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汉字逆反差字体设计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西文逆反差字体是印刷字体的一朵奇葩,虽有悖常理,但独具特色。为了探讨汉字的逆反差字体设计,分析了西文逆反差字体的视觉特征及规律,发掘西文字体从纵向视觉向横向视觉的设计演变过程,并据此总结出汉字逆反差字体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法,形成中文逆反差字体的设计理论指导,为汉字逆反差字体创新设计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逆反差字体;汉字设计;横粗竖细;横向视觉连结;字形结构
一、什么是逆反差字体?
西文印刷字体一直以来的笔画设计规律是由第一款罗马字体的设计者尼古拉斯•简森在1470年创立的,特点是笔画横细竖粗,由西文书法中总结演变而来,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文字母结构中竖笔画占比较多。1821年,Caslon&Catherwood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字体,引起当时设计界的极大关注,它直接打破了一直以来遵循的横细竖粗的笔画规律,其笔画是横粗竖细,在当时被称为“意大利体”(Italian)或“反向的埃及体”(ReversedEgyptian),这是逆反差字体的前身,“逆反差”的英文是“Reversecontrast”,原意“反向对比”。
二、西文逆反差字体的视觉特征
1.横粗竖细的视觉戏剧效果“意大利体”的诞生可谓是字体设计史上一次革命性突破,其极夸张的视觉戏剧效果;横竖笔画粗细的强烈差异对比,竖笔画的极低存在感,字母排列时形成横向视觉连结,挑战着人类长久以来的纵向视觉平衡习惯——人的眼睛因其生理结构的原因需要在垂直方向上有事物承担起稳定重力的作用。一直以来竖笔画就在西文字体设计中起到承重、平衡结构的作用,横向视觉字体的出现让人产生印错方向的感觉。意大利体受到当时字体设计界的批判和抨击,认为它是一款畸形的字体,是非常粗俗的视觉表达。直到1986年字体设计师沃尔特•特蕾西指出不要用传统的审美标准来评价这类风格的字体,这是以一种“游戏的精神”创作的字体,诚然,它有悖常理,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经此,逆反差字体逐渐获得更多认可。
2.纵向视觉向横向视觉的演变逆反差字体的名称从意大利体、反向埃及体……到逆反差字体,其变化也反映了设计师对字体横向视觉的探索。过去逆反差字体曾被划分为埃及体一类,然而这样的分类,并不能合理地解释其演变过程。20世纪80年代,沃尔特•特雷西通过研究将其划分至粗黑体。这一改变让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探究逆反差字体,对比粗黑体和意大利体,发现在单个字母的整体视觉重量上,两者是接近的,前者有强烈的纵向视觉。设想粗黑体的竖笔画变细的同时,为了维持其整体视觉重量的恒定而刻意加粗横向笔画,竖笔画的视觉重量被分配到横笔画,同时衬线也配合横向视觉的变化进行90°旋转,演变后就是意大利体。正确的字体分类使人们进一步认识逆反差字体,由此逆反差字体这个名称也替代了意大利体,成为拥有横粗竖细特征及强烈横向视觉的一类字体风格的统称。[1]
三、汉字逆反差字体设计思路
近年,逆反差字体备受关注,国内各大字库品牌也陆续推出中文逆反差字库产品,如造字工房的映画体,汉仪的吉金体等。国内外设计赛事也能见其身影,如在第九届方正字体大赛中获奖的《金农墨隶》,在纽约字体艺术指导俱乐部以及日本森泽字体竞赛中均有斩获的《Ribaasu》。分析这些作品,多从书法、汉字结构中去探索汉字逆反差字体,挖掘中西文逆反差字体在横向视觉形态表达的共通点。
1.以漆书为蓝本演绎汉字逆反差字体的结构之势漆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它的笔画横粗竖细且两者粗细差异巨大,透过其独特的书体结构和笔画差异,我们可以欣赏到别样的艺术风貌。其首创者金农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独创了被后人称为“漆书”的书体。漆书与逆反差字体有相同之处,以漆书为蓝本,结合现代字体设计的审美形式来重新演绎漆书,是汉字逆反差字体的创作方向之一。(1)漆书的特点分析金农的漆书创作源于《天发神谶碑》的用笔方法,漆书的字形多呈扁方形,书体结构取势横向,笔画呈左右扩展之势;横扫的宽粗笔画挤压其他笔画的空间,将字的内部空间留白减少至极致;在书写包含左右结构的汉字时,会刻意在笔画部件之间留出稍大的空间,形成笔画部件间的大外白与字内部的小内白的强烈对比。分析漆书,其除了是对隶书字形结构的传承和提炼以外,书写工具的革新、用笔方法也是关键。关于书写工具的革新,金农在其《冬心印识》中曾言:“截毫端作擘窼大字。书写前,去除毛笔锥形的锋端,使笔端齐平如刷,减去毫端后的毛笔与扁平画笔有相似之处,更易获得平滑厚重的横画。”“刷”是书写漆书的主要笔法,正锋直刷,侧锋快刷,卧毫重刷,使得漆书的横画线条劲挺,因使用浓墨,笔画常出现飞白,且漆书行笔时只折不转,形成横画极粗、竖画极细的强烈对比。[2](2)“新漆书”的易读性“新漆书”是在漆书书法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新应用环境下的设计,创作时重点围绕易读性进行深入研究。“新漆书”是印刷字体设计作品,并非书法艺术,需要优先考虑其传播功能——即易读性,高科技印刷技术下超精细、高还原度的印刷效果与数字屏显时代的高清显示需求,使现代字体设计更趋于简洁。从易读性来说,“新漆书”重心、布白是关键。历来印刷活字设计为了提高易读性、达到高传播率的目的,每个字需视觉大小一致、整齐稳定。“新漆书”的横笔画要在保留漆书书法宽粗、线条劲挺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笔画宽度的合理调整以稳定重心。如“三”“力”就同是笔画极少的代表,“三”只由横画构成,“力”进行拆解可以概括为横画、竖画、撇画三种,两字要取得重心平衡,“力”的横画须要加粗并下缩。漆书书法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整幅书法作品中横画粗且间距密形成的横向内布白极小,而纵向笔画细且疏形成的纵向布白较大的差异节奏对比。这在书法中是艺术美的体现,而“新漆书”设计时把握这种差异对比和单字之间的视觉平衡,抱枕易读性则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如“三”“川”两字如何平衡。
2.以隶书为基础呈现汉字逆反差字体的结构之美逆反差字体是西文字体设计所衍生出来的概念,从西文到中文,汉字逆反差字体设计要抓住西文逆反差字体的视觉特点——强烈的横向视觉,结合汉字字形结构规律进行创新设计。与重新演绎漆书不同,将汉字结构与横粗竖细的视觉戏剧效果融合的设计,选准汉字的字形结构参考尤为关键,经过筛选,笔者认为选择隶书作为字形结构参考相对更合适。(1)隶书的特点分析隶书的横向结构走势和逆反差字体的横向视觉特征有相近之处;二是横向视觉特征要应用于汉字设计,须要从中文书写中溯源,运用字体图形化的设计方式不能适用结构多样化的汉字。从整体看,隶书的字形为扁方,上下紧缩,而撇捺之笔尽量左右舒展,形成横向之势,书体结构生动丰满,分析隶书的笔画处理,可借鉴的地方很多。(2)汉字逆反差字体的横向视觉平衡呈现之法汉字逆反差字体要在强烈的横向视觉下呈现平衡之美,但两者并不矛盾,夸张的横向视觉是逆反差字体给观者的主要视觉感受与特色,而平衡则是印刷字体的美学表现。实现横向视觉下的平衡,不能机械地追求大小一致,应把单个汉字的整体视觉重量作为设计切入点。西文逆反差字体的横向视觉重力位置一般在顶部和底部,或者两者取其一,旨在表现横向厚重与纵向轻薄的视觉张力,笔画设计以简洁为主,不做过多装饰。视觉重力设置在顶部和底部而非中间,与英文本身的字形结构有关。汉字逆反差字体设计重点是如何在批量设计单字时使每个汉字的整体视觉重量保持恒定以及横向视觉重力的强烈、统一且有连结性。笔者认为借鉴隶书斜向笔画(撇、捺、点等)的结构处理方式、利用视错觉和布白的调整,通过把控字面、布白、灰度可达到视觉重量的一致。汉字仅从字面框外形看都是由整齐的方块组成,但实际文字结构组成方式较复杂,笔画种类多,实际的字面形状除了正方形,还有菱形、圆形、三角形等,同一个字面框内,正方形给人视觉上最大,三角形、圆形次之,菱形最小;同时汉字的笔画数量差异较大,有仅一两笔的,也会有多至数十笔的,这点与西文字母差异巨大。单个汉字的视觉重量平衡需根据原有的字形结构、实际的字面形状、笔画数量来进行调整,正方形字面外形的汉字要内缩,菱形、三角形、圆形字面外形的汉字,要将字面进行外放。如“国”的字面外形是正方形,“上”“下”的外形成三角形,“今”则是菱形,若不进行视错觉、字面调整,仅循规蹈矩地布满整个字面框,得到的结果必定是国最大,上、下次之,今最小。处理横向视觉重力应根据具体字形来分析。顶部、底部笔画为横笔画的字形,直接加重横笔画即可,如“三”“正”。顶部、底部笔画为斜向笔画的字形,参考隶书撇捺之笔的左右舒展横向之势来调整,再加重视觉重力位置的笔画部分,如“人”可将其拆为撇、捺两笔,憋笔画起笔和收笔均在视觉重力位置,应夸张处理,中间部分笔画处于非视觉重力位置,进行弱化处理,整体笔画呈现厚重-轻-厚重的变化,捺笔画仅收笔部分在视觉重力位置,仅此处作夸张处理即可。顶部、底部笔画为竖或点笔画的字形则根据笔画所在位置参考横画和斜向笔画的处理方式。此外还需根据笔画数量调整横向视觉最重处的笔画粗细,如横向视觉重力位置笔画较少则可以在原有基础上略微加重此处的笔画,达到横向视觉的连结与平衡,如“上”“下”“人”等字。
四、结语
逆反差字体的出现带来了一场字体设计的视觉革命,看似怪诞其实是对视觉设计规律的创新和突破,虽“有悖常理”,但并非如昙花一现,将在字体设计的历史上拥有自己的长久舞台。而从英文字母到汉字,逆反差字体可挖掘的设计思路仍很多,要深深扎根于汉字语言的结构特点,方能展现出汉字横向视觉的美。
作者:陈磊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