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声表述儒释道宗教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该卷主要集中于对湖南省民间仪式音乐的系统研究
该卷中,收录了两篇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文章:齐琨的《天地共享的音声———湖南省湘阴县七龙村儒教丧葬仪式与音声表述研究》。作者认为,通过对七龙村儒教丧葬仪式中的27种音声元素进行组合,在不同仪节中形成有结构的多种多样音声段落,以泛用于神、鬼、人和专用于某类/位神、亡魂、某些人两类表述方式,达到对天地间神、鬼、人的净白、超度、感化。(P144)目前来看,对民间丧葬仪式音乐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道场、佛教音乐的考察,而对儒教丧葬仪式音乐的研究不多,因此,该文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儒教仪式音乐的形貌特征以及与其他宗教仪式音乐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杨赛的《洞庭湖琓区佛教道场丧葬音乐仪式》描述了同一个丧葬仪式中的场景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现象。从宗教的核心文化特征来看,佛道宗教文化本身有很多不同之处,甚至存在根本的差异。尤其在宗教的核心理念方面存在着相互排斥之处。但是我们能看到在同一场丧葬仪式中佛道两种宗教仪式相融一体,这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湘中地区存在着儒教与道教相融的现象,即在一场丧葬仪式中有儒教、道教两种仪式存在,彼此之间既互相独立,又配合默契。这种儒释道仪式音乐相互融合的现象,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现象密不可分的。然而,如何从宗教学的角度去说明这场丧葬仪式中三教合一的现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科研课题。另外,杨文缺乏深入的音乐分析。儒教仪式音乐的音乐特征以及乐器配置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对于其仪式音乐的分析描述,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整体上把握儒教仪式音乐的综合特征。同时对于考察当地的儒释道仪式音乐与其地方传统音乐之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外,该卷收录了两篇文章:赵书峰的《湖南瑶传道教仪式音乐与梅山教的文化关系研究———以蓝山县瑶族“还家愿”与资兴市“祭祀梅山神”仪式音乐为例》、刘嵘的《土家族还愿仪式音声的比较研究》。前一篇是对湘南瑶族传统仪式———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研究,文章中用大量的篇幅对瑶族《盘王歌》以及祭祀梅山狩猎神仪式音乐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后一篇涉及湘鄂土家族还愿仪式音乐的研究,是作者对湖南湘西的龙山土家族还土王愿以及桑植、湖北省鹤峰、宣恩县还傩愿仪式音乐的地域性的横向比较研究。总之,“华中卷”中的五篇文章都涉及对湖南省民间仪式音乐的研究,它的出版发行是对湖南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二、涉及对少数民族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深入研究
梅山教文化主要传播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它代表了以狩猎文化为主的一种民间信仰。目前,民族学、宗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如胡起望、张有隽、张泽洪、雅克•勒穆瓦纳等学者的研究,而音乐学界对其仪式音乐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研究文章甚少。目前看到的只有两篇文章主要集中于对瑶族梅山教音乐的研究。一是杨民康、吴宁华的《瑶族“还盘王愿”、“度戒”仪式音乐及其与梅山教的文化关系》,(P268-387)文章首次关注到瑶族梅山教仪式音乐,开启了对梅山教仪式音乐研究的序幕。二是赵书峰的《湖南瑶传道教仪式音乐与梅山教的文化关系研究———以蓝山县瑶族“还家愿”与资兴市“祭祀梅山神”仪式音乐为例》,作者主要考察分析了瑶族道教与梅山教宗教内涵及其音乐之关系问题,是一篇对瑶族道教与其梅山教仪式之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的文章。作者的研究主要建立在音乐形态学基础上,对瑶族道教仪式音乐与梅山教音乐的本体特征给予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这也是目前能够看到的首次对瑶族梅山教仪式音乐所做的分析研究。作者还对瑶族道教与其梅山教仪式及其音乐的关系做了相应考察,得出了以下结论:“瑶族梅山教是一种集道教信仰与瑶族原始信仰、始祖信仰、多神信仰为一体的复合型的仪式音乐文本。它代表瑶族先民在‘刀耕火种’生活状态下的一种极其原始的生活方式,是瑶族传统文化与道教文化‘濡化’、‘涵化’的结果。”该文对于引导与推动对包括瑶族在内的其他南方少数民族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当下,对瑶族梅山教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的学者很少,多数人只关注其宗教文化层面,缺少对其音乐形态的考察。我们知道,瑶族梅山教仪式是一种典型的狩猎文化信仰。它的信仰、仪式和音乐与整个狩猎过程密不可分,由对瑶族的这一传统信仰的考察机会很少,有时候甚至很难完成田野考察,因此对瑶族梅山教仪式音乐的考察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语境中的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系统考察研究,以及探求各少数民族梅山教系统中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是一些亟待开展的课题。
三、该卷的研究范式基本是以音乐
民族志的方式呈现的音乐民族志是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人类创造音乐活动的一种现场记述。其总体特征是一种描述与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音乐民族志研究个案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对仪式音乐活动现场文本的全程记录与细致描述,使读者全面感受到执仪者与信奉者、观众等现场的多维互动,建构仪式音乐文本的全过程。音乐民族志的写作方法也就是将仪式音乐的现场文本转换为“书面文本”的过程。当下,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界至今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过多的仪式程序描述,使个案研究越来越“去音乐化”,甚至认为这种写作方法还不如交给作家来完成。笔者认为,音乐民族志研究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文本写作方式相互融合的结果,当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不一定完全就是纯粹的音乐形态学研究,因此,运用音乐民族志的写作方式对仪式音乐活动的描述与阐释,其目的是为了更真实地再现执仪者建构仪式音乐文本的全过程,也就是典型的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音乐研究。首先,重仪式音乐活动的描述。综观本卷作者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音乐民族志的方式呈现的。当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大致的趋势多是侧重于音乐民族志的研究。只有通过这种研究方法,才能真正通过文化了解音乐、通过音乐体悟文化。因此,只有通过对其音乐文化的细致描述与阐释,才能真正洞察当地人真实的生活状况。只有通过对仪式音乐的描述与阐释,让读者深入细致地了解执仪者建构仪式音声的过程,以及观察仪式中信奉者与执仪者完成“人-神”互动的、抽象的仪式过程。如吴凡、齐琨、杨赛三位学者的文章,分别对三个仪式程序给予了细致的、全息性的全程描述,使读者有一种置身于当下仪式场景之感。其次,既有仪式音乐活动的描述,又有音乐形态的深入分析研究。在对仪式音乐的分析描述方面,主要以赵书峰、刘嵘二位学者的文章为代表。尤其是前者的文章,作者结合音乐形态学方法,用大量的篇幅,对瑶族道教音乐与梅山教音乐的形态特征,以及两者音乐之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描述。刘嵘的《土家族还愿仪式音声的比较研究》,是作者对其博士论文《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的拓展研究。土家族还愿仪式音乐其实也就是土家族梯玛信仰中的仪式之一,它兼有巫道信仰相融合的成分。作者对土家族还愿仪式音声的本体特征及与本地的传统音乐之关系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综观“华中卷”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湖南省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丰富的民间信仰值得民族音乐学界的深刻关注,尤其是对巫道相融、多元信仰同坛一体所折射出的宗教文化现象,有必要予以重点考察。本卷中的研究多是对某一信仰体系的个案研究(“点”的研究),缺少对某一个案中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的横向比较研究(“面”的研究)。另外,本卷的选题面不够广泛,主要集中与对湖南省民间仪式音乐的考察研究,不能代表整个“华中”地理区域中的民间信仰体系。因此,有必要在以后的出版中,考虑增设“补卷”部分,以增加对“华中”区其他省份民间仪式音乐的研究。但“华中卷”的出版,对于推动湖南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弥补湖湘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作者:黄慧慧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