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几何纹样在字体设计中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几何纹样在字体设计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几何纹样在字体设计中应用

摘要:壮锦纹样体现了壮族人的审美喜好和精神寄托,几何纹样是壮锦中应用最多的装饰纹样。该文通过分析壮锦纹样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寓意,调研壮锦在现代的应用情况,发现壮锦纹样富有现代应用价值。该文重点研究几何纹样的设计特征及其在现代字体设计中的应用,发现壮锦几何纹样可以与现代设计手法完美结合。壮锦几何纹样在现代字体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出民族文化可以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以彰显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壮锦;壮锦纹样;几何纹样;字体设计

壮锦是壮族人热爱生活的表现,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织锦,“壮锦位列中国四大名锦之一”[1]。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壮锦作为一种极具地方民族特色和地区文化象征的手工艺织品受到国家的重视,为传承和发扬中国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财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市场”[2],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如今,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获得了满足,于是表现出对文化创新与个性形象的精神追求。国内文化消费市场空前繁荣,许多民族文化元素如图案、装饰等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现代设计要想在现代国际设计舞台上拥有更大影响力,需要对更多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入、吸收、再创造。因此,笔者分析壮锦几何纹样,并将其与字体设计结合实现创新。

一、壮锦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运用现状

1.壮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壮锦图案造型优美、构图严谨、色彩鲜艳的一种精美的工艺衣锦,体现了壮族人的热情和慷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壮锦主要发祥地是广西的忻城、宾阳、靖西等县区。”[4]壮锦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考古界在广西贵港地区的罗泊湾汉墓的七号墓坑发现了带有回纹的布料,这充分说明了早在汉代就已经在广西地区有了壮锦的前身。之后,经历朝历代的发展,到唐代时,岭南地区特别是广西的壮族织锦布料已成为宫廷贡品。此时,这些织锦的图案已经非常繁复,色彩亦是五彩斑斓。不过,到了宋代壮锦才真正得名,并在明代广泛流行,其工艺也走向成熟,“直到清代都是朝廷的贡品,壮锦不仅是贡品,在当时也是日常装饰和生活用品”[5]。它也是壮族人嫁妆和节日用品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然而,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壮锦逐渐走向衰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支持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促进壮锦振兴与发展的举措。当地政府在壮锦的发源地设立壮锦厂,招揽当地的壮锦的手工艺人,培训新的壮锦传承人。“在国家的重视下,‘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于2006年的5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2011年10月,靖西壮锦厂被列为广西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壮锦要想恢复往日荣光,还需要社会各界都需要努力。

2.壮锦纹样的文化寓意

壮族织锦在起源与发展中产生的图案都有丰富的文化寓意。“中国传统图案多数具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征,壮锦的图案纹样也具有如此特性。”[8]壮族人的文化、风俗习惯、神话故事等都集中体现在壮锦的图案纹样中,每种纹样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寓意。在生活上,壮族人十分重视繁衍生育,这也体现在壮锦的图案中。如,花是生育之神的化身,所以有许多用花作为基础的图案。又如,青蛙纹是具有代表性的壮锦图案,壮族先民认为青蛙引春水之源利于耕种,象征五谷丰登,也有人丁兴旺的寓意。再如,动物纹中的鸳鸯纹喻示浪漫的爱情。壮锦有动物形象纹样、植物形象纹样等具象形纹样[9],这些纹样都直接取自壮族人的日常生活和壮乡的美丽自然风景,许多动植物与之相关,形成了具象图案。这些图案是勤劳朴实的壮族人对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描绘、临摹、艺术加工的结果,表达了壮族人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期盼和扎根大地的勤劳精神。随着壮锦工艺的不断发展,壮锦纹样中加入了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和代表吉祥的龙凤呈祥、双龙戏珠、万事如意、寿比南山等图案[10]。吉祥文字和吉祥图案的运用体现了壮族人的吉祥祈愿,同时也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几何纹样为壮锦图案纹样运用之最,包含云雷纹、回纹、方格纹等各种抽象几何图纹。壮族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心理推动了几何类纹样产生,如“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之上的原始崇拜体现在云雷纹和太阳纹上”[11]。

3.壮锦在市场中的应用现状

壮锦作为四大名锦,并且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图案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价值,通常被应用于旅游相关产品设计。设计师通过把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在扇子、袋子等日常小物件上添加壮锦图案,通过这样简单的方式增强产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从而吸引游客。在家具装饰品方面,多是将壮锦图案装饰于沙发垫布、地毯、桌布、窗帘、围帘、枕头套、被套、床单等物品上。在具有浓厚壮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酒店和宾馆,其室内装饰也会应用壮锦装饰图案,不过多是简单的套用。壮锦图案在服饰装饰中的应用,主要是将图案直接运用到传统壮族服饰上。目前,大众市场中鲜有对带有壮锦元素的服饰的推广,主要是因为壮锦服饰装饰性过强,鲜艳的色彩搭配与现代设计追求简化的设计理念不相适应。要想让壮锦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设计师就应不断思考和研究,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使壮锦纹样符合现代审美。

二、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作为壮锦主要的纹样,往往大量出现在各种图案的组合中。几何纹样是一种有规律的图案样式,以点、线、面为基本要素,组成多边形的规律样式。这些样式通过基本要素有规律的重复和重合,交叉组合成各种几何形体,一般图形比较抽象化。受到壮锦织造技术的影响,几何造型被广泛应用。几何纹样通常有方格纹、云雷纹、同心圆纹、回纹、编织纹、羽状纹等。其中,出现较多的是方格纹,这种纹样起初是壮族先民受到陶器上的方格图案影响和编织技术的启发而创造的。方格状纹样通常是正方形、长方形等四边形,有等边的也有多边形的,大多数情况下会在方格中填入其他图案。几何形纹样是对意境的抽象表达,它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显示出一种有规律的秩序之美。一般几何纹样不会单独出现,多用于辅助主体物。多种几何形纹样相辅相成,与具象类图案等组合出现。

三、几何纹样设计特征分析

几何纹样作为壮锦主要的纹样,具有非常强的秩序感,形式大方,简洁严谨中又带有灵活性,具有很高的艺术设计价值。壮锦中的几何纹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简洁明快的特点与现代设计中的极简主义风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几何纹样的造型与特征非常具有设计感。

1.构图方式

在构图方式上,壮锦图案中的几何构图方式比较常见的是“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编织方法,把单个几何图案连接起来组成复合几何图形”[12]。运用这样的构图方法得到的纹样图案简洁、明快、带有规律,整齐排列时具有明显的抽象几何特征。还有以几何纹样为基础,结合结合植物类的花纹和文字类的回纹等其他类型的纹样形成一个新的复合图形。这种形式的构图使图形层次分明。这样的方法也可以被用于现代设计构图,融合多种元素,使设计更具深度。

2.几何纹样的功能

从构图方式可以看出,壮锦图案的几何纹样往往不以单独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主体物的陪衬、装饰纹样甚至边框出现,主体物置于中间部分或者作为图案的背景元素。几何纹样的功能特征是有规律的秩序感,使图案整齐划一、有条不紊地与主体相结合,突出画面的节奏感和整齐感。几何纹样的功能特征还体现在它的抽象性、简洁性上,让人印象深刻,便于记忆、传播、制作。壮锦几何纹样的图案造型特点,更易对人心理和精神产生冲击,正如卡西尔指出:“艺术符号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13]

四、壮锦几何纹样在字体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字体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创新设计是极具意义的。因此,设计师可以把提取出的壮锦几何造型运用到具体的字体设计中。设计师要考虑整体的协调性,可以黑体为基础,将需要应用的字体与壮锦几何纹样造型结合,置换字体中的部分笔画,或在笔画中添加几何纹样的内部细线作为装饰,或是把单独的横画添加几何纹样造型中的回形纹样,从而得到全新的统一字体形式。这表明了壮锦图案在现代字体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五、结语

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其开发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通过提取壮锦图案的几何纹样造型与字体设计相结合,可以发现壮锦图案在字体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设计师可以分析、提取壮锦图案纹样的造型,并将其化繁为简,运用打散、重构等多种设计手法与字体创意设计相结合。在现代设计的民族化处理中,设计师要注意设计不能简单流于表面,要将其造型提炼并简化,与现代人的审美喜好和现代设计风格契合,这样才能将民族文化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从而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全德彬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