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构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体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行为导向模式下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促进由抽象的理论感知到具象经验积累,再到深层次理解这样一个质的飞跃和升华,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架构和理解能力设置相应的难度梯度,从学生层面而言,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就是不断地动手实践、探索求知、反思、求证理论的过程。
关键词:行为导向服装设计教学实践
一、教学实践
1.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一言堂”讲授式教学法并不适合服装设计的教学,在现代服装设计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调动学生本人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学习,“参透”学习的内容。这些看起来“形而上”的高深设计法则需要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实践中逐步领会。与其讲授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不如将基本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小步伐地跟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样也会进行变革。整个课堂的教学模式就会进行翻转,由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演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例如,《面“面”俱到——面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教师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将课本“面”的设计这个大模块分解为对基础的“面”这个概念的理解;掌握基础的“面”的设计语言和造型方法;综合运用“点”“线”“面”等设计语言进行综合的服装造型设计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切入知识点,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教师活动线、工作任务线、学生活动线三条主线贯穿课堂。
2.工作任务的导入
在课堂刚开始时就引入工作任务,可以迅速“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工作任务为引领,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模式的一大特点。本节课的工作任务是“面‘面’俱到——穿衣的魔术”。内容是本校服装设计工作室接到一批新的订单,需要利用以“面”为主的设计元素,改革、创新服饰设计和穿戴方式,以适用于舞台剧的穿着。接到工作任务后,学生很快便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开始“沉浸式”学习,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分解,四项子任务氛围:什么是造型艺术中的面?服装中的面可以表现为怎样的形态?面在服装中是如何体现的?如何综合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在服装中进行设计?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开始思考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分小组演练的方式
模拟真实环境的演练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教师通过视频播放著名日本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的作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何为以“面”为主的设计。学生通过自由搭配分组地形式进行人模设计演练,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学生之间一方面可以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组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恰当运用了“面”这个元素,是否符合形式美法则,在工艺和版型上是否有漏洞,在穿着上是否舒适,是否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切入点是否恰当、合理等。学生不断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不断合作修改、完善作品的过程。这些问题如果都能够迎刃而解,那么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领悟本节课的重点,同时这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当有些小组“卡壳”时,教师需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症结,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有时候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所得与所失帮助学生总结提升,不失时机地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潜移默化地进行专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4.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堂最后的评价阶段可谓是“点睛之笔”,也就是课堂成果的展示。展示和评价手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式的总结和教师单方面的“一讲到底”。教师引入学生“自评”“互评”环节和企业设计师“在线点评”环节。企业设计师点评时高屋建瓴的设计思想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评选“最佳创意奖”“最佳表达奖”“最佳工艺奖”等奖项,激发学习动力。自我评价环节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阐述设计思想,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学生自评和各组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可以深入掌握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和认知情况,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指导。评价的环节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学会深入的思辨和理性客观的分析设计作品,而不是被动地死记硬背。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工作任务“面‘面’俱到——穿衣的魔术”为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做学合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真知”,这也是行为导向模式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以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师为引领者,学生为主导的课堂的教学设计模式。虽然学生通过这种分组形式完成的课堂作品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也许不那么完美,但却使课堂的生成更加灵动而鲜活。学生参与并体验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会了更加客观地分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从理性上更深刻地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避免了教学的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产生。
参考文献:
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作者:王懿 单位: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