于在我校开展“职业体验”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97.5%的家长和96%的学生都认为参与职业体验非常有必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未来职业的选择,并且他们愿意为去大公司参加职业体验而每月付出一定的费用,许多学生也想感受一下其他专业的职业体验。[3]由此可见,大家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是不太了解的,所以,职业体验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我国中职学校的职业体验课程应该从学生正式接受职业教育之前至职业教育生涯结束之际,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的过程中。它不同于顶岗实习在文化课程结束之后或者毕业之前参加,具有阶段性;也不同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偏理论性,职业体验课程是存在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的实践性的课程。本文将职业体验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称之为“体验三部曲”,分别是:入学前、教学中,毕业际。

(一)入学前。职业体验课程是学生进入中职学习的“初体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入学前,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职业体验,这次的体验课程简单易懂,比如:带学生参观工厂,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和环境;给学生播放相关专业和职业发展趋势的视频;简单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没有学习过专业知识的学生能够了解和接触专业,并带着兴趣和目标进入正式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入学前能够“心有所属”,必能学有所成。

(二)教学中。中职学校的职业体验课程不应局限于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在教学过程中也至关重要。在单元或者学期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课程安排,带领学生参加职业体验,达到“在做中教,从做中学”。一方面,职业体验课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三)毕业际。毕业之际的职业体验是每个学校都应开展的,有了前期职业体验课程的学习,毕业前的这次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它是对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结。此次的职业体验对学生来说就像岗前培训,除了和之间体验课程一样有专业实操外,还多了一些初入岗位注意事项的练习,比如:简历的编写、招聘时的情景模拟、上下级的关系处理等,是学生们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公里。

四、对职业体验课程的建议

(一)体验不是盲目试误,职业体验课程也不等同于“唯实践论”。教师要理解职业体验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用科学的方法设置课堂情景和实践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完成实践,从实际出发,减少无效体验,不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性,撒手不管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看似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实则与教学的初衷早已背道而驰。

(二)“发挥职业平等之精神,始于普通教育培其根”。[4]职业体验课程是普职融合的通道,应该作用于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学习阶段。小学阶段重在体验,对职业有个概念,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中学阶段可以深入了解职业的特征,将体验课程融入正式课程之中,让学生们能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未来是就读职业学校还是升入普通高中;大学阶段是职业的完全体验期,学校的职业体验课程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职业体验,更具针对性和真实性。同时,还应保证学生们在企业的实习时间与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有合理的比例,避免“重智轻能”的现象发生,帮助学生毕业便能与企业岗位无缝衔接。职业体验不应局限于学校开展,职场中的职业体验也尤为重要,所以,职业体验课程不应该有阶段性限制,而应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

五、反思

中职的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升学者”身份转向职业教育的“准职业者”身份,本就是一个挑战,加之社会的偏见,使他们自卑、迷茫、对未来没有信心,尽管这些学生不是大家关注的主流,但是他们出现的问题令人担忧。我们应该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职业体验课程,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推动中职教育的改革,共同携起手来,转变中职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使中职教育能够发展成社会所需、人心所向、大家都认可的好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海娜.德国职业体验课程的教育理念分析及其启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3):18-21,107.

[2]张兰桂.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57-58,62.

[3]胥科伟.新时代职业学校职业体验课程开发的研究[J].才智,2020(14):55.

[4]槐福乐,任梦,吕清.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与职业,2020(24):13-19.

作者:洋倩倩 王丹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