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宗教文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宗教文化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宗教文化研究

摘要:文章重点突出了四个问题:一、焦作紧邻十三朝古都洛阳,所以其宗教古迹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博大精深;二、焦作佛教古迹地位突出,是焦作历史文化八大亮点之一,占二十七处国保单位近一半;三、焦作道教古迹数量庞大,道教文化真源祖庭意义重大;四、焦作伊斯兰古迹精品价值巨大。

关键词:焦作宗教古迹;内容;特征;意义

看待焦作的历史文化,必须考虑到它是九朝故都洛阳的北大门,惟此才能看到它超过其他城市的高度。焦作的历史文化可以用“城、煤、瓷、药、山、拳、(名)人、寺”八个字来概括。就寺庙而言,可以说是佛、道勃兴,双星齐耀。两汉之际,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道教于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从本土文化中孕育而生。这两种宗教在三国纷争、魏晋易代、五胡乱华、南北分立的动荡年代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佛、道兴起之后,与儒学、玄学思想相互碰撞、激扬,排斥攻伐少,携手并进多。多元思想的交汇,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唐以降,因两教都具有向心力,历代帝王都采用扶持宗教、特别是佛教势力的措施,以至皇帝礼佛、舍身寺院,来维系自身的统治。焦作因具有地缘优势,成为了佛、道并弘共荣的殊胜之地。仅有1300年历史的伊斯兰教,虽然年轻,但异常活跃,全世界教徒9亿人,150多个国家中有42个国家政权受它左右。它通过商业往来、外交活动、军事接触等形式,约在唐初(651年官方往来),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传入中国。16世纪,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回族。目前中国有十个民族2000多万人信奉伊斯兰,有清真寺25000多座,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焦作的清真古迹,因1990年沁阳水南关清真寺出土宋末“回回古碑”,凸显它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看待焦作的佛教文化,一定要考虑到它和佛都洛阳隔河相望,惟此才能认识到它真正的水平。地缘政治加隋文帝《佛教治国策》的颁发,直到清代皇帝奉佛教为国教的长期推崇,使焦作的佛教文化盛极,佛教建筑如雨后春笋。首先,焦作地区垂传至今的佛教建筑遗迹,多达200余处,有佛寺(院、堂、庵、阁、殿)、佛塔、石窟寺、造像、遗址、高僧墓、雕塑、碑石经幢刻铭、佛钟等,虽然年深日久,其数量仍然可观;焦作目前有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代表作是武陟的妙乐寺塔,它是河南省仅存的两个五代砖塔之一,是古天竺阿育国王在中国奉安佛祖舍利灵骨的19座宝塔之一,河南有三,焦作得其一也。其历史和艺术价值等珍稀性登峰造极,全国少出其右。其次,以焦作为中心的古河济地区,还是中国佛教肇始之地。公元一世纪前段,白马西来,佛教由北路传入中原。首先在河洛、河济地区开震旦千秋之净土,然后才向四方流播。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文物考古三重合证,焦作地区的藏梅寺、千载寺、居德寺、圆融寺、妙乐寺都是继祖庭释源之后中国最早的佛寺(汉代、三国)。其三,焦作还是高僧大德荟萃之地。安世高、汉献帝、佛图澄(西晋)、菩提达摩、稠禅师、慧远、十力、祖渠祖烈、慧日、法海等经常在此升座临坛。一直到清代,仍是龙象驰骋、大师云集的胜行传授之地。据《古河内高僧传》[1]一书统计,历代名僧达40多人,译经弘法,立下百世之基。其四,焦作还是佛教各种流派交汇中心。大乘、小乘、南宗、北宗、禅宗、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仅禅宗在焦作就有: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最盛的隋唐八宗一个不缺。各含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焦作的佛教文化经过两千年的积淀,已经根深叶茂,说它是人间佛国也不为过。看待焦作的道教文化,除了地缘政治外,应考虑到它和道教的“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是一体,惟此才能看到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根据大量史迹和遗迹证明,河济地区的焦作市是我国历史上道教活动的中心区域,特征十分突出。首先,道教之根在焦作。《怀庆府志•三十二》:“尹寿子,相传虞舜时人,说道经于河阳。”他是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先师,时在夏代。清光绪二十二年焦作待王玄帝行宫九次朝顶碑:“古有假神道说教之说……自商迁殷即有……”[2],时在晚商。可见焦作道教比学术界公认的春秋战国要早许多。说明道德真源、道教祖庭在焦作。其次,焦作道教建筑遗迹多达千处以上,村村有寺,且不止一座。宫、观、殿、坛、楼、祠、洞、山、阁、遗址、雕塑、碑刻、道钟等一应俱全。重要的有,神农山建筑群、云台山祖师庙建筑群、沐涧山魏夫人祠,敕建嘉应观、药王庙、青龙宫、玉帝庙、遇仙观、海蟾宫,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另有温县东口老子石像和太清宫遗址,以及30余通众人朝南顶碑记。其三,焦作是仙人名道云集之地。尹寿子、老子、孙登、王烈、葛洪、魏华存、司马承祯、贺兰栖真、向秀、八仙(韩湘子、蓝采和还是焦作人)、烟萝子、刘海蟾、丘处机、张三丰都在焦作传经布道,及至明清,代不乏人。其四,焦作是道教的思想库。焦作不仅敕建宫观、广集道书,而且玄门名著汉代的《太平经》、晋代的《抱朴子》和《黄庭经》都在焦作神农山等地写出。声振屋瓦的道教名篇《海蟾宫入道歌》就创作在修武的海蟾宫。孟州的韩愈还被奉为道家的土地神。其五,因炼丹而发明火药,是道教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怀庆府志•舆地•山川》载焦作有“炼丹池,相传老子炼丹于此”。其六,焦作的河图八卦,乃太极精蕴,伏羲叹曰:“此文明之始也。”风靡全球的陈家沟太极拳是焦作道教对世界的德泽。焦作的道教文化,渊远流长。大师大作,厚德流光;文物古迹,遍地遗宝。追根溯源,说道教的“根、花、果”皆在焦作,并非勉强凑合、偏爱夸大。看待焦作的伊斯兰文化,应用鉴定文物精品的标准“早、少、好”三字来概括,惟此才能看到它的巨大价值。焦作穆斯林人口7.2万,清真寺92座,但只有文物建筑7座,古碑一通,竟然有2处国保单位。1993年出版的《焦作市志》:“明洪武25年(1392年),山西洪洞迁民到造店,为焦作最早的伊斯兰教徒。”沁阳水南关清真寺阿文碑,为宋末回族先民刻立,揭开这一地区回回民族的历史源头,极具价值。目前全国有定论的伊斯兰汉文碑(宋元时期)在泉州、定州、广州,而“沁碑”为阿文,为宋末定居沁阳的西域回回之作,原汁原味,和汉化的回回气息不同,也为沁阳北大寺充满阿拉伯风格的明清窑殿和坐西向东、色调尚绿、方正四合的崇拜安拉建筑找到了根。“沁碑”是纯正的阿文书法,笔法纯粹、结构严谨、苍劲有力、潇洒飘逸,碑四周刻花卉图案,融阿文书法和绘画于一体。泉州、定州、广州皆逊色于水南关。目前沁碑为全国阿文书法艺术第一已成定论。可谓“早、少、好”,不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沁阳北大寺、博爱西关清真寺等七座建筑中还有不少诵经文物、宗教刻石、雕刻绘画,多为汉化之作,这有助于探索伊斯兰教在焦作的演化规律和特点。焦作宗教古迹上的楹联匾额文化,是集文学、史学、书法、装饰、雕刻、印鉴、美学、古文字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大多辞藻华美,言简意赅,已有《联系山阳》[3]一书辑录。我这里把书中未收,但不好理解,一字千钧,内容极为深厚的恩村普恩寺“虫二”匾作一解读,以彰显焦作宗教古迹文化的博大精深。清乾隆皇帝朝月山寺曾夜住恩村普恩寺,并题“虫二”木匾。二十年前我曾见到过该匾,但不得其解。近几年普恩寺僧众不断约我探讨其中含义。经过几年查找和探索,我体会“虫二”就是“风月无边”。而“风月无边”就是“大”也。“大”在这里有四层意思:一、华夏为大。“虫二”就是两条虫,一条是蝉,蝉的古意就是“夏”字,居高鸣远为大,也即华夏为大;另一条是蛇,亦即龙。孙作云先生曾说大禹就是一条虫,我们是龙的传人,中国为大。二、指流行在中国的大乘佛教,觉悟生命和宇宙真相,断绝烦恼和超越生死,特指大日如来(释迦摩尼法身)。三、指佛教上化导群伦的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即四座佛教名山上的四大菩萨。四、指儒教上的大仁、大义、大礼、大智、大信、大孝、大德、大爱、大谋、大勇,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虫二”不愧是乾隆的题词。

参考文献:

[1]徐来生.古河内高僧传[M].博爱县佛教协会印(内部资料),2007.

[2]韩长松,等.焦作地区发现的朝顶碑刻研究[M]//焦作文物工作队.焦作文博考古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39.

[3]王东.联系山阳[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作者:杨贵金 陈军 单位: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