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名动态字体设计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名动态字体设计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名动态字体设计研究

摘要:该文作者以具有连云港盐文化特色的地名动态字体设计研究主题,结合视觉设计的符号化、抽象化设计手法,研究同类课题案例地名动态字体设计的方法、思路,通过实地走访、网络查询、查阅文献等方法寻找连云港地名中淮盐文化的痕迹,进而利用新媒体推广连云港地名中盐文化的特色,研究动态字体设计在连云港盐文化地名中的图形变化与交互方式。该文作者对连云港淮盐文化进行视觉化解读,在设计中用盐的物质形态提炼几何图形,通过图形变换、音效模拟等动态表现方式,表达出地名背后的淮盐文化故事,通过创意性、趣味性的动态字体展现连云港盐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淮盐文化地名动态字体设计

连云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淮盐文化对连云港的影响较为深远。随着历史的变迁,淮盐文化的痕迹逐渐在城市中隐去。发掘连云港的淮盐文化特色,将其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不仅对唤醒连云港淮盐文化的城市记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其成果也是对连云港特色文化传播的积极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连云港盐文化地名的研究价值所在

据《元史》记载:“国家之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可见,古时国家对产盐的区域十分看重。连云港是历史上淮盐的核心产区之一。早期,盐民将海水浇注在很大的铁盘上煎盐;发展到后期,盐民利用各种各样的灶煮盐;最后,通过盐田晒盐。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盐文化。这种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连云港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着城市的风貌、习俗与人们的思考方式等。地名是城市的印记,它记录着地方的历史文化与故事传说,蕴含深层的文化内涵。如今连云港的盐业生产早已不如往日,盐文化的痕迹逐渐消失。相比之下,地名还保留着曾经盐城的历史风貌。连云港盐文化特有名称总体分为“圩”“滩”“灶”“盘”“仓”“坨”“艞”“坝”“堆沟”“余”等,这些地名反映了盐在城市中的各个部分。如,“圩”最早是盐民之间互相划界的地方,是盐民生活地域的象征,人们把盐民称为“圩下人”。又如,“艞”现在简化为“跳”。盐区内小河纵横,盐民在河流上搭一种名为“艞”的木板,用于通行,等船来时再撤下。其他的地名里也具有独特的内涵,有待挖掘。笔者根据这些地名的影响力与独特之处,筛选出一些地名,包括“盐河”“临洪滩”“盐坨”“板桥”“徐圩”“岭灶”“盐仓城”“板浦”“大盘”“马二份”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地方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但通过遗留下的地名与历史资料等,笔者逐渐发掘出其中蕴含的深邃历史与独特文化,揭开连云港盐文化的面纱。

2.动态地名字体设计对于连云港盐文化的作用

在视觉设计诸多要素中,文字是较为直观的表达方式之一。目前,许多设计师开始将本土的特色文化不断融入城市地名的字体设计。这种方式能直观表达文化的地域性、代表性,将本土文化与地名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传播本土特色文化的作用。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传统的字体设计也被尝试运用于各个载体,衍生出动态字体设计这一方式。相比传统的静态字体设计,动态字体设计赋予了字体更多维度的变化与表现,能承载更多的信息量,使作品具备更强的趣味性和视觉冲击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种可视化设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智能手机、投影设备、AR、VR等设备已经遍布生活各个角落。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动态字体具有较大的优势与较强的感染力。由于时代的变化,许多地名蕴含的盐文化内涵已找不到对应的原型,而运用动态字体展现盐的文化内涵,能够通过图形变化和音效等形象、直观地让人们了解地名映射出的“咸味”,充分感受连云港盐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独特魅力。

二、连云港淮盐文化地名动态字体设计的研究观点

1.充分提取连云港淮盐物质视觉形态元素

色白、粒大、干是连云港产海盐的特点。笔者在基础元素形态的基础上,通过提炼盐的物质形态,依据从海水到结晶,再到成盐这一生产过程,提炼出水、晶体、颗粒三种形态。基于淮盐文化视觉的概念性表达,在提取元素时尝试运用几何图形诠释这三种形态。海水往往呈现出扭曲、柔美的形态特色,在设计中可以通过线条的弯曲、生长表现这一点。从制盐的过程看,水在盐池中不断蒸发,盐不断析出,逐渐形成盐块,也就是粗盐。粗盐晶体具有不规则的造型感,在海水中呈透明状。依据这些形态特色,提炼出多边形和空心矩形的几何图形。最后的成盐是经过层层工序加工后的盐,成碎末状,大小均匀,这种形态在设计上可采用无数的小圆点表达。在整体形象设计上,可以将以上几种几何化的图形元素通过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为作品添加盐的质感,以形成对淮盐文化“印迹”主题视觉的整体表达。

2.融入连云港淮盐文化地名故事

笔者通过前期大量的实地调研与文献查阅,在选出的地名中挖掘盐文化故事。如,“徐圩”这个地名可能代表的是以徐姓为主的盐民聚集区。基于对地名中蕴含的盐文化内涵的研究,笔者提取出主要的关键词元素:圈地、分区、象征、家;再运用抽象视觉化的表现手法,通过线条的衍生、交叉以及空间维度的转换,表达盐民在这块区域不断圈地制盐、生活休憩的情景。又如“临洪滩”,盐滩即盐田,盐民在滩涂上开垦出盐田,然后灌入海水晒盐。对于这个地名故事,可以采用形象化的手法表达:通过点的破碎与交织形成线条,模拟盐民开垦盐田的景象;再运用线条逐渐不规则变粗的变化,表现盐民灌入海水的过程(图2)。笔者将这些地名故事结合从盐的物质形态中提取的图形元素,应用C4D、AE等软件,进行特效模拟与剪辑;再考虑整个动态字体展示的节奏,选择合适的音效与转场,生动地展现地名的故事,增强作品的深度和表现力。

3.动态揭示历史中淮盐文化的生产图景

淮盐文化在时展中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地名动态字体设计需要遵循这种规律。在动态字体的时间轴安排上,按照产盐的流程顺序,由海水到晶体再到成盐,组织字体内容;将地名围绕盐业生产的流程排列,其圈地、产盐、储盐、运盐、贩盐的过程,符合盐业生产的规律;同时,将提取出的盐的物质形态按照这种规律,概念化地进行排布,从线条的变化到多边形、空心矩形的变化,再到碎点的变化。如,从“徐圩”到“临洪滩”的变化就是由线到流水形态的面的过渡,通过这种过渡让整个作品拥有衍生性、一致性。在设计音效选择上,将运动音效与盐文化的图形变化相结合。如:运用笔在纸上和纸在布上的声音,表现线条的衍生与交织;用将盐抛落在塑料杯子里的声音,表现盐晶体的析出;等等。这些音效的运用能够使作品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效果,加深观者对作品的印象。同时,推动淮盐文化发展进入新的视觉化领域,让其具有更多的表现维度。

结语

淮盐文化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重视。笔者的研究是对连云港盐文化的溯源与巡礼,将富有淮盐文化底蕴的连云港地名作为设计载体,传播连云港的淮盐文化。笔者研究动态化字体的设计,希望能够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应用新兴的传播媒介带给人们更加新颖、更富有感染力的视觉与心理体验。

参考文献:

[1]张久美.基于井盐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包装工程,2014(14).

[2]张利民.象山地名中的盐文化.中国盐业,2016(5).

[3]张嘉宝.数字媒体时代的动态字体研究.人间,2015(34).

[4]廖景丽.传统字体设计的延续——动态字体设计.电影评介,2010(17).

[5]吕杰.浅谈动态字体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互动表现.艺术科技,2015(8).

[6]黄金龙,高伟.岭南地名文化的特色与地名管理.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1).

[7]刘敏.论清代两淮盐运使对文化的贡献.图书情报研究,2015(4).

作者:吴刚 潘美秀 单位: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