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议青岛宗教旅游的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议青岛宗教旅游的开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议青岛宗教旅游的开发

青岛宗教资源的特征

类型齐全,质量较高。青岛市既拥有上述五大类别的宗教资源,又具备丰富多样的资源形式:宗教建筑、宗教雕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和宗教传说等。这些宗教资源不仅数量众多,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开发条件,资源质量较高。2011年的数据显示,青岛市的宗教资源中有国家AAA级以上景区4处,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青岛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凝聚在这些资源中的宗教信仰、历史渊源以及文化艺术都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特色鲜明,参与性强。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每一地的宗教都是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产物。因此,宗教繁盛之处,必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青岛的宗教亦带有鲜明的青岛特色,比如人们对即墨灵山老母的祭拜、“秃尾巴老李”这一宗教传说的诞生、形形色色的宗教活动还有数量众多的庙会节庆。这些使得青岛的宗教资源具备了不可复制的特性,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宗教,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魅力。当地居民自然对于这种本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能够轻易融入其中;而对与外来旅游者,这种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恰好能够激起强烈的好奇心,也会参与到这当中来。

分布相对集中。笔者在资料搜集中,参阅青岛市文物局最新公布的81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青岛国家级风景区名录以及2010年6月的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在对青岛各区市重点宗教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青岛市已用于旅游开发以及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具备良好开发条件的宗教资源进行了统计,共计43处。通过对这43处宗教资源的分布分析(见图1)发现,虽然青岛的宗教资源在各辖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青岛市内四区和即墨,这就使得宗教专题的旅游开发成为可能。

青岛宗教资源旅游开发评价

1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的宗教历史悠久,作为宗教文化内涵载体的宗教资源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已久。各种宗教建筑、宗教活动是宗教在青岛历史传承的见证。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意义上,但文化又与历史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资源越古老,历时越悠久,文化内涵就越深厚。青岛即墨灵山的庙宇最早修建于周元王5年(公元前471年),即2480多年前。这样历史悠久的庙宇在全国来说都是十分稀有的。虽然庙宇在清道光年间曾遭毁坏,但是当地居民对于灵山崇拜与信仰却一直没有中断,直至今日,修复过的灵山庙宇香火仍然旺盛。为数众多的庙会,动辄吸引几十万的人们前往参与。这些宗教资源不仅具有考古价值,也参与了当地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延续,同时对于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艺术观赏价值

艺术与宗教有一种内在的亲近基础,纵观艺术史、宗教史乃至文化史,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宗教的刺激,才使艺术园地绚丽多彩。如果没有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宗教艺术,人类艺术史以致文化史都将黯然失色[5]。宗教艺术作为宗教文化形态之一,也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形式,并不时采用、选择并创新各种风格的形式来对外适应环境变迁的需要,对内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青岛地区不同时期的宗教雕塑或是建筑,在艺术形象、题材还有风格上都有一定的变化。但宗教的保守性又对宗教艺术作品的保留、传承起到了重要意义。在青岛市的宗教资源中,众多的宗教建筑、宗教传说、宗教雕塑乃至宗教音乐都是宗教艺术的杰出代表。宗教资源的艺术观赏价值正是凝聚于此。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崂山的道教音乐和蒲松龄的小说艺术。崂山道乐涵盖功课经韵、应风经韵及琴曲道歌乐三部分,融合了各地民歌雅曲,尤其是琴曲,形成了独特、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在全国的道经韵曲中独享盛誉。2008年崂山道教音乐正式入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崂山道教音乐中最具感染力的当属“崂山韵”,无论曲风还是结构特征都融入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经曲多是从上古的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来。演奏时,众道士操琴鼓瑟,游客则置身于山海之间的太清圣境,聆听崂山道教音乐的同时更可观赏崂山钟灵毓秀之美好河川,感悟东夷民俗风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志怪小说。道教名山崂山为信奉正一道教的蒲松龄提供了无限创作灵感,名篇《崂山道士》和《香玉》正是在崂山创作的。至今,崂山仍保留着蒲松龄写书亭以及《香玉》文中“绛雪”的原型———树龄四百年的红山茶。除此以外,各宗教场所的石刻题字、宗教壁画,环绕在宫观庙宇周围的园林花木也都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3科学考察价值

资源的科学考察价值是指资源的科学内涵或是某一方面的研究功能。宗教资源的科学考察价值则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性当中。对青岛市的宗教资源进行科学考察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对宗教建筑资源、宗教艺术资源和宗教节事资源进行整体考察,研究青岛地区宗教发展的历史渊源。由于宗教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应,可以由此探究青岛地区古往今来的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则是将宗教资源进行归类,划分为宗教建筑、宗教雕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宗教文化、宗教传说、宗教活动等。在资源细分中分门别类地考察,进而研究与之对应的建筑文化、雕塑文化、绘画艺术、音乐艺术等专门学科。青岛宗教资源种类丰富,其用于科学考察的领域十分广阔。

青岛宗教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宗教旅游热”,各省市都意识到开发宗教旅游的重要性,青岛也不例外。于是,但凡有宫观庙宇、庵塔教堂存在的宗教场所都有意识地进行了旅游开发,比如青岛天后宫、崂山太清宫。同时,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新建的宗教景点也赶来分一杯羹,比如2009年落成的黄岛开发区小珠山的菩提寺,现在已是整个青岛地区以及江北最大的佛教寺院。这些旅游开发推动青岛市宗教旅游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的宗教旅游狂潮至今,青岛对宗教资源的旅游开发虽然在开发的资源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大部分资源的开发目前尚停留于物质开发层面,难以体现宗教的文化底蕴及青岛的城市特色。宗教文化旅游活动中对附加值高、内涵丰富的宗教文化的开发、挖掘非常不充分,能够展现宗教旅游特色的文化型、参与型的旅游活动缺乏[5]。大多数宗教旅游景点仍停留在对宗教观光这一基础层次产品的开发上,忽视了游客亲密接触与亲身参与的需求,而仅仅进行一些固定设施的建设,如塑佛像,建庙堂,设置功德箱等,很少进行宗教义理、宗教故事的内涵挖掘和哲学传播,致使游客在游览时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从而降低了这些宗教景点对部分游客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宗教资源管理混乱

青岛的宗教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缺少整体的规划指导,在开发的过程中管理混乱。“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俗语反映出宗教与生态景区结合的特点。目前青岛的宗教资源分别由宗教、园林、文物、文化、景区、村委会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这些部门间的职责相互交叉又缺少联系,而旅游部门在对宗教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又没有权限对其进行沟通协调,致使宗教资源的开发管理十分混乱。这种管理上的混乱必然导致宗教资源开发的无序。而这种无序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商业化过重。即墨灵山是A级景区,景区由旅游部门管理,无需门票。但是山上的诸多庙宇,则是由当地村委会管理,如圣母殿、聚仙洞、凌霄宝殿等,每一处都要单独出售门票,而景区内却几乎没有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本来景区的门票收入有一部分是用作景区的维护,但是这样一来,门票收入由村里管理,可村里不负责景区的维护,执行维护开发的景区又没钱进行维护,长此以往,景区的发展前途可想而知。

3宗教旅游开发不足

青岛市对宗教资源开发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宗教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国家AAA级以下的宗教资源大多缺乏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更为关键的是青岛市对宗教资源只停留在视觉观赏层面,而忽略了宗教体验。同时,部分有价值的宗教资源尚未进行开发,比如众多的庙会资源,不仅参与性极强,而且保留了胶东的风土民情,是体验性、特色性极佳的宗教资源,只可惜尚未加以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是开发形式流于观光游览的传统,内容枯燥,形式单调,游客普遍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状态。景点内的导游人员善于讲解,但是对宗教知之甚少;宗教景点内的专职宗教人员知之虽多,但又基本不与游客作交流。因此游客在这几个宗教景点游览时基本上是以观光或从事一些迷信活动为主,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满足。

青岛宗教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利用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宗教资源的旅游开发正面临着一个瓶颈期。在对宗教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利用中,切忌随意、盲目开发。为了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历史遗存,一定要警惕“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1青岛宗教资源旅游开发利用的原则

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宗教资源是旅游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在其开发利用过程难免会对宗教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宗教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历史遗存下来的古迹遗址,一经破坏,便难以复原。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利益,“为了开发而开发”,而要转变开发的角度,转变为“为了保护而开发”。这就要求在对宗教资源的开发前做好一系列的考察、评估、规划,避免盲目开发。在开发中遇到利益冲突时,要以保护为前提。

原真性原则。原真性源于“Authenticity”,意为原本的、真实的。原真性是旅游开发之本,旅游开发是原真性的发展与延伸。宗教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重点在于文化,只有在开发的过程中保留宗教资源的原真性才能突显青岛的文化特色,既实现对宗教资源的保护,又体现出青岛宗教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在对宗教资源的旅游开发上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坚持适度开发,在宗教资源,宗教人员、教徒的心理承受力和旅游开发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因为宗教开发毕竟是以宗教为特色,一旦开发过度,便容易丧失宗教内涵,反而收到揠苗助长的效果。同时,要严防商业化过度,特别是严防在宗教场所内部摆设摊点的现象。诚然,旅游开发有经济效益在其中,但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试问一个丧失了静谧幽雅环境还处处充满铜臭味的宗教资源,何以获得旅游者的青睐?

2青岛宗教资源旅游开发利用的建议

着重挖掘宗教资源文化内涵。宗教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其精髓在于文化内涵。宗教中既有很多哲理、智慧成分,同时又有不少神秘超验的唯心成分与因素。开发时主要应展示优秀的宗教文化和精湛的宗教艺术,在满足宗教信徒信仰活动需求的同时,满足一般游客了解宗教知识、欣赏宗教艺术、体验宗教情感的需求[4]。青岛市的宗教资源具备优秀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以及科学考察价值,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宗教资源的这些文化优势,走内涵式拓展道路。宗教资源承载的文化内涵涵盖了历史、艺术、建筑、教义等诸多方面,而绝大多数的游客并非专业人员,必须通过极具表现力的手段,才能体现出宗教资源的文化底蕴。青岛地区的宗教资源凝聚着两千多年来的胶东民俗,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从秦汉时代徐福东渡的典故到“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从全真七子的崂山修行到蒲松龄的志怪小说,无不是宗教文化的淋漓体现。这些优秀的旅游资源如果能够善加利用,游客不仅会在参观之余,感悟宗教的魅力,得到心灵的洗礼,也会收获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科学知识。

合理规划与配置宗教资源。宗教资源是宗教旅游的客体,是宗教旅游展开的基础。要对宗教资源进行旅游开发,首先要提高宗教资源自身的质量,完善宗教资源的旅游配套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为宗教资源的旅游开发创造良好的前提。目前青岛市的宗教资源除了崂山景区配套设施较完善,其他景区都存在配套设施缺失的问题。建议对已开发的景区,完善其旅游相关设施;而对尚未开发的宗教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规划,有选择性的进行旅游开发。具体体现在修缮宗教建筑、修建游客休息区、在宗教资源周边开设餐厅和改善周边环境等方面。管理方面,则需要旅游部门与宗教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从细枝末节严格划分二者的职能范围,明确管理主体,以实现景区的有序管理。同时,整改在收费、维护方面的混乱局面,确保收费所得能够用于资源的维护及二次开发之中。

丰富宗教旅游的形式。宗教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但青岛市在对宗教资源的旅游开发中没能发挥这一优势。宗教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虔诚信仰的教徒,即宗教朝觐者;一类则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宗教观光客。这两组群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以宗教朝觐为目的。这一区别直接导致了两类旅游者的需求差异。教徒具有虔诚的信念、对宗教兴趣极其浓厚、追求幽静的修行环境,通常会为朝觐而进行旅游活动,他们不喜欢过于商业化的宗教场所,对一些特定的宗教仪式、流程要求较高。对于这一部分消费群体,可以在宗教节日、庆典专门为他们提供宗教朝觐旅游项目,同时可以开办宗教研习班,为他们提供宗教修行游和宗教考察游等专项宗教旅游产品。宗教观光客则是以观光体验为主,或寄情于宗教场所周边的名山秀水,或痴迷于宗教艺术的绚丽多彩,或是好奇于宗教人员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出游动机总结起来就是求新、求知、求异。针对这一客源群体,则要开发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崂山太清宫于2009年开始举行的崂山道教音乐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既弘扬了道教文化,又传承了道教音乐这一非物质遗产,同时视听兼备又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旅游体验,可谓一举三得。其他诸如在佛家传统的水陆法会上设置旅游体验专区、开展修行一日游、组织庙会体验游等都是不错的途径。佛教和道教的饮食以素食清淡著称,也可以此为特色打造宗教饮食之旅。

开展城郊宗教特色游。近年来,随着“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旅游异军突起,青岛市的旅游重心也日渐向郊区与乡村发展。对于以即墨市为中心的分布于郊区的一众宗教旅游资源,这正是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难得契机。可以立足于乡村的地方特色、环境特点、民俗特征做好宗教旅游产品塑造工程,在宗教资源的开发上实现“大宗教旅游”,即将宗教资源相关的其他旅游资源一并作为开发对象,进行整合开发。在这些城郊以及乡村区域,地方性浓厚,可以将宗教资源联系民俗资源开展为宗教民俗游。在近几年兴起的樱桃节、葡萄节、草莓节等旅游活动多在山上开展,而山上往往有宗教资源分布,可以将二者结合开发为宗教赏花会,宗教瓜果节等,既能够增加宗教资源的趣味性,又能够丰富采摘的文化内涵,可谓一箭双雕。如此开展城郊宗教特色旅游,一方面顺应了青岛市旅游开发的大势;另一方面又体现出文化的地域特性,相信定能取得不错成果。(本文作者:方百寿、仲婷婷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