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宗教文化对黔东南苗族鼓舞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宗教文化对黔东南苗族鼓舞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宗教文化对黔东南苗族鼓舞的影响

摘要:数千年来,苗族历经各种战乱和迁徙,从北向南,从东向西,从宽阔的中原到丘陵水乡,最后避居于荆棘满布的西南野岭。其封闭的自然环境,使苗族文化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宗教色彩,凸显了鲜明的原始宗教文化特色。黔东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其最为丰富独特的鼓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苗族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其舞蹈中呈现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文化现象。

关键词:原始宗教;黔东南;苗族鼓舞

原始宗教是人类社会中最初的宗教历史形态,是宗教史上最原始的结构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其经历过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并且在这一历史过程的不同阶段上,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宗教形式,“从考古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材料概况起来,大致有拜物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灵崇拜和多神崇拜等诸种形式。”1

一、苗族原始宗教文化概况

原始社会时期的苗族先民们在强大的自然面前,同样把希望寄托在与其日常生活有重大关系的事务上,并加以崇拜。“在《苗族古歌》、《苗族史诗》和《古老话》中,从天上的日月星辰、雷电乌云,地上的树木花草、虎蛇犬牛,到地下的金银宝藏,水中的鱼龙蟹虾等等,在原始时代的苗族先民头脑中,都被人格化了。”2苗族先民把这些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物体赋予人的生命,正是从“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中,产生了原始宗教,“苗族曾经经历过自然、图腾、祖先三个相互关联又各具特征的重大崇拜阶段。”3

(一)自然崇拜

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直接针对自然界本身的自然崇拜,是人类宗教活动最早阶段上的崇拜,它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原始人类相信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有灵魂,而这些“精灵影响并控制着物质世界中的事件和人的现实生活和来世生活,而且精灵控制着与人的接触,并且对人的行动感到高兴和不高兴,”4从而对人实施奖惩,在这种意识影响下,人们把生存世界中所有的不幸和灾祸,所有的平安和幸福归结于自然神灵的发怒和恩赐,所以必须对自然神灵进行祈祷和祭祀,以求庇佑,久而久之,便形成自然崇拜。原始时代的苗族先民同样存有“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对天、地、日、月、花、鸟、鱼、虫等自然物加以崇拜,并把它们同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

(二)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的发展和深化。“图腾一般是某种动物,也有少数为某种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它被认为是某个氏族的起源和祖先,并被当作氏族的有超自然能力的保护者,因而受到尊敬、崇拜乃至畏惧。”5世界上各个民族早期都曾产生过图腾崇拜,苗族也不例外,由于苗族分布的地域十分辽阔,地区性差异较大,因而图腾崇拜的对象,往往不只是一种,而是多种。在《苗族古歌》中,就描述了苗族原始社会中万物产生之源及人类诞生之源。如《枫木歌》中写到:“远古那时候,山坡光秃秃,只有一根树,生在天角角,洪水淹不到,野火烧不着”;“那是什么树,那是白枫树”;“枫树在天家,枝桠满天涯,结出千样种,开出百样花。各色花相映,天边飞彩霞,千样百样种,挂满树枝桠”;“枫树砍到了,变作千百样”;“树根变泥鳅”、“树桩变铜鼓”、“树干生疙瘩,变成猫头鹰”、“树叶变燕子”、“树梢变鹡宇”、“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古时老妈妈”(妹榜妹留系苗语音译,妹即妈妈,妹留即蝴蝶,妹榜妹留即蝴蝶妈妈)。古歌把妹榜留当作人、兽、神的共同母亲,妹榜留苗族和水泡游方成双,怀十二个蛋,孵化出姜央(人祖)、雷公(神袛)、老虎、水龙、水牛、大象、蜈蚣、老蛇等各种生物。6从古歌中可以看出,枫树神通广大,能变出各种事物,是万物之源,也是人类诞生之源,而人类的始祖姜央又是直接从枫木所生的“妹榜妹留”即蝴蝶妈妈孵化而来。笔者曾到过黔东南地区的很多苗寨,基本上在每个苗寨都能看到枫树,可以说是无枫不成寨,据说在村寨周围普遍种植枫树,目的是保佑整个寨子的安宁。而对蝴蝶的崇拜,在黔东南地区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在苗族的“扫寨”习俗中,祭祀的就是蝴蝶妈妈。在黑鼓藏的祭祀中,所祭的第一个祖先就是妹榜妹留。而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蝴蝶是不能随意捕杀的,否则会烂手瞎眼,蝴蝶进家,则认为是祖先来了。由此可见,在黔东南地区,枫树和蝴蝶是当地苗族人们所崇拜和保护的,是人们心中的神。

(三)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在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祖先亡灵的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祖先崇拜是对以血缘关系的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祖先的信仰和膜拜,其核心是相信死者仍然存在,能够对后代的生活发生影响。原始人认为,人死之后,虽然肉体死亡了,但其灵魂不会死亡,它可以依赖原来的肉体过另一种隐秘的生活,也可以借助其他肉体或自然形体继续存在,它能够与活人交往,或为活人造福,或对活人进行惩罚,尤其是年长者和氏族首领,他们所具有的经验、智慧、才能和权威在死后仍然随其灵魂而存在,成为一种超自然力量,这使他们有能力保护活着的氏族成员。因此,人们对死去的祖先产生了敬畏感和依赖感,将其视为本氏族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7苗族地区目前还保留有多种祭祖形式:地区性的大祭,主要祭祀民族或氏族的祖先,如黔东南的鼓社祭,主要祭祀“央公”、“央婆”,湘西的还愿傩,主要祭祀“傩公”、“傩婆”;村寨或宗族祭祀,主要祭祀宗族、支系的祖先;以户祭祖,一般是祭祀自家的祖先。

二、黔东南苗族鼓舞简介

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包括木鼓舞、铜鼓舞和皮鼓舞三种。在黔东南地区,木鼓舞要数台江县反排村的木鼓舞最负盛名,反排木鼓舞用于每13年举行一次的“鼓藏节”活动,其主要目的是祭蝴蝶妈妈,旨在缅怀祖先,以求祖先保佑人丁兴旺、子孙平安。舞时由1至2人持鼓槌敲鼓,众人围鼓而舞,动作奔放自由,舞姿雄健有力,顺手顺脚的跳跃,构成独特的反排风格。铜鼓舞是以铜鼓为伴奏乐器的舞蹈,苗语叫“祝略”,大多配合芦笙舞一起舞蹈,而最为独特的是雷山县掌坳村的铜鼓舞。一般在“鼓藏节”、苗年、吃新节等节庆中,该村的村民们就会跳铜鼓舞,其目的是祭祀祖先,以保子孙平安健康。铜鼓舞节奏强烈,多姿多彩,动作铿锵有力、热情奔放。皮鼓舞由木鼓舞、铜鼓舞演化而来,两端蒙牛皮,边缘钉木丁,由1或2人敲鼓,众人围鼓而舞的一种形式。在黔东南地区,最为突出的皮鼓舞是踩鼓舞和水鼓舞。踩鼓舞全为为女性参与,主要流行于台江、剑河等地区,是该地区的民俗活动“姊妹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鼓舞起源于且仅存于剑河县大稿午村,是当地人民在干旱之年向天求雨的一种传统舞蹈,其目的是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村寨平安,由起鼓仪式中的舞蹈和踩鼓中的舞蹈两部分组成。

三、苗族原始宗教文化对黔东南苗族鼓舞的影响

苗族人民在与大自然搏斗的漫长岁月里,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如苗族古歌、原始舞蹈等。而这些文化艺术的源泉就是苗族原始宗教文化。黔东南是我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鼓舞又是该民族最为独特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有木鼓舞、铜鼓舞和皮鼓舞三种。在黔东南苗族鼓舞中表现出许多原始宗教文化痕迹:从舞蹈的表现形式、内容、目的及伴同物上看,主要体现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思想。

(一)自然崇拜在舞蹈中的体现

《水鼓舞》的主要目的是向天求雨,希望得到天神的帮助。在水鼓舞的起鼓仪式中,祭司首先要点香向天叩拜,然后用酒祭天,用右手沾酒向天、向地、向左右两边洒,嘴里也会念到祭天神、地神、四方神的祭词。祭司杀鸭子之前,要先扯些鸭毛往天上抛,杀完之后洒血于地上并绕祭台一周,以此物来与天神、地神进行对话。在祭祀时,祭司手持鸭子仰头向天,并呼喊三声:打雷,下雨来了!而其他人们则拜天跪地,双手张开,仰天附和喊到:打雷,下雨来了!从起鼓仪式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天、地的无限崇敬和信任,人们以这种最为古朴的祭拜方式,怀着一颗虔诚质朴的心,与天和地进行心的交流,他们相信只要心诚,必能感天动地,求得上天的恩赐。因此,在整个祭拜仪式中,每个人都是虔诚肃静的。可见,对天、地的崇拜已深深烙印在当地人们的心里。龙也是当地人们心中所崇拜的对象。苗族人们认为有龙存在的地方就是神奇的地方。笔者通过调查得知:不管是木鼓舞、铜鼓舞还是皮鼓舞,鼓的制作,其开始是必须要选在辰日,辰日代表的就是龙,在这一天制作鼓,可以让龙进寨子,保护村寨平安。在舞蹈服饰当中,不管是服装的刺绣上,还是头饰、挂饰、手镯上,龙的图案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苗寨目前还有存有龙潭,当地人们认为,龙潭就是龙眼,龙潭里有龙脉,每隔几年,村寨便会举行“招龙”仪式,把龙引到龙潭里,以保全寨平安。而对日、月、花、鸟、鱼、虫等其他自然物的崇拜主要体现在舞蹈的服饰上。如《水鼓舞》《踩鼓舞》和《铜鼓舞》的女性盛装:人们的头饰中的银签上就镶嵌有花草、太阳、星星、龙头等图案。发髻上插凤鸟、花草等银饰和银勒子;银项圈上镶刻有狮、鱼、蝴蝶、花草等纹样;鼓状耳饰上中心太镶刻有太阳图案;衣服的围腰上绣有花、鸟、虫等图案;衣袖和肩领的刺绣纹样多为牛、鱼及人物等;百褶裙上绣着一圈前后左右各不相同的人、马、山、水等图案。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把日常生活的点滴融进与之密切相关的衣冠服饰当中,世代“穿”承,永不忘怀,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诗”,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人们把平时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一针一线绣进服饰中,折射出其古朴原始的心里,凸现了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

(二)图腾崇拜在舞蹈中的体现

《木鼓舞》和《铜鼓舞》所属的村寨属“黑鼓藏”,要过13年一次的“鼓藏节”,舞蹈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就是祭祀蝴蝶妈妈。而《水鼓舞》所属的大稿午村虽然是奉行吃“白鼓藏”,没有“黑鼓藏”鼓社祭中所谓的祭祀蝴蝶妈妈,但从舞蹈的很多方面,我们还是可以探寻图腾崇拜的踪迹。在舞蹈服饰中,蝴蝶图案是表现最多的。如:衣服的肩领和衣袖上,都绣有蝴蝶的图案;裙子的绣片上,也绣有蝴蝶图案;在项圈的下坠挂饰中,基本上都是蝴蝶形状;女孩所穿的鞋子上,也绣有形态各异的蝴蝶图案。对枫树的崇拜也能显而易见,如:为舞蹈伴奏的鼓和鼓棒最初就是用枫木做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现在的木鼓也有用其他材料的,但所存的旧鼓都是枫木所制;村寨中的踩鼓场四周都种有枫树,目前也仍然存在。可见,从与舞蹈有关的事物中,我们仍可感受苗族人们对枫树和蝴蝶妈妈的原始崇拜心理。

(三)祖先崇拜在舞蹈中的体现

从舞蹈流程上看,《木鼓舞》和《铜鼓舞》在舞蹈之前都要先请鼓,进行庄严的祭祀仪式之后,才能将鼓抬至于铜鼓场,然后祭司或寨老在鼓前摆好酒、鱼、肉等祭品,再烧香、烧纸,以缅怀、祭祀先祖,祭祖完毕,寨老就起跳开节,之后人们才围鼓而舞。可见,《木鼓舞》和《铜鼓舞》除了祭祀蝴蝶妈妈外,还会祭祀本氏族祖先。从舞蹈的起源来看,《水鼓舞》的起源就是为祭祀因寻找水源而死去的祖公翌仲申,其舞蹈的主要目的除了向天求雨外,还要祭祀祖先。起鼓仪式的前一天祭祀祖先,就要事先告诉祖先第二天要进行起鼓仪式一事,希望祖先保佑起鼓仪式活动能顺利进行,保佑上天能真正下雨,保佑整个村寨在一年中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踩水鼓舞的前一天也要祭祀祖先,要告知祖先第二天要进行踩鼓,希望祖先保佑踩鼓活动能顺利进行,保佑整个村寨人丁兴旺。在起鼓仪式当天,参与起鼓仪式的人要身穿破烂衣裤,倒披蓑衣,带破斗笠,穿破草鞋,特别是男士,下身一般要穿女士的裙子,对这种独特的穿着打扮,笔者曾采访过多位村民,而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装扮体现了大家生活条件的艰苦,衣服裤子都是破烂不堪的,有的还穷得男女共穿衣裤(男士穿女士裙子就代表此意思),天已经很久都没有没有下雨,连蓑衣(倒着披)、斗笠都失去了其正常遮雨的功能,所希望的就是祖先看到他们的这种生活状况后,能够感受他们的内心需求,保佑整个村寨风调雨顺,人们生活幸福。在起鼓仪式中,祭司也要说一些感谢祖宗、求祖宗保佑的祭词。从中可以看出,在当地人们的心中,祖先的灵魂是不死的,祖先们的心和子孙后代们的心是连在一起,并能保佑子孙后代消灾免难、平安顺利,而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宗是他们心中最直接、最实际、最可靠的神灵。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原始宗教文化逐步淡化甚至消失是其发展使然。但在文明程度还比较落后的黔东南地区,原始宗教文化并没有销声匿迹,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种民族艺术只有保留其独特文化内涵而区别于其他民族艺术,才能永葆生命活力立于艺术世界之林。黔东南苗族鼓舞正是因为其深厚的原始文化之根才开出绚丽多彩的舞蹈之花,并保留其民族之根仍活跃在人民生活的舞台。

作者:唐丽香 单位:凯里学院音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