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藏文书法字体的种类与特征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藏文书法字体的种类与特征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藏文书法字体的种类与特征研究

西藏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全新时代,为进一步促进藏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全面发展,松赞干布意识到文字的需要迫在眉睫。于是,便派遣大臣吞弥•桑布扎,带领另外十六人前往印度留学。据《智者善说》里记载:“吞弥等路经尼婆罗之境阳布(今加德满都附近),拜尼婆罗国王维色果恰,王为此等赐解暑药物等……”。在历经了艰难险阻、长途跋涉后,吞弥•桑布扎终于学成归国,使得藏文字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藏族社会的全面发展。吞弥•桑布扎也因此受到松赞干布的敬重和奖赏,并从此成为了他的老师。另外很多史书如《松赞干布遗训》、《西藏王臣记》、《敦煌古藏文》等也都有记载:“西藏原无文字,乃派遣吞弥桑布扎等前往印度留学。学成回藏后,仿梵文创造了藏文。”还有早期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载:“松赞以前吐蕃无文字,此王之时始有”,新旧《唐书》也载:“松赞以前吐蕃无文字”。[1]这些西藏史书中都对“藏文是由吐弥桑布扎仿印度梵文创造”之说进行了肯定。

象雄说指藏文源于象雄文。认为在最初的上古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藏族最古老的文字——象雄文。自西藏有史记载以来,藏族社会在松赞干布统一之前一直是处于各氏族部落分割统治的时代,象雄就是其中一个独立的部落王国,象雄文则源于这个古老王国。《册府元龟》中关于“象雄”有这样的记载:“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精兵八九万”。这说明,象雄王国在被松赞干布吞灭之前占据了大部分藏区。从有关藏族史料表明,当时象雄已经开始盛行一种宗教即苯教,苯教诞生于象雄中部,以冈底斯山为中心,向其它地方发展,是藏族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通常苯教祭祀活动的记述以及经文的记载都主要采用象雄文字。象雄文字又称“玛尔文”,其字体形态比较具象,类似于早期汉族的甲骨文。这一文字的使用一直延续了上千年,为中古时期(公元7~9世纪)藏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关于此问题,在才太让先生撰写的《藏文起源新探》中也有详细的研究论证。他指出:“藏文,是古代藏族在举行苯教仪式,接受苯教的训导和传教时接触并逐渐熟悉了象雄文,而后用象雄文来标音记载自己的语言,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以外族文字记述自己的语言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利,使这种记述逐渐脱胎于象雄文,成为一种借用象雄文字母记载本民族语言的独立的符号系统。”[2]以上两种说法,虽然都各有论证,但不论哪一种,都证明了藏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为藏族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藏文书法字体种类

藏文字,自创制之日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藏人民对其进行过多次厘定修正,并最终形成了自己规范的书写形式。藏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由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构成。其字体结构特点是以辅音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在此基础上前后上下附加、叠写,组成一个完整的藏文字。其书写方向为从左至右,各音节间用音节点隔开,藏文的音节最少可由一个辅音字母构成,现代藏文最多可由7个音素拼合而成。[3]藏文中的元音字母不能独立书写,应加在辅音字母的上面、下面或正中。辅音字母中有20个基字,是藏文字形结构的核心字母。其余字母中加在基字前面的叫“前加字”,加在基字后面的叫“后加字”,加在基字上面的叫“上加字”,加在基字下面的叫“下加字”,如图1所示。有了基本的文字结构形态之后,藏人民依据这些已有的造型特点,通过运用艺术手法、调动艺术构思,又创造出许多和谐优美、妙趣横生的藏文字体。藏文的书写字体种类繁多,本文仅以乌金体(藏文楷体)和乌梅体(藏文行书体)两大类作简要的相关描述。

(一)乌金体

乌金体的特点是每个字母最上一笔是横直的,字母排列时,上端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形似平顶帽,所以乌金体也被称为冠体。由于乌金体庄重、美观,所以在当时通常用于书写王室的文告、执照、碑文、钟铭以及佛经等。特别是佛经写卷几乎都是用乌金体书写。比如,十二世纪中叶,大译师仁青桑布在组织修订并补译佛经时,邀请了全西藏最著名的书法家们,用兰靛纸和复合纸抄写了几十部经文,并要求卷与卷、部与部书体一致[4]。乌金体中又有八大字体:蟾体、列砖体、雄鸡体、稞体、串珠体、蜣螂体、鱼跃体、腾狮体。这八大字体各有特色,大多也都依据各自本身的字形而得名。如:蟾体,因其字形如同一只伸开四肢的黑色蟾蜍,故得名为蟾体;雄鸡体,因其字形恰似一只昂首鸣叫的雄鸡,字体的腿细长,横向笔画略带倾斜,线条有粗有细,富有节奏感,故因此得名。

(二)乌梅体

乌梅体相对于乌金体来说,其字母顶端没有横直的一笔,酷似摘去了帽子,故因此而得名。乌梅体多用于民间行文,书写形式相对于乌金体来说更加自由,因此,在前宏期和后宏期乌梅体字体样式都呈现出多样化。如:白徂体、朱匝体、徂仁体、徂同体、酋体等。这些字体依据各自的特色有着不同的用途,或用于撰写佛经写卷,或用于西藏地方政府的政令和碑文,或用于人们平时习字等。用于书写这些藏文的工具历来是硬竹笔。这种笔是用经过牛骨髓或酥油浸泡再烤干的竹子削制而成,长十一至十三厘米,宽一厘米多,笔尖呈鸭嘴状,正中有一道蓄墨的细缝。墨汁多为烟炱和树脂水研磨后加适量杜仲水制成墨块,用时削下少许,加水后调成[5]。藏文多书写在名为“阿交如交”的纸上,这种纸由藏人民自制而成,其原料主要取自一种杆茎绵柔、名为“阿交如交”的植物,用其制成后经久耐用,不易磨损。

藏文书法字体的视觉形态特征

(一)线条的表现性

藏文字体特有的艺术特点之一在于它线条的表现性。古往今来,“线”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也为之甚多,在几何学上,线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移动中留旧的轨迹。因而它是破坏点最终自足的静止状态而产生的[6]。可见,线是由具有动感的点组成的,这就使得线本身有着一种灵活多变的特质。藏文字体通过线条长短、粗细、方圆、弯曲等的变化,形成一种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的意境,使得藏文字体充满生气,气韵生动,变化无穷。正如美国威廉•布莱克所说:“艺术品的好坏取决于线条,弹性的线条俞是独特、鲜明,艺术作品就俞是完美。”

(二)富有装饰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藏文字体艺术并不逊色于绘画。在很多寺院的建筑墙壁上以及佛教的法器供器上都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藏文字体,它们一方面传达了宗教观念、宗教情感以及宗教精神,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这一点与伊斯兰教的字体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伊斯兰教文字的直线型特征较为明显,文字与装饰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寺庙或者宫殿里,文字被书写得异常华丽、壮观;不同的是,伊斯兰教人此时会把文字作为一种对真主膜拜的特定符号来使用,以至于会忽视文字的可视性,如图2所示。

(三)有趣的象形

藏文书法字体的名字很多都是因其字体形态的象征性而得名。如,列砖体,因其每一个字母形似方砖,排列整齐有序,故称列砖体;鱼跃体,因其笔画呈倾斜的弧形,左边高右边低,类似于跳跃的鱼,故称鱼跃体。这一点与古时汉字的象形字有相似之处,都择取了自然界的形象作为造型,增加了藏文字体的趣味性和可视性。之后,随着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以及宗教活动的需要,藏文化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字体,如觉罗体、多丹体、八思巴体、洛旦体等。这些新字体虽然形态各异,但也都有着藏文字体独特的风格特征,不仅加强了藏文字传播信息的社会功能,也起到了美育和陶冶藏人民心灵的作用。

藏文书法艺术对当代汉字设计艺术的影响

字体设计是研究文字的造型规律、视觉与心理表现的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递艺术中的符号性视觉语言[7]。它要求对文字字体、笔画、结构等进行探讨与研究,最终提高字体的可视性、艺术性、思想性。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字体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藏文书法艺术对于当代汉字字体设计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藏文书法的形式美

藏文书法的形式美为汉字字体的外在结构形式设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秀元素。汉字在笔画特征、形态结构上都与藏文有着明显的不同。当今汉字出版印刷使用最为广泛是宋体字和黑体字,其主要风格特征为:有明确的笔画,包括:点、横、竖、撇、捺、钩、挑、折等。这些基本的笔画构成了结构饱满的方块字,并且每个汉字都可以独立存在,每个字都占同样大小的空间,整齐划一,具有平面性特点。汉字的结构是很有规律和系统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抽象、理性、简洁。而藏文字体在书写形式上则显得更为感性,富有节奏和韵律,并带有一定的装饰性色彩,整个形式充满优美和谐之感。对于这一优秀元素的吸收借鉴在当今的很多广告设计中已有所体现。例如,以下的几种广告字体设计,在形式上采用了藏文字体带有装饰性的特点,突显了笔画线条粗细、弯曲、虚实等的变化,使得设计字体充满生气、气韵生动,别有一番风味,如图3和4所示。

(二)藏文书法艺术中的意蕴美

藏文字体设计艺术中蕴含着藏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创制、发展及演变无不体现着藏人民爱美的需要和丰富的想象力,包含着藏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当今的汉字创意设计将会提供又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我国著名设计师王粤飞先生,从1998年开始对藏文及藏传佛教文化进行研究,并设计出许多带有藏文意味的汉字字体,不仅丰富了汉字字体种类,也带动了新时代的一批设计师对于藏文字的兴趣,如图5所示。

总之,藏文字体艺术作为藏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不仅是藏民族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创新与发展也为今日的字体设计艺术特别是汉字字体设计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作者:张文涛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