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国时期地区字体设计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国时期地区字体设计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国时期地区字体设计分析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字体设计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当时的中国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入侵,导致东西方不同的城市风格面貌在上海地区相互交织、相互映照。与此同时,国内的设计师们努力探索出一条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艺术风格有机融合的道路,他们在对传统字体选择性继承的同时,吸收一部分来自西方的新鲜血液,这一举措也为之后字体设计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字体设计的研究,为当下的设计实践注入活力,为应用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依据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字体设计

1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字体设计的发展

1.1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背景概述

公元1912年至1949年这一段历史时期被称为民国时期,即民国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间。上海自开辟通商口岸以来,大众的意识也变得活跃开放,华洋混杂的上海城市生活使市民文化变得更加繁荣、丰富,多元化的娱乐设施与文化活动刺激着上海民众的神经,这种现象与开放的大众意识相辅相成。民国时期,“租界”问题与“移民”问题是上海城市环境对商业美术活动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社会因素。众所周知,西方的物质文明、管理体制与意识形态最早在上海登陆,西方美学思想、艺术设计思潮以及艺术创作风格也迅速席卷中国,如同一股强劲的风。由于当时的社会对西方文化持有包容的态度,因此出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的场景,这也导致各种新思潮、学派和主义异彩纷呈,上海城市人文结构呈现出活跃态势,为民国时期美术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

1.2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字体设计发展的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西方艺术思潮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不少具备新思想的艺术家纷纷前往西方留学,一时形成了“出国留学热”。20世纪初,大批留学归国的留学生们将西方最新的知识内容、流行风格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一并带回到了国内,他们在国内创办新式美术学堂、出版美术刊物、开设美术展览等,并且不断研究和引进西方美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丰富的艺术积淀像一片肥沃的土壤,为民国时期的字体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灵感。随着东西方之间的障碍被消除,民国字体设计的先驱者设法将中国传统风格与西方现代风格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呈现在字体设计的实践之中。

2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字体设计的外来影响因素

2.1“图案”理论的引进

20世纪初,我国从日本引进了“图案”理论。它在日文词典里的解释是:“将形与色进行美的配合,应用在装饰和其他方面,并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图的纹样;为了生产制作美术工艺品及一般产品所表达设计方案的图,称之为图案。”①实际上现代美术字在初期就从属于图案艺术的范畴,一部分以美术字为主题的专业书籍常常以图案理论作为解释与分析文字造型的依据。当时日本已具备平面设计意识,书籍插画、浮世绘等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强的影响力。许多留学于日本的艺术家学成归来后,就致力于中国的文化、思想和艺术的建设中;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学习日本图案艺术,还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将日本图案融入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陈之佛先生是当时中国首位前往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专修“图案科”的学生,回国后,他创办上海图案馆,并将日本的图案设计引入中国,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后,将心得感想与研究理论写于书籍中,出版了《图案设计ABC》、《图案构成法》、《表号图案》等书籍。

2.2“新艺术”运动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是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场装饰艺术运动,也是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之间重要的过渡阶段,具有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的特点。该运动与以往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不同,它提倡自然主义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并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②中国设计师在追求“新艺术”风格时,将曲线应用到字体设计中,形成了具有装饰效果的美术字。《良友》画报是民国时期上海地区新型画报的佼佼者,从出版家伍联德起初的创办理念、画报的内容编排到印刷发行,都充满了新时代的气息。画报刊名是经典的文字设计,自始至终都未曾改变,“良友”二字处理得圆润平滑,其中“撇”与“捺”等笔画被艺术化处理后呈现出不同弯度的弧线,给人以简约大方,清新自然之感。

2.3俄国“构成主义”运动、荷兰“风格派”运动等的影响

俄国“构成主义”运动、荷兰“风格派”运动等都是20世纪初影响极其深远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受到这两个运动的影响,当时的字体设计常常采用圆、矩形和直线等几何元素,因而具有高度的理性化、抽象化和几何形化的特征。如刘既漂先生为《疯少年》设计的封面:“疯少年”三个字的笔划全部抽象为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元素,并加以点和面的形式进行表现,与封面上的图案相互呼应,使得整体画面和谐统一,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3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字体设计的分类

民国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美术字”的称谓,可以说是“美术字”形成的开端,这个时期的美术字是在中国传统汉字的基础上,融入来自西方的理念和技巧后发展形成的,其设计风格上的丰富多彩、设计技巧上的繁复多样、设计思路上的复杂多变,所以很难从横向对其进行种类划分和概念总结,也很难通过垂直时间轴找到字体发展的分界线。根据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字体特征,我分析并研究了“美术字”设计的前因后果,挖掘了其设计内涵的根本来源,总结了其变化规律与装饰方法,并将字体大致分为三类:具有中国传统书法特征的美术字、接近现代印刷字体的美术字和融入西方字体风格特征的美术字。

3.1具有中国传统书法特征的美术字

中国汉字最早从象形文字开始,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是书面形式的汉字表达;美术字是汉字的设计艺术形式,是对汉字本身的形状进行二次设计、改造、装饰、加工后的结果。之所以说其是美术字而不是书法字,是因为整个字的笔划特征类似于书法,但又在笔划上加以艺术化处理,即保留书法笔意,但不具有中国传统书法严格的书体特征,这种类型的字体是经过艺术化加工处理的、富有文化气息的美术字。由此可见,美术字与书法字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民国时期具有中国传统书法特征的美术字是针对特定主题进行艺术化设计处理后形成的字体,因而不能称为书法字。20世纪初,上海地区的具有中国传统书法特征的美术字大多以题签的方式应用于各大刊物的封面设计中,以此提升书籍品味。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封面的美术字使用简约的细线条元素;字体的书写方式是在保留传统书法笔意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化处理而成的;笔画上则采用连笔不断的手法,打破了常规的笔顺的关系,整体呈现出自由灵动之感,颇有一番诗意。

3.2接近现代印刷字体的美术字

民国时期,以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强的民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为首的出版机构研发制作,以先进的技术完成了宋体、楷体这两种主要书体的印刷字体,推动了中国印刷事业的发展。与具有传统书法特征美术字相比,这类字体的识别性更强、字体结构更加规范,可以满足各界人士的审美需求,因此常用于较为正式的书籍和期刊。与此同时,其在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大型系列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3融入西方字体风格特征的美术字

20世纪初,大批留学生回国后,向中国介绍了西方优秀的艺术风格,西方的设计风格不仅出现在广告招贴、书籍和杂志的图案设计中,同样也在美术字设计上有所显现。融入西方字体风格特征的美术字又称“创意字体”,出现这一风格的字体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印刷技术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的字体设计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另一方面,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在当时产生深远的影响,强调了装饰性在设计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萌芽月刊》是鲁迅先生为上海光华书局设计的月刊封面,封面上的大号美术字占据了封面3/4的版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字体由方正严谨的隶书演变而来,在笔画上处理得如同飘逸的丝带,极具装饰趣味;设计师在改变字形框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字体的识别性,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追求线条的流畅性,字体像是跳跃的音符一般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整体流露出一种现代的文艺气息。

4启示

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这一时期的设计师大胆地引进西方的设计风格、经验以及设计理念,将东西方设计风格杂糅于字体设计中,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设计的道路。现在看来,这一举措虽然为字体设计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具有冲动性和盲目性。现如今,中国现代设计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新境界,设计师首先应进行深刻地“文化自省”,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学会继承与发扬创新,从本根深处汲取营养来赋予现代设计灵魂,使其更有生命力;进而要坚定“文化自觉”,对外来文化始终保持包容的态度,把握新时代设计发展的规律并持续指引,和外来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终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并朝着“文化自强”的目标努力前行。

5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字体设计已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字体设计不仅会给人视觉上的美好享受,甚至会产生心灵轨道的撞击。民国时期的字体设计,让我们再次发现了这些早期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和珍贵篇章。绝大部分民国字体的主要创作手法、字体设计形式以及设计风格已在不知不觉中符合了现代主义的特征,并且它仍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影响现代字体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史图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王树良,张玉花.现代设计史[M].北京: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余秉楠.书籍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5]王学青.字体设计与应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6]余秉楠.美术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7]杨春晓.解读《良友》画报的封面[J].新闻大学,2004(4):52-55.

[8]刘明刚.民国时看封面设计文化中的“传统”与“西化”[J].包装工程,2011(2):87-90.

[9]赵欣悦.民国时期(1912-1949)美术字造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艺术学系,2012.

作者:钱可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